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后效应与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分析

时间:2022-10-02 09:03:49

抗菌药物后效应与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分析

[摘 要] 抗菌药后效应(PAE)是新近提出的重要概念,它是细菌对抗微生药敏感性的结构性指标,且几乎是所有抗菌药物的特性,多种抗菌药物具有PAE。传统所用的药物方案是使血药浓度维持在稳定状态,且大于最低有效浓度的剂量。而PAE在减少给药次数、降低副反应、提高疗效、减少患者药物费用和提供方便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目前PAE已作为审核新型抗菌药和药物方案是否合理的重要参照物。所以其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PAE与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作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 抗菌药物后效应;合理;抗菌药物;分析

抗菌素后效应(PAE)系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后,在药物被清除的情况下,细菌生长仍受持续抑制的效应。PAE以时间长短来表示,它是细菌对抗微生物药敏感性的结构特征性指标。因现代医学不合理的使用抗菌药物,导致了细菌的耐药现象越来越严重,因此抗菌药的合理应用就显得至关重要。而PAE法在维持血药有效浓度方面具有比传统给药方式更优异的作用效果、更少的副作用和更低廉的价格,而且能够激发身体的免疫功能,因此广大的临床医师应对其提起足够的重视。

1 抗菌素后效应的机制

1.1PAE产生机制 各种药物均有PAE,但对其的产生机制还不是很明确,但是学术界认为其可能是因为药物作用持续存在于靶细胞的部位,而抗生素引起的非致死性损伤或者药物直接与靶细胞结合,影响了细胞正常功能的恢复,延长了其细胞恢复再生长的时间。另外研究还发现抗菌药物后促白细胞效应(PALE)也是引起体内PAE的机制之一。PALE是指应用高浓度的抗生素接触细菌后,菌体变形,更易为吞噬细胞识别,产生抗生素与白细胞的协同效应,延长了细菌恢复再生长的时间由此产生PAE。

1.2各类抗生素的PAE效应 大环内酯类PAE机制可能是可逆性的不断的与敏感菌的核糖体结合,抑制细菌蛋白合成和导致细菌非致死性损伤,其PAE效应与抗生素浓度和接触时间呈相关性[1];β-内酰胺类紧密与合成细菌细胞壁的酶结合,破坏了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使得细菌成为无细胞壁的球状体,其PAE效应与细菌再合成细胞壁所需时间呈相关性[2];喹诺酮类通过与细菌的DNA回旋酶亚基A结合,抑制酶的切割与连结功能,阻止了DNA的复制,其PAE效应与药物清除后的酶功能的恢复时间相关;氨基甙类抗菌药PAE作用效果是因为其与细菌短暂接触后,可导致细菌持续性蛋白合成障碍。

2 PAE指导合理用药

2.1使用PAE合理用药的意义 合理用药是指根据患者的状况和疾病种类,在药理学理论指导下选择最佳的药物方案,以期能够有效、安全、经济的治愈疾病。传统药物方案是抗菌药物在治疗时控制抗菌药血药浓度在MIC(最小抑菌浓度)以上,设计给药方案时仅参考了血药浓度、消除速率及组织分布等一些药动学指标。虽然此方案能够成功治疗大多数细菌感染,但是抗菌素与细菌作用的过程不尽如人意,而且疗效、副作用和经济适用性都不是能符合大多数人。目前随着对PAE的进一步研究确立PAE指标可作为设计给药方案的参考依据,为临床调整用药剂量、用药间隔提供理论依据。例如对于PAE较长的药物,可适当延长给药间隔时间,减少给药次数,这样既保证疗效,又减少了耳毒性、肾毒性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2.2各类抗菌药的PAE临床应用

(1)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这类抗生素对的PAE呈明显的时间依赖型,且不同种类的细菌在血药浓度不同的情况写产生的PAE有很大差别。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G+有较明显的PAE且呈浓度依赖性,对G-的PAE几乎不产生。当药物浓度降低时,细菌变化成丝状体,PAE很小或为负值,高浓度时细菌变化成球状体,能够产生显著的PAE。

(2)氟喹诺酮类药物:这类药物有显著的广谱速效、浓度依赖性、杀菌活性和明显的PAE以及优越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目前已试用其口服疗法治疗多种感染。但应提起注意的是氟喹诺酮类的大多药物的杀菌作用量效关系呈双相变化,即药物有一个最大作用效果的浓度,但高于此浓度后,药物杀菌活性反比于药物浓度。

(3)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此类药物对G+、G-的PAE为1~6h,可用较大剂量、较高血药浓度以维持体内较长的PAE。氨基糖苷类为静止期杀菌剂,以往多采用日剂量分2次或3次的给药方案。其最佳杀菌活性往往取决于有很高的初始浓度,有显著的浓度依赖型并对大多数细菌的PAE较长,故目前有医师提出1次/d的大胆给药方案,这种方案也能减少氨基糖苷类在体内的累积,减少了副反应发生的几率。

(4)联合用药:目前疾病愈来愈呈多样化,细菌感染也不例外,多种类型的细菌感染应用多种抗生素联合治疗能够产生良好的效果。因联合PAE比单独使用的时间更长,尤其是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联用PAE可显著的延长[3],疗效更为显著。

3 影响PAE的因素

(1)细菌和抗生素种类:抗生素对G+球菌产生的PAE,以氨基糖苷类和大环内酯类最长,喹诺酮类稍短,β-内酰胺类及磺胺类最短;对G-杆菌,氨基苷类和大环内酰类有明显PAE,β-内酰胺类的PAE则很短甚至负值。即使是同类抗生素对同种细菌的PAE也稍有区别。如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对肺炎链球菌所产生的PAE与克拉霉素有显著区别。(2)浓度及药物与细菌接触时间:多数药物与PAE的关系呈浓度依赖性,例β-内酰胺类;一般情况下大环内酯类只有在血药浓度≥MIC时才会产生PAE,且血药浓度是MIC的5~10倍时PAE最长;喹诺酮类药物与PAE的关系呈浓度依赖性,并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相关即抗生素与细菌接触时间愈长,PAE愈长。(3)联合使用抗生素。(4)其他影响因素:患者的病理生理、免疫功能、心理干预、感染部位等都会对PAE产生影响。

经过上述分析可见,抗菌后效应与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医师应该注意结合应用,并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庆锋.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抗生素后效应[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1997,18(3):229-232.

[2]方翼,王睿.β-内酰胺类经物抗生素后效应研究情况[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8,18(4):171.

[3]傅得兴,谭玲,李琼.抗生素效应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7,8(17):349.

上一篇:按摩加毫针刺法治疗睑26例疗效观察 下一篇:对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