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功夫之王

时间:2022-09-30 01:19:01

寻找功夫之王

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

即便是温软的《牧羊曲》一度成为那个时代所传唱的“少林寺之音”,人们也不会忘记少林寺怎样凝聚了中国功夫的坚硬意象。

刚强又柔和,迅捷还冷静。前继兵家征伐、墨侠遗风,后续冷血军旅、江湖搏杀。 武僧们习武过后。在食堂进餐。

有“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之誉的少林寺,是中国汉传佛教禅宗祖庭。然而,当僧人的清淡闲散不只是被置放在嵩山的巅峰,当“李连杰”们从电影中走成西方目光里的“佛”,当《功夫熊猫》集结了中国元素,席卷了世界,少林寺所诠释的“功夫”意象也生产出了时代所需要的最好精神产品。

对于少林寺,我们富足到有如此多样解读和生产的方式,同时也贫瘠到找不见最直接的观察与记叙。

好在有人上路,守候在少林寺,和镜头一起寻找功夫之王。也许无关“功夫”的文化符号,无关传奇的东方想象,无关那些隐喻或者象征。这只是一组朴素的关于少林寺的影像叙事。再或者,不过是铺排一帧帧的童年梦想――来自储璨璨所选择的用摄影的方式去小心翼翼实现的儿时的念想。 沉思中的年老僧人。少林寺的生活并不是单一的武术训练。

然而,当少林寺成为一种寻常生存状态的记录,当僧人们的习武姿态可以凝聚得如此静谧又优雅,当“功夫”在一种没有语气的影像描述里呈现,似乎没有激烈争斗和些许强硬的抵抗,动与静里只是那么平和的“对抗”――我们知道,也许功夫之王找到了,便是:安静的自由与随性。

这位常常为《纽约时报》、《时代》、《卫报》等提供作品的国际知名摄影师选择的正是,坚持、行进并且不断抵达,又重新出发。在很多人看来,储璨璨是个“善变”的摄影人。从《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到路透社,再到盖蒂图片社,最后到自己的图片公司,摄影于他成为一段旅程。变的是旅程的站点、停靠时间和行进的速度,不变的则是始终的路,还有方向。

千年古刹所装载的历史,几个招式岂能读懂?作为武术和传统文化的表征,遍存于武侠文学产品及影视制作品里的少林奇观,常常远离其本义。所幸全球化功夫热潮下的少林寺体验在被放大之后,因为摄影师的亲历而回归,就这么直观地被圈存在镜头里。据说这只是盖蒂图片社“中国故事”系列的一部分。中国故事,还远远没有叙述完。对于储璨璨的坚持与观者的体察,至少这样的记录是有意义的。

意义里找到一点这样的常识:记录可以是最简单的实现,自由亦可以是实现最简单的记录。也许,他说得对,把坚持的功夫真正做到家,便是“王”了。

上一篇:当“爱国”成为“主义” 下一篇:中国被遗弃女婴的“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