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军民两用技术转移研究

时间:2022-10-02 01:09:51

我国军民两用技术转移研究

摘要:文章立足现状,横向对比国内外军民两用技术转移发展模式,得出对我国的军民两用技术转移发展的相关启发,并提出合理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军民两用技术转移提供借鉴。

关键词:军民两用;技术转移;研究

中图分类号:F407.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26-0055-02

1 军民两用技术转移概述

美国1997年国会颁布的《国防授权法》中,给出了军民两用技术的定义:军民两用技术,是那些既能满足军民需求,同时又具有充分商业应用价值,可以支持一个可行的生产基础的技术。它是技术上的根本性转移,目标是建立一个既满足军事需求又满足商业需求的先进国家技术和工业基础,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质量和更好的性能来满足军民两方面的需求。它包括三种类型的技术:第一种类型是由军方开发成功后先在军方应用,然后转为民用的民技术;第二种类型是由民用部门开发的先进民用技术,在民用市场上经过多年成功应用后,经过军方认证进入军方应用的技术,我们目前把它叫做民技军用技术或民参军技术;第三种类型是从开发时即考虑同时适合军民两用的两用技术。

军民两用技术转移是指一项由军事科研单位开发(或民间开发)的技术转换到民品(或军品)方向的输入和输出的动态活动过程。军民两用技术转移中的技术本体就是参与军民两用技术转移的技术资源。军民两用技术转移的流程同技术转移的主要流程相似,也受到四大要素的制约,即技术本体、技术供体、技术受体和转移环境。技术供体就是技术的拥有者和首创者,在民用技术向军用技术转移中,技术供体主要包括企业研发机构、独立研发机构、大学等。技术受体主要是指技术的吸收者和引进者,在民用技术向军用技术转移中技术受体主要包括军品采购部门、军事技术研发组织、军品生产企业等。在军事技术转为民用过程中,与之相反,技术转移环境主要包括各项政策环境、外部信息环境和伦理观念与传统等。

2 推进我国军民两用技术转移的意义

2.1 理论意义

作为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力量与综合国力体现的国防科技工业,关乎着国民经济的命脉与国防力量的部署。而如何做到“富国”与“强军”的有机结合,又是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的根本要求。党的十七大指出,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路子,如何搞好技术的双向转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技术转移和产业化发展道路,是当前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我国国防科技领域的重要课题,军民两用技术的转移能够有助于提升国防科技工业实力、抢占世界科技的制高点。

2.2 现实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社会理性化程度的加深,军民两用技术在经济体系中的作用愈发明显,军民两用技术发展自其始端便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紧密相相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体系经过几次调整,探索形成了“军民融合”的发展道路。但整体上作为科技创新领域的中间环节,两用技术转移稍显落后,影响了我国科技成果有效利用率,对整体产业结构也造成了严重制约。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积累形成的大量军民两用技术,是国家高科技资源的宝库。对军民两用技术相关问题展开研究,有助于增加国防经济效益、提高产业创新能力。

3 国外主要国家军民两用技术的发展模式

发达国家无不重视军民两用技术的转移,军民结合产业已经成为军工经济的重要支柱,并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现阶段,国外军事装备技术中85%是军民两用技术,纯军事技术仅占15%,国外军民两用技术转移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对军民结合的重视。在政府的倡导下,各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系列的技术转移体系。

美国在军民一体化建设背景下,美国建立了以NASA技术转移网络为核心的军民技术双向转移网络,以国防部为主导,商务部、能源部、联邦实验室等其他政府部门参与,以企业为创新主体,通过技术转移计划、倡导,配以政策、法律支持,通过全国性技术转移网络实施军用技术转民用或民用技术转军用,大力发展军民两用高技术。

以色列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建国至今周边环境一直处于紧张态势,这也致使以色列军事工业十分发达,因此军事工业也成为该国工业与经济发展的先导,扩大军工技术成果的利用范围、提高国防科技成果转化率,成为其发展国民经济和科技工业的重要途径。以色列军民技术转移以国防委员会、国防部长、国防部下属机构为主导组织。

日本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国,军事发展受到诸多限制,因此依靠民间企业发展国防科技成为其首要选择,日本在发展军民两用技术转移时采取高度集中的一元化管理机制,政府、军方、民间等共同协商出来推动技术转移的计划和政策,特别重点扶持民间可生产军品的企业。

