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被遗弃女婴的“红线”

时间:2022-10-02 10:49:24

中国被遗弃女婴的“红线”

安-嬉德(Ann Hood)的新作小说《红线》(The Red Thread),来源于一个中国的古老信仰:一根红线将把孩子们和在其生命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人联系起来。一生之中,短线连接着命运交汇在一起的人,亦有长线伸展开来,连接着那些距离甚远、看似不沾关系的存在,例如美国人收养的中国孩子。

在德女士的小说里,被领养的都是些被中国家庭遗弃的孩子。在中国,儿子有赡养长辈的责任,因此生养女孩而非男孩则被普遍认为是一种不幸。今天,计划生育政策意味着那些头胎得女的人们很可能就此失去了生育儿子的机会。这样的政策造成的后果是,一些家长抛弃女孩以尝试再生一个男孩。 据外媒报道,过去10年里,中国一直占据着

美国人试图收养孩子来源国名单的榜首。

书中,住在罗德岛普罗维登斯的收养者们建立了“玛雅・兰格红线收养所(Maya Lange's Red Thread Adoption Agency)”。玛雅已经安排收养了超过400名中国女孩,之前她们因遭遗弃而被中国孤儿院照顾。玛雅通过家庭视察、社工访问以及收养程序的文书工作来监督引导收养夫妇。她同时也发起一些社会活动让收养夫妇们在被带去中国选择收养对象之前,有机会彼此认识。整个收养过程将持续大约一年,玛雅的经验告诉她,有些父母会没有耐心,而另一些会对要收养哪个孩子犹豫不决,少数甚至会撤回自己的收养申请。

人们很容易就能辨认出那些在收养面前犹豫的人,但却难以辨认出那些最终认为收养并不是个好主意的人。在收养夫妇中间,奈尔和本杰明夫妇很显然沉浸于想做一对好父母的愿望中;玛雅的朋友艾米丽,则把时间花在艰难地说服丈夫迈克和前妻所生的孩子身上;本性善良的苏菲亚十分渴望拥有一个孩子,但她那不太热心的丈夫,在等待收养中国孩子时,仍然抱有让妻子怀孕的想法。

这三对夫妻是书中收养夫妇的典型,收养孩子的决定不但暴露出婚姻的紧张感,还有每个人的性格缺陷。玛雅非常专业地回答他们的各种问题,但从未动摇支持夫妇们收养孩子的想法。玛雅的女儿在一场意外中丧生,所以她能理解那种

对孩子的强烈渴望。

德通过细致的刻画,颇具说服力地表现出丧子母亲的应对机制。“遗弃孩子的人可能会觉得把他们的孩子给那些失去孩子的家庭抚养,对其自身而言,亦是一种心灵的愈合解脱。”德写到,“但是这部小说里描写的人仍旧觉得像是心里被挖了一个洞。”德也不带审判立场地记录收养夫妇们的错误,她并不要求收养夫妇达到亲生父母都达不到的道德标准。

在对收养夫妇的故事进行讲述的同时,书中还插叙了中国父母的故事,着力呈现出收养行为中不同的感情层次。其中包括对丈夫和婆婆强迫媳妇抛弃女儿的残酷描写:通常是把婴儿丢弃在一个富人们经常路过的地点。在一个例子中,较孱弱的女孩将被抛弃,因为如果生一个女孩是厄运,那么生两个简直就是灾难。另一个例子是,有爱心的父亲把他的小女儿带到孤儿院,这样她就有可能依循她已故母亲的遗愿被带到美国接受良好的教育。

对这些中国故事,读者或许感到难以接受,其中呈现的母亲被迫抛弃女儿的情境看起来是如此可悲可叹。但是德女士贴切适合地将故事小说化,站在一种悲悯同情的角度,而不是贸然地去批判其他文化形式。她避免了对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评论,谨慎小心地切入中国父母的感受与生活,以至于可以准确描述他们对自己女儿的真实情感。(By Claire Hopley,译:王清骏)(《华盛顿时报》,7月23日)

上一篇:寻找功夫之王 下一篇:谈事业单位结转结余和结余分配的会计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