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现状的回顾与展望

时间:2022-10-02 02:00:01

对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现状的回顾与展望

体育管理产生于体育运动实践的需求。经过近百年发展,体育管理形成了趋向完整的专业体系。体育管理体制是体育管理的机构设置、权限划分、运行机制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 是实现体育总目标的组织保证. 体育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健全对一个国家的体育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它规范着体育领域内权利和义务的分配. 体育管理体制与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联系紧密,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 体育管理体制与社会的发展适应与否将直接的关系到一个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

1国体育管理体制形成的历程。

世界各国由于国情不同, 社会发展的程度各异,体育管理体制的性质、内容和结构各有不同. 按照权力的归属, 可以分为政府管理型 (集权型管理)和社会性管理 (分散型管理), 另外一种管理形式就是存在于两种管理体制的中间形态, 即中间性管理体制或称结合型管理体制。

1.1体育管理体系的初创与过渡时期(1949一1952年)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体育事业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部分,也开始了新的建设工作。

1.2政府型管理主体的确立时期(1952一1978年)

按照1956年国务院3月常务会议批准的《体育运动委员会组织简则》及有关规定,国家体委“在国务院领导下负责统一领导和监督全国体育事业”,随后全国各地纷纷成立相应的地方体委,政府管理体育的组织体系逐步建立标志着政府型管理主体的地位开始确立。

1.3形成举国体制(1978~1980年)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体育总会、中国奥委会等体育行政机关开始重新运作。1979年2月的全国体育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了将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体育业务工作上来,并确定了“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前提下,侧重抓提高”的方针政策,初步形成了奥运战略。1980年的全国体育工作会议则进一步完善了这一战略,更加确定了以竞技体育工作为中心。这三年的调整,三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以竞技体育为中心的举国体制正式形成。

1.4中国竞技体育管理举国体制的成熟与完善阶段(1979 年至今)

1986 年国家体委公布了《国家体委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提出坚持“全国一盘棋”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明确了落实奥运战略,必须解决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改变过分集中省以上体委办优秀运动队的状况,把训练的路子拓宽,积极鼓励有条件的行业、厂矿、企业、高校设立高水平运动队。

2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发展的不断加快,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胜利召开后,我国体育管理模式逐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的举国体制逐渐转变为国家办,社会办相结合的体育管理模式。

首先,我国体育管理体制进行了深化改革,国家体育行政机构进行了较大改革,行政机构得到了简化。并且竞技体育逐渐向职业化过渡,很多竞技管理中心,竞技管理协会应运而生。政府在体育管理中的职能也逐渐发生转变,由原来的政府主导,向现在的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渐进式的转移"政府在国家体育管理上的职能重心在不断发生转变。

其次,训练体系和保障制度不够完善,运动员和教练员这个职业又是一个强度大,风险高的职业,主要是因为在高强度的训练中,容易产生病痛,而退役后又没有一技之长,不能适应社会,面临失业的危险。而国家对于退役运动员也缺乏科学、系统的管理。管理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导致教练员和运动员不能安心训练,所以深化改革和完善举国体制迫在眉睫。

再次,在学校体育管理方面,学校体育无论是在教学水平上,还是教学管理上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这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差较远。我们的课外体育,运动竞赛水平还相对较低,职业化程度不高,尤其是一些初级中学,学校体育管理较落后,运动项目单一,参与人数较少。

3政府在体育管理模式改革中的目标定位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加速,政府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是必然的。从实践上来看,改革的直接目标包括三个方面:1、建立精干高效、运转协调、调控有力的行政管理组织体系。2、建立政府宏观调控、按照市场规则运作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协会化管理模式。3、创新和健全体育产权制度。终目的是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体育产业产权制度。

3.1提高我国竞技体育的职业化水平。竞技体育依然还要承担着为国争光的社会责任,竞技体育的管理体系还将处于政府与社会办、公益性和盈利性并存的格局中,同时这种情况也逐渐的向职业俱乐部,职业化方向发展,最终我国体育管理体制将真正形成面向市场的经营机制、政俱分开的管理体制、产权清晰的投资机制、权责明确的决策机制、利益协调的激励机制和制度健全的约束机制。

3.2重视群众体育工作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我国在群众体育方面还相对的落后,主要表现在,群众社区体育管理上不到位,组织薄弱,机构缺乏,指导人员少,经费不足,设施不足。因此,我国要在群众体育管理上加大投入,真正把全民健身活动做好。

3.3重视青少年体质健康加强学校学校体育。学校是培养体育人才的重要基地,学校体育的发展对于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学生体质健康关系到民族的命运和未来。为此,学校要重视学生体育锻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积极为国家培养后备运动人才。

3.4依法管理原则.明确社会体育管理的各种关系,使社会体育管理工作健康、持续的发展。政府体育管理模式改革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全民性事业,需要在政府部门的统一领导与协调监督下进行,而体育法制即是保证国家对体育宏观调控,正确行使行政权力的基本手段。

综上所述,中国体育渐进式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模式下,“举国体制”的改革、训练体制改革、竞赛体制的改革、竞技体育职业化等等一系列问题归根结底都要解决政府职能与市场职能的划分问题。也就是说,要有一个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政府体育管理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有利于竞争协作和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同时,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法律法规建设还相对落后,不能提供足够的法律保障;群众体育管理相对混乱,有待进一步的管理完善。从而实现中国体育的新跨越和可持续协调发展,这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

上一篇:路桥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解析 下一篇:图书馆联盟的模式与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