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启发式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时间:2022-10-02 05:12:35

浅析启发式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摘要】在启发式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是关键。要激发学生的间接兴趣,在教学实践中应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在课堂上通过巧设情境,巧设疑问,鼓励质疑,保持良好的教姿教态,并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兴趣培养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也是关于启发式教学的高度概括。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的“谈话法”,也叫“产婆术”,被称为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学。现今启发式教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一般来说,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广义上来讲,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思想,一种教学原则。与之相对应的是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讲、学生记,缺乏师生互动,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课堂气氛沉闷。大大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而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发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式教学的基本要求就是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这正是启发式教学要达到的目的。

孔子言:“不愤不启,不徘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的意思按宋代大儒朱熹的解释是心里想知道某个道理又不得而知,有种强烈的学习欲望。而“徘”是学习者对某个道理已有所理解,但无法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样子。这两种状态也即是学生对所学的问题很感兴趣的状态。而这时就是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的最佳时机。因此在启发式教学中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是重中之重。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由物质需要或精神需要所引起的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机[1]。而学生的兴趣常表现为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内容的好恶。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一部分人自小对数学有兴趣,认为学数学“能动脑子”。而另外一大部分喜欢学数学是因为“老师讲得好”“学了有用”。前者属于直接兴趣,即由于对事物本身感到需要所引起的兴趣;后者则属于间接兴趣,即对这种事物的目的和结果感到需要而引起兴趣,对于学生来讲,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都是必要的。

这两种兴趣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种转化规律,从而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对于一门新的课程,学生的兴趣常常是直接兴趣,稍纵即逝,不稳定,不持久,不深刻。所以教师要学会把握契机,引导和帮助他们成功,从而形成稳定兴趣,即间接兴趣,实现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的转化。如何促成这种转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目的性和意义。学以致用,只有当学生感觉到学习对他们是有用的,对他们今后的生活工作有所帮助,他们才会真正的对学习产生持久的兴趣,也即间接兴趣。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自己要认识到这门课程的意义和重要性,并且多去挖掘生活和实践中的相关问题,然后才能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和感染学生。接下来,要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动机,对学习产生兴趣,还需要老师去了解学生的需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备课首先要“备学生”。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谈心,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了解学生的思想,这是教师备课的重要一步。

二、在新课的导入中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应该考虑用什么方法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要精心设计好导入环节,想方设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一些课件、一些图表、一个实验、一段趣闻、一个故事,既是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生动有趣的,又是学生意想不到、深感惊奇的。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不但在导入阶段要为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与将要纳入的新的知识铺路架桥,还要注意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激活学生的思维,把学生带到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在新知识学习中巧设疑问,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探索。

适当的课堂提问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问在启发式教学中非常重要。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学生的积极思维是从“问”开始的。而启发式教学也通常表现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和思考问题。教学问题的设计是个关键。设计问题的方法很多,一般要求我们教师善于抓住学生求知探微的心理,把新颖、独特的教学问题设计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上,设计在学生身心发展的“最近发展区”上。然后,或层层剥笋,步步深人;或排除障碍,迂回前进;最后逼到问题的中心。一点而破,使学生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在巧设疑问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端,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是诱发学生创新欲望,创造动机的切入点。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满腔热情地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还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思辨能力。

四,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养成良好的教姿教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使之在教学活动中发生“共振”十分重要。教师的表情、姿态、手势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倘若教师没精打采,昏昏欲睡,怎么要求学生兴致勃勃呢?言道:“亲其师而信其道。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虽然课堂有时也要有紧张的竞争,甚至需要教师严厉,但那必须是基于对学生真诚爱护而产生的严厉,决不允许教师把在别处带来的不愉快的感情拿到课堂上宣泄。所以现在提倡微笑教学,以自己乐观向上的情绪情感,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面带微笑进入课堂、会缩短师生之间感情上的距离,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从而使学生无拘无束的进行思维。

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唐卫海刘希萍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11

上一篇:营造和谐课堂彰显生命活力 下一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教学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