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下乡与农民工就业

时间:2022-10-02 02:32:04

电脑下乡与农民工就业

如果电脑下乡真能拉动产业链的活跃,也许对改善农民就业有好处。

“电脑下乡?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工作都找不着,还买得起电脑吗?”5月初的一天,24岁的王田丰坐在湖南省祁东县太和堂镇的一家网吧里,边敲着键盘边用略带漠然的语气对记者说。当记者问他是否想过在网上发简历找工作,他摇摇头,说他除了会在网上聊QQ之外,别的基本上都不会。颇有些讽刺意味的是在这家网吧外面的电器城门口,关于“电脑下乡”的宣传条幅正在迎风飘扬。

王田丰是在2008年年末的那一次“民工返乡潮”回到村里的,他原来在广东东莞一家电镀厂里做工人,现在的王田丰偶尔也帮父亲干一些农活,一有钱就到镇上的网吧里消磨时间。他的父亲经常骂他,因为他农活干不好,又喜欢偷懒。“没办法,好多年没干了。”他说。

但是,也有少数相对幸运的青年:家住四川省阿坝州小金县的吕国勇利用一个由电视、电话、互联网等综合手段搭建的招工平台在一家食品公司找到了工作。尽管远在外地,但这份工作可以帮助他学到一技之长,现在的吕国勇对自己的新工作非常满意。

上述两个事例,不仅折射出信息化在农村面临的尴尬局面,也预示了信息技术在农民工就业时隐含的潜在价值。我们不妨做出这样的揣测:如果王田丰哪一天积攒了足够的钱,电脑的价格又足够便宜,他有没有可能买一台电脑,并留在家乡做起经营特色农副产品的电子商务生意呢?

逻辑上讲非常正确,但也存在着是否可行的质疑。目前农民工对移动通讯和互联网技术的运用更多集中在娱乐与沟通阶段,如本文开头王田丰说他除了在网上聊QQ,别的都不会。但是,如果电脑下乡真能拉动产业链的活跃,也许能改善农村信息化市场“波澜不惊”的局面,农民对信息技术的接受程度也会有质的飞跃。

目前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农民工进行职业培训,更像是政府相关部门在主导的政府行为,而不是市场行为。本刊在2009年2月20日的《农民信息技术培训》一文中曾经指出:解决农民工的职业培训问题,关键是产业化。但如何实现产业化?

农民工门户网站“新农门网”总经理肖克文对《互联网周刊》表示,无法产业化的根本因素还是国家的产业结构问题,以加工制造为主的经济模式意味着对信息化、对技术的需求不足,导致无论是企业、培训机构还是农民工都不会在信息化上投资,因为靠丰富劳动力就可以获取足够回报。而从短期来看,农民工就业问题的焦点在于供需渠道的不通畅产生的供需信息不对称。因此,新农门网目前致力于为农民工搭建一个通畅的渠道。

“西陆劳务电子商务平台”一位不愿透露身份的人士在接受采访时则认为,由第三方机构将农民工、企业和培训机构聚合在一起,采取合理的运作方式,保证让三方都能实现共赢,是一种可行的模式。如西陆根据企业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对农民工“订单培训”,向企业收费,对农民工免费,这样企业、农民工和第三方机构都有了动力。

其实,对于王田丰来说,他的困扰并不仅仅是如何找到工作,还有找到工作后如何不失业,如何维权,从长远来说如何确立自己的一技之长的问题。因此,对农民工的信息化服务应渗透到包括培训、评测、转移、使用、服务、维权等各个阶段的无缝对接,而这显然是需要政府、企业、第三方机构以及农民工自身多方面共同努力、配合来达到的。作为政府来讲,应当一方面加大就业保障,一方面对这个市场大力进行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其他市场能办的,政府就放手。

上一篇:从信息文明视角解读国际金融危机 下一篇:若隐若现的一亿五千万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