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意理论关照下的职业口译教学

时间:2022-10-02 03:02:28

释意理论关照下的职业口译教学

摘 要: 职业口译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释意理论对口译活动有很大的理论指导价值。本文分析了职业口译教学的现状及口译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提出了优化课程设置和提高学员口译策略的方案,即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员的语言基础及语言认知能力。将释意理论的口译三步骤与口译教学紧密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译水平。

关键词: 释意理论 职业口译教学 课程设置 口译策略

一、职业口译特征及培养现状

口译是一项专业的职业活动,具有即时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具体体现在要求译员在瞬间对听力所接受的语料进行转译,口译人员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双语语言功底(这里主要指英汉双语),还需要具备各个领域的全面涉猎,除此之外,译员良好的心理素质及优秀的职业素养也是口译成功的必备因素。口译人才在国内具有广泛的应用前途,但是优秀的口译人才少之又少。这种现状一方面与口译工作要求高、难度大有关系,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国内口译教学的困境。目前各大高校的英语专业都设置了“职业口译”的培养项目。但由于其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完善等各种因素导致教学效率低。从学习效果上来看,我国的职业口译培训方式方法并不尽如人意。学生的母语(汉语)基础薄弱,字词篇章的运用能力不强;在口译过程中,学生具备的交流和沟通能力有限;在意义的传达上,译员忽视了合理的与听众“交流”的方式。另外,学生的语言外知识的匮乏也是口译不能顺利进行的一个因素。口译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译员应该对各个领域都有所了解并有极强的求知欲。另一方面,学生的口译方法及口译能力有所欠缺。其中有学生自身英汉语言基础薄弱的原因,也有课程设置不完善的因素。在培养学生口译能力的过程中,语言教学与翻译教学是并行的。语言掌握越差,意义形成的困难就越大。因而,职业口译培养需要以加强语言基础为载体,增强学员的语言和人文社会知识的认知能力,在此基础上加强学员的口译实践。过程中除了应该加强学生口译实践之外,更需要持续地接受母语和外语的语言进修,并以释意理论提出的三个口译步骤为驱动,进行自我进修。

二、释意理论的内涵及意义

释意学派理论建立在对口译实证的分析和研究基础上,其出发点是将口译视为动态的交际过程,一个以意义为核心的理解和表达过程。塞莱丝柯维奇提出:“进行口译,永远不要忘记其目的是传达意思,永远不要过分去迁就原文短语结构和短句字词,不要按照原文字词和结构去翻译,因为字词结构不只是些符号,这些符号指明了道路,但不是道路本身。”[10]“意义”是指语言知识百科知识和主题知识相结合的产物[4]。释意理论给口译实践和教学带来了深刻的启示,是口译理论的一个里程碑,也为促进口译实践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一)释意学派的“自由意义”

释意学派理论将口译的过程分成三个步骤:理解原文、脱离源语语言外壳、目的语的表达。该理论旨在强调口译中口头陈述转瞬即逝,译员只能记住所听到的整体内容,但会忘记陈述所使用的词语。在第二阶段“脱离源语语言外壳”的过程中,译员用自己的认知能力保持着非语言形式的记忆,即在词语消失后记住理解了的内容而忘记了源语的语言形式。由于在脱离语言外壳这一阶段里是以“意义”为依托的储存和处理过程,而意义本身又具有其主观性,所以在实现意义对等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与文字相对而言的自由。这点在瑕疵口译(以汉英交替传译为例)中尤显突出,由于译员自身的认知及理解的局限,在理解阶段,译员会受到外界噪音及心理噪音的影响而不能对源语语料听清楚、听准确,不能将谈话者的语流辨别其意义,并加以接收、吸取;在表达阶段,译员会由于其词库的储存量有限,不能找到与源语意义对应的语言转换形式,同时由于译员在对词汇、句式、篇章等的整合能力不够而导致表达语的“自由发挥”,这是一种被动的劣性释意,即夸大了“表达的自由”而忽视了作为译员的“传文达意”的责任。

(二)释意学派的“忠实意义”