通过对国外主要国家的发展模式探讨,可得出对我国的几点启示:首先,军民两用技术转移与控制过程中政府作用不可或缺。通过制定政策法规,发达国家政府规范国防科研生产以及装备采购活动,鼓励和扶持在工业、技术和产品上寓军于民、军民结合,推动“民”工作,发挥民用资源对国防建设的保障作用,从而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其次,应当以政府为主导,多部门参与建立起核心的军民技术双向转移网络,以服务军民两用技术转移过程,并在其中以科技手段加以规范和控制。从西方发达国家技术转移创新发展模式来看,应以企业为创新主体,通过技术转移计划、倡导,配以政策、法律支持,通过全国性技术转移网络实施军用技术转民用或民用技术转军用,特别是大力发展军民两用高技术。再次,政府还应通过招标形式让民用技术参与到国防建设中来,为军工企业从事民品业务提供资金保障、分散风险。政府鼓励军工企业的人力资源转移到民用企业,利用民用资金推动技术转移的政策使民显示出强大的活力。国防工业改制及军工企业的军民结合是军民两用技术转移的主要途径。高比例的国防开支,较为科学的技术转移机制,使得国防科技的某些领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同时,整个国民经济也能较好的发展。最后,军工企业与民用企业观点亟待转变。现阶段两用技术转移过程中“民”容易“民参军”难,实际上很不利于两用技术转移发展,理想模式应当是有自由的市场、对等的供求双方在符合等价交换的基础上优胜劣汰。若要有效促进军民两用技术之间的转移流动,观念上要先达成“融合”,牢固树立“大国防”、“大系统”、“大军工”的理念,因为发达、成熟的市场经济要求打破军民分割的界限,把军和民纳入一个大系统实现资源的整体优化配置。

4 我国军民两用技术转移的现状分析

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已经成为富国强军的一项重要措施。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随着军民两用技术的蓬勃发展,我国军民两用技术转移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完善的国防科研体系,为军民两用技术转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不断开发和转移,形成了军民结合发展的新格局;促进了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加强了国际交流,开辟了我国对外技术合作的新领域。尽管我国军民两用技术的转移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与一定的成绩,但现行的很多政策措施还不完善,如军民两用技术转移的政策体系就不完善;对于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政策甚至是缺失的,如军用和民用标准问题;一些关键性的政策法规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民用企业参与国防工业的积极性不高;没有保障参与者的利益;中介机构的单一性不能满足军民两用技术转移的需求等。

5 推动军民两用技术转移的政策措施

5.1 完善顶成设计

军民两用技术的发展与转移是一项复杂而又庞大的工作。与建立军民一体化的工业体系相互促进,更是一项长期又艰巨的任务。因此应实行长远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梯次推进的战略方针。从国外成功的经验开看,国家高度的统筹规划是促进军民两用技术转移的基石。在促进民用企业大量进入国防科技的同时意味着相当一部分的军企的退出,因此主要代表着军方利益的机构已经不能满足国防工业与民用工业的大融合的需求。所以要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成立领导机构,加强对发展我国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的统一指导、统筹规划、合理分工。

5.2 制定鼓励民用企业参与政策

目前,国际上大多数学者认为民用技术比国防技术先进。同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很多民用企业也非常希望进入国防科技工业扩大市场份额。由于国防科技的特殊性,那些保密强、投资大、风险高、盈利少的项目可由军方完成,其他保密低、盈利空间大的订货应尽量提供给民用企业生产。国家军事订货制度尽量采用民用标准,这样有利于民用企业的进入与双向转移。完善相关激励机制降低民用企业进入国防科技的风险。国外采取的一贯做法是共同承担研发的经费与风险,成果共享。对于不能共享的成果应明确技术所有权的归属问题,对相关研发企业或个人给予补偿。

5.3 建立和完善中介机构

军民两用技术转移的中介服务机构建设薄弱是制约我国军民两用技术转移工作有效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首先应该组建功能齐全的军民两用技术转移中介服务组织。可以在原有军民两用技术转移中介机构的基础上经过业务拓展,改为具备全方位地进行军民两用技术转移专业服务的机构。其次国家应当增加对军民两用技术转移中介的扶持力度。由于国防科技行业本身的特殊性和目前军民两用技术发展的相关配套不全面,中介机构不可能完全按照市场化运行,因此需要国家的专门扶持。最后要提升军民两用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平与质量。严格规范此类机构的运行规范,促进此类机构组织真正在军民两用技术转移中发挥好桥梁作用。

5.4 防止核心技术扩散转移

军民两用技术转移政策作用的结果是最大限度推广新技术的同时,保证关键技术不泄露。在技术转移中,随着设备、技术、人员等不可避免的流动,技术也不可避免的扩散。我国目前民用技术发展迅猛,大力发掘民用技术的军事用途是减少国防人力财力投入的大势所趋。因此技术如果以民用的形式被转移到国外或者敌对势力,通过技术的重组与创新成为了军事用途,那么将产生巨大的隐患与威胁,或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所以对于具有两用性质的军民两用技术要严格规范。对科技成果的保密要严格认定,对于可以解密的军事技术要及时解密。监督军民两用技术交易活动,形成军民两用技术交易的监管体系。同时完善军民两用技术转移项目的审查和评估制度,保证相关政策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 雷延军.军民两用技术转移模型研究[J].国防技术基础,2007,(2).

上一篇:浅谈电气二次回路的干扰与抗干扰 下一篇:浅议发电厂送风机故障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