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8-30 11:30:47

浅论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方面的有效途径,包括把理解课文内容作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手段;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等,旨在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阅读能力 培养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之一个目的为使学生练成读书之本领。”即“自能读书”的能力,也就是独立阅读的能力。《义务教育大纲》在阅读教学部分强调指出:“阅读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独立阅读,阅读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实现这个目标而服务的。

一、以理解课文内容为手段,触类旁通

根据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篇目都是学生阅读的精品。教师要凭借这些课文,训练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但做到学一篇懂一篇,还从这个“一”想到“三”。把已经学过的知识技能用于阅读实践,能够独立阅读、理解教材以外的报刊,这才是阅读教学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使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这才是阅读教学的成功。

例如教学《猫》一文时,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课文是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具体的。例如,教学时第四自然段,我将小猫如何淘气的句子删减,让学生在读中对比哪个更好,学生指出删减后的段落“表达很模糊,不清楚”,“看不出小猫是如何淘气可爱的”,“不够具体,体会不到小猫的淘气可爱”,等等。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感受文章的精妙之处,并将这种品析的阅读方法迁移到以后的阅读实践中。

再如教学《荷花》一课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观察荷花,描写荷花。例如,学习第二自然段,让学生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形式,仿写其他花,说说其他花的三种姿态,有些学生立即就能够举一反三,部分学生不知道怎么说,我适时出示一段同样描写花不同姿态的阅读材料,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观察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促使学生完成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二、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形成技能

在阅读活动中,无论是词句段篇的理解,还是各种体裁课文的阅读,有一些普遍适用的阅读方法,应当让学生掌握。

1.感受、理解、体验的方法。

《新课程标准》在阅读目标上强化感受性、体验性,就是要改变长期的理性阅读分析。很多阅读课,事实了解了,学生却没有走入情境:内容清楚了,学生却没有体会情感;意义抽象出来了,学生却没有感受形象,这种方法使阅读教学显得苍白无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教给学生如何感受文本描绘的情境,体验文本中蕴含的情感,使学生从文字语言中产生情感共鸣,真正让阅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例如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我重点指导学生抓住“孤帆”“唯见”等词语,让学生在一次次感悟朗读中,体验感受诗人落寞孤独的情感。一旦学生具备了独立的理解感悟能力,学习其他诗文就能够触类旁通。

2.精读、略读和快速浏览的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精读、略读和浏览”被确定阅读方法并要求学生掌握。在实际运用中,这三种方法,既各司其职,又相辅相成。

阅读的目的不同,方式就不同。浏览是根据需要,快速地看,大略地看,与需要有关的认真地看,与需要无关的,略去不看,并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为我所用。这种阅读方法适合平时在工具书中查找相关资料。

略读,更接近于平常读书、读文章,以了解大致内容为主要目的。例如平时看一些报纸杂志时,就可以让学生用略读的方法,主要抓住: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这篇文章的主角是谁?这篇文章的重点是什么?

精读,是对文章进行细读,深入地读,联系上下文,联系写作背景,联系自身的体验反复读。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最常应用的一种方法。对于一些经典的美文,精读是最能挖掘文本精髓的有效方法。

3.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

语文课文内容十分丰富,许多课文所描写的事物、所运用的语言与小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学生理解起来较难。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中寻找发现与课文描写相通的经验,把二者联系起来,帮助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例如教学《给予树》一文时,这篇课文写的是西方的圣诞节,学生对于这个节日似懂非懂。我把它与中国的过年联系起来。

师:过年时,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好热闹。西方人也过年,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西方人什么时候过年?

生:想……

师:西方人把耶稣的生日作为过年的节日,12月25日,圣诞节,这一天,人们会互送圣诞礼物。

这样,通过与过年联系起来,学生能够理解,对于外国的孩子来讲,圣诞节就意味着一年中最开心的一天,对于课文内容和情感的体验不再有束缚。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真正实现悦读

教学大纲规定:“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可见,能力与习惯缺一不可。所谓阅读习惯,指的是不需要别人强制,也不需要自己警觉,就能自然而然地阅读的种种动作。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培养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达到阅读阅读目的有重要作用。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可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不尽。

对于小学生来说,应当培养如下阅读习惯:

1.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可贵的阅读习惯。这种习惯表现在,只要坐下来准备读书,就把笔拿在手里,把笔记本放在一旁。阅读中,随着思考,不时圈点勾画,有时还在本子上抄抄写写,长此以往便能增强阅读能力。

2.课外勤于阅读的习惯。

学习语文的有效经验之一就是多读课外书。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首先是课内凭借课文学会读书。但是,课内阅读时间、数量有限,需要靠课外阅读扩大阅读量,从而提高阅读能力。然而,课外阅读不像上阅读课那样,有规定的时间和内容,是在一种宽松自由的状态下进行的。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主动的学习态度、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逐步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学生一旦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就会受益终生。

3.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小学生经常要用到的工具书有字典、词典等。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查字典的方法,而且要鼓励、督促学生勤于查字典,逐步养成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会写的字,不理解或不会用的词语及时查字典、词典的习惯。学生一旦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学习就不再是难事,对阅读能力的提高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总而言之,阅读是一项最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学生具备了独立阅读的能力,有良好的阅读方法,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必将大大提高阅读效率,提高语文水平。

参考文献:

[1]崔峦.小学语文教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2).

[2]倪文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

上一篇:如何建立新型体育教学观 下一篇:巧借他山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