与笔译一样,口译本身也受到翻译标准:“信、达、雅”的约束。而在这三项标准中,“信”为最根本,即译文需要忠实源语。译文如果达不到“信”,“达”和“雅”就失去了其意义。“信”不仅是一种要求,更是一种责任。释意派理论中强调在口译过程中“信”的实现即目的语和源语意义上的统一、形式上的一致。因为从语言本身来说,源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在汉英两种语言中有很多虚词是找不到一一对应的,在谈话人话语中会有暗喻内容,即“言外之意”,译员如果是按照词语之间的对应将其表述,听众还是会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在释意理论中强调的“忠实意义”是指目的语与源语意义上的一致,而不是语言符号的相互转换。意义对等与词语对应的区别在于:意义对等建立于篇章间,词语对应建立于语言间,即字词、音义段、固定的语法或表达形式间[3]。口译虽然形式上跟笔译有很大的差别,但由于翻译中的可译的相对性是一个客观存在,即源语的意义是客观的。所以在口译标准中,“忠实意义”是评价的一个最基本的准则。勒代雷将忠实确定为三个内容:作者的意愿、译入语语言、读者。译文忠实于作者意愿、译入语语言和译文读者,这三者间的关系是不可分离的[3]。如果只忠实于其一,而背叛其他,就不是忠实于意义。这种理论在口译中也适用,释意派的“忠实意义”在口译中的体现,即目的语在意义上忠实于源语语言、译员在理解上忠实于谈话者、目的语表达内容上忠实于源语及听众。

三、口译中常见的问题

(一)实例口译中的漏译

口译中的漏译是指以源文语料为依据,议员在口译的过程中出现内容和意义上的删减或遗漏的行为。漏译的原因有很多种,但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两个:主观上的理解偏差和客观上“口译能力的不足”。从释意理论的角度来分析,我认为不完整的口译中“漏译”的行为主要是来自于译员在口译过程中各步骤进行得不完善,即,“理解原文”中认知的偏差、“脱离语言外壳”中意义记忆的遗漏、“表达”中语言能力的缺乏。以下是口译实证中的几则漏译的例子。

例一:

源语语篇:既包括教师对自己的生命和学生生命的热爱,也包括学生对自己的生命和对教师生命的热爱。这首先要求教师能对生命的意义有真切的感悟。

口译译文:Teachers should love their own life and their students’ life.On the other hand,students should do the same.This requires clearly know the true meaning of life.

解析:译文中第一部分“students should do the same”没有把源语的意义完整地表达出来,用“as well as”连接能更好地体现句子的并列关系;第二部分中源语的“要求教师”在译文中出现了宾语“teacher”的缺省。造成其漏译的原因是译员对英汉句子互相转换时结构的合理性及语句的完善性处理不准确。

例二:

源语语篇:要讲授“平平淡淡就是福”的观念,告诉孩子们,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成为社会精英的,一个人成功的途径有多种,人生之路有多条,等等。

口译译文:We will tell them not everyone will be an elite and the road to success is various.

解析:源语的“平平淡淡就是福”受到漏译,这使语言失去了原有的生动性。造成其漏译的原因是译员在英语中对于汉语俗语约定俗成的说法不熟练,语言储备不充分。口译译文反译回去变成了“我们要告诉他们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精英,通向成功的道路有多条。”与源语侧重点不相符合。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二)实例口译中的误译

口译中的误译是指译文在内容和信息量上与源语基本一致,但在意义表达上有所欠缺,语言表达形式与源语不相符合,或者出现选词不当、短语搭配不当,导致意义有所扭曲或使听众产生意义上的误解等现象。误译的原因主要是译员将源语话语翻译成目的语的能力、双语转换的文化辨析能力及目的语言的表达能力有所欠缺。以下是口译实证中误译的例子。

例一:

源语语篇:教师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唤醒学生的生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成长,而不是选择灰色调的生活。

口译译文:Teachers should inspire their thinking,awake their life,and make them active avoiding choosing positive life.

解析:该句的后部分译文“make them active avoiding choosing positive life”反译回去意义为“让学生积极地逃避选择积极的生活”,明显地与原文不符。在处理这部分源语语篇时,意义上译员肯定理解对了:“要选择乐观,而不是灰色的生活”,然而错误的口译导致了听众的误解。造成其误译的原因是译员对“avoid”词语的理解不当,属于词汇使用的错误范畴。该句中“active avoiding”的表达还属于搭配错误,同样是由于译员对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不足所造成的结果。

例二:

源语语篇:人是生命世界的高级生存状态,但人也有不足,还有待于提升,教育通过一些集体的、个人的实践,达到教化、转化、感化学生的目的,使学生幸福地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甚至生命完善的境界。

口译译文:Human being is at the senior level of living things.But we have differences and need improvement.Education will educate,transform and influence through collective and individual practice.Students will come across success one by one to the completeness of their life.

