当代心理学发展趋势之我观

时间:2022-10-02 09:14:04

当代心理学发展趋势之我观

摘 要:当代心理学正经受着各方面的考验,面临各种危机,但随着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科技促进了心理学的飞速发展,新的思潮应运而生,本文介绍了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学派以及心理学的中国化,笔者拟探讨拥有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指导的心理学发展之路。

关键词:心理学危机;发展趋势;中国化

20世纪70年代有人认为,“现代心理学史并不是一个科学进步的记录, 而是理智的倒退”,“整个西方世界已经面临精神崩溃,心理学的倒退只是其中一部分的表现”。临近20世纪末更是有人断言, 心理学已经“解体”。站在新世纪的起点, 展望未来, 回顾过去,心理学演变的基本态势并非这么简单。自心理学产生以来,西方心理学各派就不断产生争议,同时各派间就出现了相互吸收、彼此渗透还有就是互相排斥的局面。二战之后, 原来一些比较极端的学说日益受到猛烈的抨击, 新的思潮应运而生。这些思潮不再以学派的形式出现, 而是作为一种范式、潮流或者发展动态去影响心理学的各个领域。随着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大的发展趋势, 心理学出现了怎样的主要发展趋势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有不同的视角和层面。

现代科技为心理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认知心理学代表了当代心理科学的融合趋向,人本主义心理学引发了积极关注人性的普遍回应, 临床心理学促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时代精神, 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指出了心理学发展的光明前景。这样的总体趋势表明, 当代心理学 危机虽然存在, 但前景还是光明的。

一、心理学的科技化

心理学学科性质的二重性, 即自然科学性质与人文社会科学性质的二重性。它是研究人的科学, 但不只是哲学范畴上的人的科学, 也是研究自然科学范畴上的人的科学。心理学研究却是科技化的发展趋势,心理学的科技化是随着整个科技发展而推进的,高新科技为心理学提供了更现代化的手段。中国的脑科学计划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认知心理的脑科学研究, 已被列入“973”项目的50个课题之一, 利用电脑研究脑神经网络已是一个热点和主攻方向。李岚清副总理给我们江苏的一个重大课题是:“科学教育: 开发儿童少年潜能研究。”对心理器官的脑揭示得愈深, 对心理活动规律也就掌握得愈多, 其对社会实践领域的作用也就愈大。但是心理学的高新科技化, 并非完全把心理学当作一门纯粹的自然科学来研究。我们利用高科技手段还是研究人的心理过程与心理内容, 这就涉及人性和社会性的问题, 而认知心理学代表了当代心理科学的融合趋向。

二、认知心理学代表了当代心理科学的融合趋向

认知心理学出现于20 世纪初, 瑞士的皮亚杰为早期代表。40年代末, 由于各门科学的迅猛发展, 产生了科学间横向联系的需要, 这种需要推动了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的诞生。50 年代末、60 年代初, 心理学界涌现出一股研究认知过程的潮流, 在知觉、记忆、言语和问题解决等领域, 形成了综合的认知理论体系。在这些理论看来, 环境的因素不再是说明行为的最突出的因素了。环境提供的信息固然重要, 但它是通过支配外部行为的认知过程的编码、储存和操作, 从而影响人类行为的。《认知心理学》(1967) 一书的出版标志了当代认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使用这种方法的基本设想是: 如果计算机和人于某种作业中的操作模式在功能上相同, 那么指导计算机的程序就能很好地解释人是怎样完成这一作业的。因此, 应用这种方法不仅能客观地描述人的某些复杂的内部过程,并且能推动人工智能的研究, 促进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当代认知心理学是在反对某些传统心理学思想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 但它和传统心理学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抛弃了行为主义的一个重要概念, 即只有可以直接观察到的东西才能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 但又高度肯定了行为主义对客观方法的重视; 它注意对人类智慧行为的研究, 因而不同于精神分析, 但又承认在人类信息加工中存在着某些无意识的过程, 并用精密的客观方法研究了这些过程;它不满格式塔心理学某些含糊不清的理论, 但又继承了格式塔在知觉、思维和问题解决等领域的研究成果, 并进而丰富了这些成果。正因如此,我们说认知心理学不是一个狭隘的心理学派别, 而是一种新的运动或者方向, 它的发展代表了当代心理学相互融合的新趋势。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引发了积极关注人性的普遍回应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形成略早于认知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相似的是, 人本主义心理学也不是一个严密的学派, 而是一些相同或相近观点的心理学家的联合。主要发起人有马斯洛、霍妮、弗洛姆、罗杰斯等等。马斯洛将这种学说与其动机理论结合, 提出以自我实现为最高境界的需要层次学说,认为自我实现者才是社会上最有价值的人。罗杰斯的自我论乃是自我实现论的另个重要理论支柱, 认为人有一种内在的“机体智慧”, 能对那些有利或不利实现自身潜能的经验进行分辨, 促进自我实现的关键在于人和人关系中建立无条件关怀的真诚联系。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在主要方法和基本观点两方面都不同于近代传统的实验心理学。他们继承了人文科学心理学的传统, 强调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 主张以整体分析法取代元素分析法, 以个案研究取代一般规律研究, 或在个案研究基础上进行一般规律研究。就方法来看, 他们恢复了早期人文心理学的传统, 和当代西方盛行的实验倾向并肩而立。就观点来看,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对两大传统心理学派——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基本理论都持异议。他们以心理学资料论证人的本性, 认为人的本性基本上是好的, 破坏性是环境影响所致,反对弗洛伊德把破坏性也列为人的本性的看法。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 他们强调人不是一无所有来到世间的, 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 人是主动的, 有选择的, 能创造的, 反对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毫无疑问, 人本心理学家批评传统心理学仅仅注意到人性邪恶面的观点是正确的。他们不遗余力地为扩大关于健康人研究的心理领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有力地推动了心理学对人所特有的精神生活的多方面的关注。

