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机电类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分析

时间:2022-06-09 04:49:04

浅析机电类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分析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长足发展以及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机电一体化类的高端人才成为大中型企业不可缺少的专业支柱。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机电类毕业生在就业率虽然较高的表象下也存在不同方面的隐忧。本文以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为例,从机电工程系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入手,分析了当前形势下影响高职院校机电类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多方面因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及措施。

【关键词】机电类高职毕业生, 就业质量, 现状

产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机电类专业是高校建立较早的强势专业之一,长期以来各高校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加速了传统制造企业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及设备革新。但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尤其是河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制造业的不景气等原因为机电类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提高高职院校机电类毕业生的的就业质量就成为各院校就业部门的当务之急。

本课题组通过问卷方式对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2014届及2015届机电工程系毕业生展开就业跟踪调查。调查时间自2015年7月1日起到2015年9月1日止,采用网络问卷、电话联系、网络对话等方式对数控技术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两个个专业8个班学生进行全面细致调查,收回87.8%的有效问卷(其中男生占94%,女生占6%),分别就毕业生的工作状况,工资待遇,工作变动情况,影响就业质量的原因及建议等四大方面进行调查,经过统计资料及相关数据结合撰写的调查报告分析发现高职机电类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高职院校机电类毕业生就业率较高但对口程度不高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我院2014届及2015届机电工程系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6.8%,除了2.58%的同学毕业后入伍从军(士官),0.6%的同学选择专接本继续读书外其他同学均已就业。其中93.8%的同学就业于三资企业、民营企业以及私营企业,并且以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主,只有6.2%的同学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工作。这一结果与河北省的经济发展有很大关系,近年河北省中小规模的民营、私营企业发展迅猛,这也造成了其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但在是否专业对口问题上,机电一体化专业就业对口率为52.63%,数控技术专业对口率为66.18%。学生的第一份工作从事岗位生产加工的占35%,机械维修占28%,对口程度不高,其中涉及专业的毕业生创业很少。

通过以上数据显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尤其是机电类比较受用人单位欢迎,市场需求率较高,主要由于高职毕业生在大学期间受过相应的专业教育,是既有一技之长又有专业知识的能型人才,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其次高职院校以社会需求和相关技术领域需要设置专业,为学生就业开拓了竞争空间。但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对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不够重视,尽管大多数高职院校把职业规划教育纳入了常规教学中,但是由于缺乏系统性、科学性、时效性和针对性,直接导致毕业生就业质量较差,专业对口率低的问题。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顺利就业,这是一个好的现象。但是就专业而言,如果培养的人才不能学以致用也将是一种资源浪费。

二、部分毕业生自身定位不准确,跳槽频繁且工资待遇不高

“大学生的定位应为普通劳动者” 而非以往百里挑一的“天之骄子”,但部分学生不能准确定位自身价值,自以为是、期望值过高。在工作的选择上首选经济发达的一线二线城市,个别学生甚至将目标锁定到某一个城市,不愿到经济不发达地区和外省发展,而对偏远的地区和乡村、基层更是不屑一顾。据调查分析,大部分同学的起薪是2000元,93.6%的同学工资水平维持在2000-3000元区间,6.4%的同学工资水平超过3000元。已就业的同学对岗位工资期望偏高,认为目前的薪酬待遇不能满足日常生活所需,因此学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更看重的是其薪资福利水平,其次为工作类型和发展培训机会。当自身所学与工作难以对口且薪酬较低时跳槽率高达33.75%。据大多数用人一些单位反映,已就业的部分同学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沟通协调能力有限,怕苦怕累,不愿到生产的第一线,适应不了三班倒的工作方式,参加工作后不久便会辞职。因此更多单位在招聘员工时更倾向于宁可技能一般但是具有吃苦耐劳精神的来自农村的孩子。

三、机电类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有待提高

如今很多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重技能轻素质,课程设置以专业课为主,忽视甚至不开设基础类人文素质课程,殊不知在没有夯实的素质基础作为有力的后盾的保障技术课程也只能是高屋建瓴,空中楼阁,任何单位都不需要只懂技术,没有素质的员工,只掌握单一的技能已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更有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后,认为自己选择高职院校就是学一门技术,除了专业课,其他公共基础课、选修课、人文素质课都没兴趣,旷课、迟到现象普遍,严重影响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这对于个人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

对学校来说,任何一个专业的设置都要建立在社会的需求的基础上,课程的设置更是要切合企业与学生的实际,让学生逐步了解岗位需求、行业发展,增强对职业和职业社会的认知,从而更自觉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尽早培养从业所需的能力和素质,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真正实现市场需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校企深度合作。

鉴于高职机电类毕业生在就业时出现的以上问题,我们认为应该主要从学校、学生自身及社会三个角度去解决。高职院校应树立全程化就业指导理念,积极构建校企合作平台,科学合理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学生应积极完善自身软、硬件,切实提高综合素养;相关政府部门应介入高职院校职业规划指导与服务,三管齐下,最终实现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共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磊,李四化.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统计与分析[J].复旦学报,2004

[2]李玲,黄艳萍.高职生就业现状及教育对策[J].就业,2012.02(上旬刊)

[3]张翠萍.当前大学生就业的难点及对策分析[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注:本文为2015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科研合作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名称: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就业质量现状评估;课题编号:JRSHZ-2015-01081。

作者简介:齐彩虹,女,助教,硕士,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人文素质部。王丽晓,女,讲师,硕士,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人文素质部。朱晓燕,女,助教,本科,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人文素质部。

上一篇:高职网络营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下一篇:回归本源体验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