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实施策略刍议

时间:2022-10-01 11:32:37

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实施策略刍议

摘 要:个性化阅读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新理念新课堂的必然趋势,也是新思维新方式的必然结果。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教师应指导学生大量阅读,鼓励学生讨论交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给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和方式的自由,引导学生将阅读内容与生活体验密切联系起来。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个性化阅读 策略

个性化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德国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在其著作《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中提出:“每一阅读瞬间都在刺激记忆,而被刺激的记忆则能够通过不断调整视角的方法使各个视角活跃起来,并且逐一个性化。”[1]这一观点阐明了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义务教育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都提出要积极倡导和实施个性化阅读。那么,在语文新课程教学中,为什么要倡导个性化阅读?教师如何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呢?笔者拟对这一问题作以下探讨。

一、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1.个性化阅读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做出的重大决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四有’人才”。[2]反观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精神,“传统教育中一部分我们引以为豪的价值观已经受到现代社会观念的冲击、挑战、排斥甚至是代替。”[3]语文课程不仅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更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语文新课标强调“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施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2.个性化阅读教学是新理念新课堂的必然趋势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创造“互相对话”的交互情境,让教师、学生、作者以文本为载体在语言、思想、情感等方面进行平等的多元交互对话。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思想的见解常常不同,这需要教师的必要引导和点拨,但教师绝不能以个人的理解来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更不能要求学生按照唯一的标准理解课文。“语文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看文章的角度也是多种多样的。鲁迅先生在谈到自己对《红楼梦》的阅读时,说过‘不同的人会读出不同的东西来’。对文章的解读应该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4]当学生表达独特见解时,教师不能居高临下和不分青红皂白地否定,更不能讽刺、嘲笑学生,而应与学生平等交流,尊重学生的意见。例如,有位教师进行《宋定伯捉鬼》的教学时,通过分析得出“文中故事主要表现了宋定伯的机智和勇敢,同时也表明了鬼的愚蠢”的观点。当有学生提出“从文中明显感到鬼比人好,鬼比人诚实”的不同看法时,这位教师表现了充分的教学民主,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认为该生的看法有一定道理,并鼓励其余学生也积极思考,捕捉自己的感受,形成自己的观点。反之,如果这位老师听不得学生的不同观点,直接去否定这位学生的见解,以后的课堂上便不会再有学生的自由畅谈。

3.个性化阅读教学是新思维新方式的必然结果

“阅读解文是个人的行为。由于不同主体之间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社会经验和阅读素养积淀,所以,即便是坐在同一间教室里,在同一位教师的指导下,阅读同一本材料,阅读理解课文的心理活动也不会完全相同,甚至差别很大。”[5]在教学过程中,每位学生都有权利也应该按照自己的思路和方式去解读作品,教师也应该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倡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去阅读,尊重并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独特体验。例如,有位老师讲授《落花生》时强调,文本主旨在于教育学生做人要像落花生一样,不能光看外表,要脚踏实地地默默奉献,做对别人有用的人。这时有学生指出,苹果、石榴外表漂亮,把果实挂在枝头,让别人去欣赏,这是一种勇于自我推荐的精神,难道不值得人们赞扬和学习吗?电视节目主持人一出场,身着光彩照人的服装吸引观众,这样的开场岂不是更佳?毋庸置疑,学生的见解独到,个性化阅读教学正是为了促使学生形成个性化见解,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1.大量阅读是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基础