四、临床心理学的产生适应现代人类精神需求

在当代, 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获得了充分的证明。但是恩格斯早就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 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想的结果, 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 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的确,人们在创造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众多的物质财富的同时, 却在承受自然界的报复, 面临更大的威胁。在此情形下, 虽然人类对自身生理及其病变的认识已经相当的深入了,大多疾病都已在人类的控制和治疗能力之内, 但是, 人类不得不更加关注自我心理的完善发展, 包括健全的认知能力、适度的情绪反应、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谐的人格结构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至此, 我们对自身认识出现新的质的飞跃的条件终于成熟了:不仅应该关心身体健康, 而且更应关心理健康, 并且对后者的重视程度将与日俱增。所以说不幸是产生思想的温床。由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 心理学与现实社会缺乏紧密联系, 理论探索与应用研究严重脱节, 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心理内涵越来越丰富、精神需求越来越丰富, 这就使得心理学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它的极高期望。因此, 面向社会, 参与生活, 大力加强应用心理学研究的力度, 便成了当代心理学发展的极为重要的走向。心理学已不再是纯理论的专业沙龙, 而是向应用化方向飞速发展。应用心理学已涉及各个阶层和年龄段的各种心理问题, 已成为具体的、可操作的人生指南。特别是临床心理学, 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类精神重塑的客观要求, 专家人数大大超过了其他分支, 理论开拓与实践创新方兴未艾, 生命活力日益凸显。整合、融化、更加贴近生活、更加适应社会文化心理的走向, 这样的趋势就使得心理治疗与咨询不但成了引导人们重返精神家园的专业旗帜, 而且其本身也获得了不断地发展, 并且促成了整个心理学理论与实际日益结合的新的时代精神。

五、心理学的中国化,并以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

1.抵制全盘西化,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理论体系。东西方及各国心理学同中有异, 异中有同, 同的方面就是心理学的世界性、国际化的问题, 异的方面就是心理学的本土化问题。在当前, 西方心理学占据世界心理学主流的情势下, 心理学的本土化主要是指一种社会文化取向的问题, 每个国家的心理学所采用的概念、理论及方法要能切实反映本国民众的心理与行为, 这个原则适合于每个国家的心理学。就以西方心理学本身而论, 当德国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经过铁钦纳的完善传播到美国以后, 虽然促进了美国心理学的发展, 但最终还是美国本土发展起来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取胜了, 这也是一种广义的本土化,我国心理学的本土化就是中国化。80年代初潘菽教授他又提出建立有中国特色心理学的问题, 认为这是我国心理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认为, 我国心理学的本土化或中国化, 就是要抵制全盘西化,就是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理论体系。中国近现代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 不将心理学植根于中国人的文化土壤之上, 我国心理学事业就得不到真正的发展。心理学的中国化, 要求我们以辩证唯物论作为心理学的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要求我们进行中国人的心理实验研究, 要求有符合中国国情的心理量表和研究方法, 要求继承和发扬祖国心理学的优秀遗产, 也要求我们学习和借鉴欧美苏俄等外国心理学中一切有益的东西。心理学不中国化就不可能使心理学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部分, 心理学不中国化就不可能满足社会对心理学的切实需要。

2.以科学思想观为指导,摆脱盲目仿效。尽管当代心理学成绩斐然, 但它仍在走向成熟之中, 还算不上是一门严格的规范科学。这是因为, 时至今日还没有一个学派能成为公认的范式, 还没有一个理论能贯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 还有许多概念只是从其他学科中简单转借过来的。特别是西方心理学奉为准则的实证主义和现象主义哲学思路, 导致了日益严重的衰落迹象与潜在危机, 使他们难以对已经取得并将不断取得的大量实验成果做出科学概括, 难以对心理的实质这样一系列基本理论题做出完善的解释。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不是物, 它是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中间学科, 并非纯粹意义的自然科学, 因此其自然科学之路走通不现实。而且,心理学所膜拜的西方科学也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科学。由于二元论的哲学传统和机械论的宇宙观念, 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方式的片面应用, 使当代主流科学走上了背叛人文精神的褊狭之路, 对人性的理解越来越支离破碎、歪曲尊严。因此, 带有世界性的普遍反思就在所必然。事实已经表明, 心理学研究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正确坚持客观性、系统性、发展性和辨证性的基本原则, 把各种具体方法技术、一般科学方法论和哲学方法论有机结合起来。唯此才能突破困境, 促成学科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海东.心理学发展的当代趋势 [J] .延安大学学报,2003(05):118-121.

[2]刘玉新,张建卫.论心理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前景 [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1996(03):60-63.

[3]杨鑫辉.当代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J] .社会心理科学,2005(03) :3-4.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

上一篇:生活方式型旅游小企业的特征及社会影响 下一篇:中小企业激励机制的不足及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