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责任感的“认知+实践”教学模式

时间:2022-10-02 05:45:31

培养学生责任感的“认知+实践”教学模式

一、“认知+实践”教学模式

“认知+实践”教学模式中,“认知”指发挥教学的平台作用。教学中要寻找有机地渗透责任教育的结合点;利用课外读本,以自学方式,提炼与积淀学科知识,建构责任认知,培养责任情感。“实践”指培养学生自主性、主动性、积极性。利用课内外的科技活动、教学实践,利用家庭、社会教育空间,使学生磨砺责任意志,体验责任与担当。

二、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1.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教育优势。教材中往往会涉及一些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极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要充分利用这些问题所提供的教育功能,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寻找结合点,有机地渗透责任教育。

2.有效利用课外资源和现实社会生活热点。教学要拉近学生与现实社会生活的距离,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讨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要开展对相关问题的决策活动,激发学生责任情感,磨砺其社会责任意志。

3.凸显教育途径的广泛性。教学要有效利用课内、课外、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社会生活大课堂、社会建设大实践中,体验公民责任和履行责任的过程,积累履行责任的经验。

三、教学设计与教学活动

1.生物科学史教育。通过自主探究学习我国古代生物科学历史,探秘历史传奇,如五帝时期的养蚕缫丝、种植五谷、酿酒、发明历法、治水;秦朝、隋朝时期的水利开发;唐宋时期的医学医药、明朝时期的《本草纲目》等,感受中华文明。

2.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组织学生自发或利用各种节假日,帮父母做家务、陪父母聊天;开展敬老、义务助残、“蓝马甲”等社会实践活动,传承敬老扶幼、邻里守望相助的中华传统美德,建立关注社会、关爱他人、互助友善的伦理观念。

3.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利用“生物性污染”一课中的内容,使学生参与对现实问题的调查、讨论、决策。让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审美情操、世界观与价值观。

4.环境保护教育。在“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一课中,了解生态环境污染是全球性问题,已成为社会生活中被广泛关注的问题,引导学生以“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身边的环境污染”“环境保护,人人有责”为题,讨论环境污染的类型、来源与危害,及其与社会生活、社会经济发展、法律、自然生态平衡等的关系,对各种污染问题尝试用生物学原理进行科学解释,从中寻找解决方法。

让学生搜集资料,解读“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国际背景。从4月22日的世界地球日到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签署《巴黎协定》到我国的庄重承诺――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达到峰值,全世界应携手共进,统一步伐,研究科学对策,有效解决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诸多问题。爱护地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村,这是我们共同的使命。

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注意教室、学校、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不乱丢垃圾,自觉养成符合生态文明的行为方式。绿色消费,低碳生活。同时组织学生开展义务环保与义务植树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履行社会责任的真谛。

5.生态伦理教育。通过社会生活中虐待、虐杀动物的事件,我国工程建设中开辟动物走廊与通道(例如藏羚羊栖息地活动、中华鲟生殖洄游等),野生动物救助(丹顶鹤、朱q等濒危鸟类、鲸鱼)等事例,了解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待自然和生物的伦理态度。并结合这些事例,开展生态伦理教育,以“人类是自然的一员;人类是自然的主宰”开展讨论,正确认识与处理人与自然、其他生物、与下一代人之间的关系。组织学生参观自然保护区,参与相关活动,将责任教育落到实处。通过学习与活动,使学生自觉坚持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与规范。

6.生物资源教育。在“关注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一课中,介绍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以及我国在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方面的举措与成就,让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活化石、珍稀、濒危等动植物物种及其保护,以及农业生产活动中对农田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利用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认识到生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需要依靠法律、社会舆论监督、每个人自觉主动的参与等。组织学生开展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现状的调查,分析问题,撰写研究报告,提供改善措施;开展种质资源调查,珍稀物种与濒危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等,使学生在活动中深化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生物资源的学科价值与社会价值,深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其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情操。

7.禁毒教育。在拒绝,慎用违禁药物的内容中,了解危害,开展“珍爱生命,远离”的禁毒教育,引导学生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高远志向,保持乐观进取的健康心态,培养并发展责任感,自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8.预防传染病教育。使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了解艾滋病的传播趋势、传播途径。用生物科学知识分析艾滋病病毒的复制、致病机制与危害。让学生通过搜索登革热、埃博拉、寨卡等关键词,了解其在非洲等一些地区的传播途径与病理危害,以及我国采取的严格检疫、严防病原传入等预防措施。倡导学生洁身自爱,积极锻炼身体,保持身心健康,努力学习,肩负起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建设的责任。

四、教学思考

社会责任感教育要广泛地营造多样性的教育途径,采取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发挥社会全员育人的作用。一是精选学生自主学习读本。如选择生物法律法规(《森林法》《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科学技术、自然生态、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书籍,帮助学生提炼知识,建构认知,培养情感。二是利用校园、植物园等场所,带领学生分批开展珍稀植物如银杏、水杉等的栽培活动,以及实地讨论等课外科技活动。三是加强学生与社会的沟通联系,使学生参与社区人居环境管理、绿植的规划、农业生产过程的实践、林场的植树活动等。

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源自教育,也有赖于学生的自觉意识。需要采取适合学生的知识、经验及身心特点的分层教学的方式、目标、内容,以及多样性的教学评价。

责任教育体现出学科教学的功能与学校全面育人的教育目的,也需要借助家庭和社会等各方力量,给予学生更多的支持与鼓励,为培养一代有责任感的公民发挥建设性、开拓性和引领性的作用。

上一篇:适应生活 融入社会 下一篇:六维发展在现代教育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