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10-16 12:44:05

试论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可见,学生的独立阅读对于渗透课文的内容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独立阅读能力呢?在几年的教学中,我总结了几点浅显的看法:

1 阅读具备的性质

从思维的角度看,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基本上奉行的是同一性思维的原则。在分析课文时热衷于使用概念、判断和推理,习惯于概括和归纳,而概念的运用就是一种规定,一旦界定便构成了肯定与否定;判断则必然得出是与非、非此即彼的结论。同一性思维使我们对一篇课文得出若干共同性的认识,具有确定性、明确性和总体性,这还是需要的;问题在于,文本本身是一个极其丰富复杂的世界,特别是文学作品,更具有开放性,几个简单的概括性结论可以包容所有的内涵,应该以多元思维来进行解读。多元思维强调异质胜于同质,差异优于同一,主张真理、价值、社会应该是多元和开放的。

2 课堂教学中体现阅读的价值

2.1 激趣导入。要把学生带进一个新的学习氛围中,教师的激趣十分重要。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很重要,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材做好相应的引导,让学生带着求知欲望走进学习中,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常见的如:谈话导入法、情境导入法、问题询问等。

2.2 合作学习。玩是孩子的天性,有了伙伴他们会更加玩得起劲。学习亦是如此,只要我们稍加安排,学生完全可以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尽情地表现自我,也是训练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一种手段。例如,在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先给出一定的学习要求:找出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把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把你喜欢的段落读一读,想一想它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认为课文的重点在哪个或哪几个自然段里……由于在一个小组中只有三五个学生,他们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能够大胆参与并说出自己的想法,进行相互评价,而作为引导者,我们只要稍做肯定就可以了,这样既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了锻炼,又能在互学互助的环境中完成初读课文这一阶段。

3 常用的阅读方法

3.1 边读边想的方法:阅读和思考相结合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方法。我认为,凡是课文中所包含的词句段篇都是属于阅读时思考的范围。初读课文,尝试理解不懂的词语,提出不懂的或想了解的问题;深入理解课文,要学习抓住重点词、句思考理解,进而思考全文主要讲什么,要说明什么,对自己有哪些启发、教育;最后还要想想学了这篇课文,在读书方法上有什么收获,在今后作文时可以学习什么。总之,一边读一边想,所想的问题随着阅读的深入应当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单到综合,有梯度、分层次。

3.2 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课文中有相当多的词语、句子,如果就词解词,就句析句,往往难以理解。如果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联系上下文琢磨,就能确切地理解。

3.3 联系生活和自身情感体验。语文课本内容十分丰富,许多课文所描写的事物,所运用的语言与小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中去寻找、发现与课文描写的事物相同的经验,把二者联系起来,帮助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

4 阅读能力的形成

4.1 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渗透阅读方法。教师要有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的意识。在备课的时候,把指导阅读方法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的写进教案,并且设计出实施的步骤和方法。在上课的时候,要把阅读方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具体做法是读前提出要求,读中相机指导,读后引导学生回忆刚刚经历的学习过程,小结阅读方法。

4.2 从感性到理性、到运用逐步掌握。一种阅读方法的习得,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必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反复运用,逐步熟练,最终形成能力。

总之,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见解。当然,教师的点拨也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上一篇:浅谈歌唱中紧张心理的产生和克服 下一篇:浅谈小学数学创新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