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分子生物学》教学的几点改革

时间:2022-10-02 01:05:36

独立学院《分子生物学》教学的几点改革

摘 要: 作者针对独立学院的办学特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对《分子生物学》在第一课堂质量、课外自主学习、考核方式上进行了探索性改革,初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分子生物学》 教学改革

独立学院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蓬勃发展的进程中应运而生的、从单一性的办学形式向多样化的办学形式发展的产物,它顺应了高等教育市场化的趋势,弥补了公办高校和纯民办高校的某些缺陷,逐步成为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提升大众化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独立学院的办学特点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海都学院实行创新的“3+1”培养模式,3年完成本科课程,1年进行毕业实习,使学生尽快完成理论到实践的转变,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但是,这种模式无形中加重了教学任务,而《分子生物学》是一门抽象的、专业的学科,对于知识基础薄弱、缺少学习主动性、重学分轻效果的三本学生来讲,学习的难度加大。因此,我们必须根据本学院的实际情况对这门课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因材施教,增强教学效果。

一、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提高第一课堂质量

作为生物工程的专业选修课,《分子生物学》不如生物学那样直观,也不如生理学那样有条理,更不如工艺学那样引人入胜,学生对其学习兴趣不是很浓。因此将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完善教学相结合,提高第一课堂质量,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激发学习兴趣

《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学习比较枯燥,要在上第一堂课时就让学生产生好奇,进而激发学习的热情。比如提出几个问题当堂讨论,像:“为什么龙生龙、凤生凤?”“为什么不同种族的眼睛颜色是不同的?”“克隆羊是怎样诞生的,克隆人可能吗?”之后做出简明的解释,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求知欲。同时,课堂上结合实例,引发学生思考。例如,在讲授转基因食品时,我先讲述了几个相关的安全事件,分析事件的背景和原因,启发学生辩证地对待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调整教学内容

选用的教材《现代分子生物学》将“分子生物学研究法(上、下)”两章内容穿插在DNA转录、翻译和基因表达调控两部分内容中间,这对课程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一是部分技术原理复杂,学生仅靠前面理论内容的学习很难理解;二是容易造成基本理论知识衔接性不强,因为转录和翻译部分与基因表达调控部分的内容联系紧密,逻辑性很强,讲解时需一气呵成才容易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我调整教学内容,首先讲解以中心法则为主线的理论内容,再讲解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最后讲解应用部分。在应用部分中,教材有一章内容是关于发育生物学的,我认为这与生物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不一致。因此替换成分子生物学在食品中的应用,更贴近学生的专业,有利于知识的理解。

3.改进教学方法

对于分子生物学来讲,恰当使用道具是对抽象内容的最佳讲解,有时甚至胜过语言讲解。讲授DNA超螺旋结构时,语言讲解与道具演示相结合,以绳子为道具,演示不同的超螺旋结构,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对于比较复杂无法用道具演示的分子生物学过程采取播放动画的形式,利用PowerPoint自己制作动画将蛋白质翻译过程演绎出来,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对于分子生物学,不仅要掌握好理论知识,而且要将理论结合到实验中,而这门选修课没有开设实验,不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和技术》这一章。针对这个问题,我从网上搜集了一些实验视频,一边播放视频资料,一边讲解实验操作的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让学生犹如亲自动手实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革新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是以系统知识传授为核心,教师注重对学生的单向传授过程,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新式教育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超越了学科本位的理念而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教育目标。将创新教育理念渗透于教学环节中,革新教学模式――教与学角色互换。对于容易理解或学生接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自学、自行讲解,教师则提出深层次问题引发讨论,并总结一堂课的收获。这种教学模式,不但加强了双向交流,而且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表达能力。

二、加强课外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科素质

课外学习是第一课堂的补充,不仅能够拓宽知识面,而且能使学生对课堂知识有了不同的理解,有利于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学科素质的提高。分子生物学这门课程的特点之一就是教材的更新速度比不上技术手段的发展速度。随着这一领域研究热度和深度的提高,研究方法和成果日新月异,只靠课堂讲授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推荐适合学生学习的生物网站和刊物,既有新成果的介绍,又有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实验技能的讨论,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给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提供资源。另一方面,下载相关的中英文文献,针对试验设计或结果组织课外讨论,通过翻译对比,找出最合理的试验方案,培养科研能力的同时加强专业英语的学习。

三、改革考核方式,解除学生的束缚

过去的考核注重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期末考试试卷成绩占80%,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死记硬背,极大地束缚了学习能动性。改革后,更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将平时表现(包括到课率、课堂气氛、回答问题次数和准确性等)、分组活动(包括课堂自行讲解、课外学习讨论)、考试成绩作为新的考核内容,其中平时表现占总成绩30%,分组活动占40%,考试成绩占30%,突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评价,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通过初步的改革,《分子生物学》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改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这些成果激励着我们对教学过程进行更深刻的研究,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学生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董妍玲,潘学武.民办高校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10,6:126-127.

[2]张悦,吕品.独立学院定位及办学特色的探讨[J].教育产业,2006,12:78-79.

[3]范晓荣.非生物学背景专业的分子生物学教学模式探索.中国校外教育,2010,10:80.

上一篇: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下一篇:浅析高校体育改革的发展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