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的班级文化 才能促进学生成长

时间:2022-10-02 02:35:55

怎样的班级文化 才能促进学生成长

班级文化是教室里张贴的图片、文字吗?墙壁是可以说话,环境是可以育人;但如果把班级文化等同于美化教室环境,那似乎浅薄了一些。我理解的班级文化,不在乎形,而更注重一种理念的追求,渗透着主流的核心价值观,简单地讲就是让班级成员身上共有某种价值观念,或者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

譬如我们班的班级文化主要围绕“弗雷德”这个主题展开,主题的确定源于一本书,书名叫《邮差弗雷德——从平凡迈向杰出》,主人公弗雷德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客户提供最精致超值的服务,从而他实现了从平凡到杰出的跨越。这种精致化的工作态度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一生都是受用无穷的,于是我就把培养关注细微、锤炼精细精致的品质作为班级的一个目标追求,在我们班文化建设中渗透这种精神。怎么把人物精神介绍给学生呢?我在第一次和学生见面做自我介绍时,就跟学生说我的偶像叫“弗雷德”,然后要求学生自己查找有关“费雷德”的资料,再通过一节班会课让学生分享弗雷德的故事,对这个人物有更深入的了解,这样逐步感知和接受,最后大家再一起讨论提炼,达成一致认同。于是,大家一致同意班名我们就叫“Fred”,“从平凡迈向杰出”(Turn the ordinary into extraordinary!)也很自然地变成了我们的班训,大家又把班花定成了象征着团结和胜利的风信子,班歌选择了张杰的《年轻的战场》,因为当中有这样一段歌词:“今天我,站在年轻的战场,向着胜利的远方……”和班级精神追求成功和蜕变有种呼应和吻合,同学们还精心设计出自己独特的班徽,班徽由Fred的四个字母组成卡通人脸,且刻意编织成“细”。与象征全体同学的橄榄枝叶组成的“心”字共同寓意心细和细心。

在班徽的设计过程中还有一个小小的插曲,记得第一次我在班级布置征集班徽设计方案之后,第二天早晨我去班级检查完成的情况,有一个学生神色慌张,我大步走到他的面前,原来他正在一张A4纸上描着几个字母:fred.我用手轻点了一下他的桌沿,他更是惭愧得羞红了脸。后来把所有同学的方案都收了上来,我唯独挑出这位学生的作业,但没有批评,反而表示了我的欣赏,我说:大部分同学都是剽窃他人的创意,更有些直接从网络下载现成的班徽,很抽象,也很漂亮,可是那毕竟是别人的东西,我们这位同学的作品却是用了自己心思的,他在设计班徽的时候想到我们的班名——弗雷德,请大家为他的智慧鼓掌!

没有方向我们会茫然甚至畏惧,班级文化作为班级德育的一部分也讲究事先的“预设”。弗雷德班级的一切虽然是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一步一步完善的,但作为班主任我事先的确有一番理性的思考和预谋。

在前面的例子之中,班名、班花、班训、班歌以及后来的班规都是由学生自己讨论确定,班级的墙面布置、黑板报、文化墙等一系列活动也都是学生亲手完成。尽管如此,还需要提醒的是“放手”不能是“袖手”,即使“袖手”也别旁观,老师在恰当的时机给予恰当的指导和建议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真正的文化,应当指向“人的发展”,使“物化”的环境“人化”,充满“人性”,才能真正变成一种潜在的文化课程,促进学生成长,使学生在不知不觉、自然而然中受到熏陶、暗示和感染,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班级文化要成为“经典”,还要有着自己的“生长点”,需要不断传承、吸纳和发展,来积蓄力量,也就是说文化需要坚持和坚守,要会“行走”。我们班级对“弗雷德”精神坚持和坚守,先是在班级组建之初,围绕“弗雷德”主题开展了丰富的活动和大量的主题班会,从此弗雷德不断地挂在我们嘴边,就在九年级,记得一次班会课,我和学生交流怎么做错题本:“我们整理错题本也要学习弗雷德的精致精神,订正错题时我们不但去分析自己的错因,还要去收集其他同学的错误,一一加以分析,汲取经验,订正之后除了有类似题的巩固练习,自己还可以出一些包含障碍的变式题,等等。总而言之,做每一件事件咱们都用心些,能像弗雷德先生那样精致些,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收获……”后来我们又将“弗雷德”主题渗透进班级日常管理的方方面面,设计“弗雷德奖”表彰上进和优秀学生,并为获奖学生颁发自制的奖章。奖章又分金银铜奖,每周评出铜奖,学生可以收集珍藏,3个铜奖换取一个银奖,3个银奖再换取金奖,就这样“费雷德”一直围绕在我们身边,在孩子们心底留下不可泯灭的记忆,也将会成为孩子们成长历程中一笔重要的财富。

或许这样的文化,才能对学生的成长有一些细微的触动吧!

(摘自《江苏教育》2012.9)

上一篇:冬日闲花开满径 下一篇:谁来关注她们的青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