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SWOT战略分析

时间:2022-10-02 11:16:13

农业经济SWOT战略分析

1引言

绿色农业具有兼顾农产品品质与产量,市场前景广阔,产品目标和质量标准明确,注重人与自然、农业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等特征,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最佳模式选择。发展绿色农业,有利于解决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确保农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有利于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民素质的提高,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民致富,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2我国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

2.1绿色食品工作体系基本建立

目前,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委托的地方绿色食品管理机构有42个,其中省级35个,地市级7个;各省委托的地市管理机构180个、县级管理机构840个。全国各级管理机构现有人员约2400人。全国共有绿色食品环境定点监测机构71家,产品定点检测机构38家。绿色食品专家队伍由全国各地超过70个专业的439名专家组成。

2.2绿色农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截至2009年,全国共认证绿色食品企业2297家,产品5865个。全国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达到6003家,比2008年增长2.3%,产品达到15707个,比2008年减少1.7%。绿色食品粮油、蔬菜、水果、茶叶、肉类、水产品等主要产品产量占全国同类产品总量的比重进一步提高。绿色食品年销售额达到3162亿元,比2008年增长21.8%,出口额达到21.6亿美元,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5.6%。绿色食品种植业面积达到127万hm2,约占全国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的8%。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部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达到263家、1090家,分别占30%和20%。绿色食品产品质量年度抽检合格率达到98.8%,比2008年提高0.4个百分点。

3我国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3.1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优势分析

3.1.1资源环境优势

发展绿色农业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是良好的环境质量。选择绿色农业生产基地时,要求周边一定的距离内无污染源,农田大气、农田灌溉用水、农田土壤均符合绿色农业生产基地的质量标准。我国国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绿色农业所需的资源环境条件。尤其是在西北地区,土地资源丰裕,地形地貌多样,物种资源异常丰富;同时工业污染相对较轻,拥有广袤的天然草场,是生产绿色农产品的理想场所。

3.1.2产业开发管理模式优势

按照“保护环境、安全消费、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理念,我国创建了“以技术标准为基础,以质量认证为形式,以标志管理为手段”的绿色农业开发管理模式,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管理经验。目前,已构建了一套“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形成了由各级绿色食品管理机构、环境监测机构、产品质量检测机构组成的工作系统,建立了涵盖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包装储运、专用生产资料等各个环节的技术标准体系。3.2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劣势分析3.2.1产业规模劣势绿色农产品年生产量在全国普通食品年产量中所占比例比较小。绿色食品中7类主要产品(大米、面粉、食用油、水果、茶叶、肉类、液体乳及乳制品),各自在同类产品中所占比重仍然偏小,只有液体乳及乳制品、茶叶所占比例稍微高,但总体未形成规模经济优势和产业化格局。

3.2.2产业布局劣势

除黑龙江、内蒙古、山东、山西、江苏、四川、福建、吉林、辽宁等省份及自治区发展规模相对较大、地区集中度相对较高以外,其他地区分布均较为零星、分散,不利于地缘优势和规模效应的发挥。在绿色农业布局上,也没有制定统一的规划,各地区、各企业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3.2.3产品结构劣势

绿色食品产品总量少,结构不合理,品种较为单一,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从产量上看,我国2010年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4641万t,比2009年增长2.9%。其中,夏粮产量12310万t,下降0.3%;早稻3132万t,下降6.1%;秋粮39199万t,增长4.8%。油料产量增长2.7%,糖料下降1.9%。2010年猪牛羊禽肉产量7780万t,增长3.6%。其中,猪肉产量5070万t,增长3.7%。从2006~2010年的粮食产量和增长速度来看,虽然每年粮食产量都有所增长,但是增长速度不稳定。绿色食品产品的增长比例也在波动,即结构和品种之间比例还不太协调,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市场上需求量大的畜禽肉类和水产类产品所占比例较小。产品数量偏少很难形成独特的、强号召力的绿色食品市场,供消费者选择的空间小,造成消费成本较高。

3.2.4产业组织劣势

绿色农业户小、弱、散、乱,整体竞争力不强。在地区分布上,几乎每个省份都有一定数量的绿色农产品企业,但龙头企业比重较小,普遍生产规模偏小;产品加工链短,初级产品较多,而深加工产品较少;缺乏企业之间的合作与联系。

3.3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机遇分析

3.3.1产业政策

绿色农业是利国利民的朝阳产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均较为显著,因此政府有关部门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从中央到地方成立了专门的官方机构,负责绿色食品的认证和标志管理,并制订了专门的生产技术标准和法规制度。显然,在绿色农业发展中,政府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2010年10月18日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推进农业现代化、统筹城乡发展”被列入了“十二五”规划的发展目标,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同时,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对“三农”发展高度重视,对其发展有辅助作用。

3.3.2绿色贸易壁垒

随着关税水平不断下降,关税对一个国家国内市场的保护作用逐渐降低,各国纷纷转向非关税壁垒来实施对本国产业的保护。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技术性贸易壁垒愈演愈烈,尤其是绿色贸易壁垒对于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而安全、优质、无污染的绿色好食品,已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将成为有效破除绿色壁垒、增强我国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一把利器。