解析:源语料在画线部分中将“不足”译成了“differences”,而“differences”表示的是“差异”,显然与源语不一致。后半部分将“走向”译成了“come across”而“come across”表示的是“遇到”。造成该误译的原因是译员英语词汇储备量的不足及对词汇的选择不当。

上述例证来自于一名译员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关于生命教育的方法问题》进行的口译语料。译员在口译过程中产生的错误原因归结起来基本上属于两类:语言因素与认知因素。语言因素方面,主要是由于译员的英汉双语能力的欠缺,具体表现为:词汇量不足、词语搭配错误、句子结构处理不准确等;认知因素主要表现为相关知识能力的盲区导致理解不完备,以及译员对源语料意义的理解偏差。

从职业口译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口译水平远没有达到从业要求。根据释意学派对口译所做的定义,为了提高译员在语言和认知方面的能力,职业口译教学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四、口译教学需要循序渐进

职业口译对译员的语言能力与认知能力要求甚高,因而,要培养出合格、出色的译员,口译教学必须从奠定学生的语言基础做起,在口译模拟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认知能力。语言的学习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虽然参加职业口译学习的学生都具备了一定的英语能力,但仍需要从英语的听、说、读、写四方面着手,在强化学生的英语基础之上增设口译方面的分项训练。在口译分项训练中,要依照从词到短语到句子到段落的原则对学生进行综合练习。

(一)优化课程设置

在职业口译教学中,课程设置需要兼顾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培养,切实地提高学员的口译能力。根据培养方案需要,设定必修课与选修课,如政治理论和中国语言文化等公共必修课;英语听说、英语写作、英语阅读等专业基础课;翻译概论、交替传译、笔译理论与技巧、论文写作等专业选修课;口译研究、同传技能训练、口译观摩研析、模拟会议传译等方向必修课;第二外国语、口译工作坊、英语写作与修辞、汉语写作与修辞等专业选修课。职业口译教学旨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的口译人才。其专业定位在于学生毕业后,能在自己的某一专属领域从事高级口译工作。作为实践性极强的口译专业,口译教育应该以释意理论提出的口译三个步骤为导向,进行典型性工作流程教学。在课程设置上,提高语言能力课程包括“英语词汇学”、“篇章分析”、“英文赏析”、“汉语写作”等这几门科目应该以更多的形式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借助课堂学习及课后练习,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英汉双语语言能力及互译的认知能力。同时在此过程中需要学生自主地扩大知识面,做到主动地了解各个领域。

(二)提高口译策略

口译本身是一种技能,作为技能传授的过程,口译教学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并应用各种口译策略。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应以释意理论的三个步骤为参照,学生需要从“认知阶段”、“理解阶段”、“表达阶段”三个程序中分别训练其能力。第一阶段训练学员的记忆能力、笔记技巧,尤其是速记能力;第二阶段要求学生对英汉文本具备良好的理解,需要学生课外补充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并将其储备于脑;第三个阶段即口译中最关键的部分,前面两个阶段也都是为了这个步骤做准备,要求学生准确而清晰地将所理解的内容完成口头转译。因为口译的专业特征,所以在教学中应当更加重视实践环节,强调口译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口译案例的分析,在实施训练的过程中,可以增设更多的互动课程,实现团队的竞争及合作。采用模拟口译现场的方法促使学生提高口译能力。

五、结语

口译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在平常口译中,译员较常犯“漏译”和“误译”的错误。要想改善职业口译培养现状,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口译水平,我认为应该将释意学派所提出的口译三个步骤对学员进行要求,即合格的译员需要有扎实的双语基础、敏感的双语认知能力、丰富的百科知识及有效的口译策略。在口译的培训过程中,需要进一步重视语言进修和知识认知方面的提高,如调整口译培训课程设置、强化课堂及实训基地口译实践等。本文的设想和建议基于我作为职业口译专业学生的一员,从自己的学习体会出发结合了释意理论对口译教学的指导意义而提出,对于职业口译专业的课程建设有一定的价值,使口译学生对释意理论的理解更为透彻,并期望其对口译专业的学生改进口译学习方法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Gile,Daniel.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1995.

[2]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旅游出版社,2005.

[3]勒代雷.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4]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公司,1999.

[5]刘宓庆.口笔译理论研究.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公司,2004.

[6]刘和平.口译理论与教学.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7]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8]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9]许钧.翻译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10]许钧.翻译释意理论辨――与塞莱斯科维奇教授谈翻译.中国翻译,1998,(1):9-1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预制语块理论对初中生英语词汇学习的启示 下一篇: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异域文化的认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