3.3.3农业结构调整与西部大开发战略

我国农业已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结构调整为各地绿色食品开发提供了一个良好契机,绿色食品产业将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方向,必将为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拓展新的空间。此外,目前国家积极推行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将加快西部农业的发展,必然为绿色食品的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

3.4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威胁分析

3.4.1监管不力

绿色农产品虽已构建了较为完整的质量认证保证体系,但是对于全国地域分散的生产经营主体而言,监管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是非常庞大的,使这一体系显得力不从心,在认证产品数量仍较为有限的情况下也缺乏开展严密监管的内在动力。在实际工作中,绿色食品认证机构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前期的考察与标志审批上,对后期的跟踪监测、检查与后续管理比较松懈,总体监管不严,导致原料生产不符合标准、加工过程及市场流通出现污染等现象,绿色农产品认证标志滥用,超期、超范围使用的情况也不在少数,市场秩序较为混乱。

3.4.2有效需求不足

首先,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标志的信任度普遍不高。虽然绿色农产品标志建立在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安全信息、旨在缓解信息不对称的认证标识制度基础上,但是,认证标识制度的不完善制约了其功能的正常充分发挥,在缓解信息不对称方面的作用甚微,故而绿色农产品标志的含金量或真实性遭受众多消费者的质疑,阻碍了潜在的需求向现实购买力的转化。其次,绿色农产品高价位、效用不可感知性,增加了购买风险。而理性的消费者在做出绿色农产品购买决策之前,会充分考虑以下因素:第一,绿色食品价格高于普通食品;第二,绿色食品食用后的效用也无法被消费者立刻感知,无法引致重复购买。上述因素共同造成消费者较高水平的感知风险,制约了对绿色食品的积极选购。

4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对策建议

4.1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仍然存在不足,这成为一些发达国家设置贸易壁垒,阻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借口。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是破除国外绿色壁垒的根本途径。第一,实施和推广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规定粮油、蔬菜、水果、茶叶、水产品等鲜活农产品无公害生产基地的质量安全水平达到国际标准。这对促进我国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发展,提高农产品环保将发挥积极作用。第二,通过农产品生产、检验等环节的质量安全管理,建立健全质量认证体系,加强动植物防疫体系,特别是要加强绿色农产品的认证工作。第三,农产品出口生产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努力建立绿色农业生产体系,大力发展有利于环境优化的产品,要把生态环境作为主要农产品生产要素和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4.2建立健全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宏观管理体系第一,完善法律保障机制。为农产品出口企业出口提供法律保护,将农产品出口纳入市场化、法治化轨道。第二,加强农产品出口的宏观管理。改变农产品生产只重视数量,不重视质量和绿色产品意识差的观念。国家主管部门要从宏观上统一管理和协调农产品生产活动,引导农产品生产企业向绿色产业方面发展。第三,建立农产品出口企业服务机构,如建立农产品贸易商会或行业对外贸易协调会等。当我国出口产品在国外遭到不平等待遇或遭受绿色壁垒时,由商会或行业协调会组织相关企业应诉。

4.3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标准体系并与国际接轨农产品出口企业应主动参与国际认证,认真研究和跟踪国际标准,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目前,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认证主要为HACCP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产品质量认证主要有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我国应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提高我国农产品认证水平,尽快与国际接轨,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除此之外,还要加快绿色农产品和食品标准的制定和执行,以加强我国农产品出口竟争力。应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推动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的升级,加速与国际标准化接轨的进程。同时,应做好农产品贸易壁垒防御体系的建设,农产品贸易壁垒防御体系是突破绿色壁垒的重要手段。

4.4抓好农产品信息服务工作,建立绿色壁垒预警机制信息服务跟不上成为阻碍农产品出口的瓶颈。近几年,其他国家多次以技术壁垒或绿色壁垒为由限制我国农产品出口,使企业遭受严重损失。由于信息不灵,山东、浙江、江苏等省的企业近几年在出口农产品到日本时吃了大亏。所以,政府要建立权威性的网站,通过广泛收集国际市场信息,认真加以筛选,为农产品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同时,应当抓紧建立有关国家贸易壁垒的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动态数据库,及时提供各国外经贸政策变动情况和绿色壁垒情况,以便企业及时制定对策,为突破农产品绿色壁垒,使我国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创造条件。

4.5改进农产品出口策略,减少贸易摩擦和争端从长远看,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应主动改变过于集中在某些国家和地区的格局,分散农产品出口流向。同时,还要采取出口产品多元化和时间均衡化的做法,避免因产品品种少和时间集中给进口国带来的市场压力。另外,要调整农产品进出口结构,合理增加农产品进口。当前农产品国际贸易问题是每个国家关注的焦点,农产品的国际贸易依存度逐渐增大。既要扩大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出口,又要适当增加国外具有竞争优势产品的进口。我国土地资源有限,可以合理增加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进口,这样既可以减少外国采取措施限制我国农产品出口,又有利于我国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也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可以相信,随着我们对绿色农业经济认识的不断深化以及制约我国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各种制约因素的不断破除,我国绿色农业经济必将获得更好的发展。

上一篇:图书馆市场经济发展建议 下一篇:绿色经济环境效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