课堂教学信息量太少是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个明显缺陷,教师多是从头至尾讲解和组织讨论课本内容,跳出和超越课本的机会很少。而实施个性化阅读,学生的课内外阅读量要大。一是课堂上要给学生留够读书时间。一改教师“满堂灌”的习惯,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读书。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师讲得太多、太辛苦,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不够。新课标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性,引导他们自主阅读,反复阅读,增强对课本内容的理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正是这个道理。二是指导学生重视和用心阅读文学经典。教师要教好语文,学生要学好语文,都离不开大量的经典阅读。语文课本上的文章都是专家精挑细选出来的,值得学生用心阅读,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熟读精思。对于很多经典名篇,更应该要求学生能熟练背诵。同时,要教育引导学生重视阅读经典名著,在阅读过程中和伟大作家交朋友,努力建设、丰富自己的精神家园。三是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广泛积累。教师应指导学生扩大阅读面和阅读量,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兼收并蓄,广采博收。教师与家长共同帮助学生培养广泛阅读的兴趣,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经过长期不断积累,达到用时自然“奔涌而出”的境界。四是经常组织读书讲座等专题活动。如邀请名家大师作读书方法、读书体会、成功经验方面的讲座或座谈,指导学生学会精读、速读、略读,摘录和制作书摘卡片,写读书笔记等,探索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组织学生汇报读书收获,交流阅读经验,分享阅读体会,激发阅读兴趣,唤起阅读动力。

2.鼓励学生讨论交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师必须转变语文教学观,按照“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设计教学。一是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多进行自主阅读和讨论交流,鼓励学生按自己的阅读方式呈现阅读体验;二是教师应转变绝对权威的角色,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做学生的合作伙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大胆、放心、轻松地与教师进行交流,才能更充分地张扬个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与文本产生自然的交流与沟通,从而生发自己的独特体验。这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观点,不宜轻易去否定,去批判,应多一些尊重与交流。曾有位老师讲解《门槛》时,有学生质疑:“在读俄罗斯姑娘的那句话时,有些同学为了表现出姑娘坚强果断的性格,有意把她的话语读得很响亮、很干脆。可我感到这样读好像有点过于冲动,甚至有些变味,扭曲了作者原本的写作意图。”那位老师听后,没有直接给予答案,而是将其作为问题又直接反馈给学生,学生们在激烈讨论后,产生了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不该读得响亮,俄罗斯姑娘对革命的热情是发自内心的,是理智的、执着的,且对可能遭遇到的艰难险阻有充分的认识和思想准备,并非是一时冲动。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该读得响亮,因为俄罗斯姑娘的话比较短,读得响亮可以展示出她的坚定不屈的态度。其实,结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讨论交流的过程,思维碰撞后产生的火花是最美的,是最触动学生灵魂的。

3.给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和方式的自由

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师在给学生指定阅读材料的同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主动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和方法,促进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首先,阅读课堂不是所有学生都必须使用同一本阅读材料,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创造和体验,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进而提高阅读水平。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自认为最佳的方法去学习,教师可加以适当引导。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是精读,可以是略读,也可以是批注式阅读,等等,学生通过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满足个体学习的需要,促进个性品质的发展。当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阅读时,他们会学得主动、轻松、愉快,会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而不会是内心的压抑、痛苦和无奈。例如,有位老师在进行《黄山奇石》课文教学时,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黄山奇石的美”。学生们兴趣盎然,有的选择有感情地朗诵、解读黄山奇石的美;有的选择当导游,用自己的语言说出黄山奇石;有的则干脆发挥自己的绘画特长,有创意地画了一幅“黄山奇石图”,这样便有效张扬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4.引导学生将阅读内容与生活体验密切联系

“语文本身就是一门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课程,语文阅读内容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和体验相一致,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善于观察生活,善于把文学作品同生活联系起来,进行联想和想象。”[6]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教师应倡导家长并组织学生平时多走出家门、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让学生走进、接触、观察、熟悉各类生活场景,感受和品味生活,并引导学生把已有的生活经验带进阅读中,让学生将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个体生活经验与文本中的生活经验描绘在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接触、碰撞、交流,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感悟文本,并有可能超越文本。在个性化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暗示提醒,引导学生从记忆深处寻觅并在脑海里再现类似场景,然后结合课文细细品味。这样可以唤起相似记忆,对课文拥有自己的独特体验,经过发散思维,还能收获到意想不到的阅读效果。例如,有位教师讲授《月光曲》时,讲到其中的一个环节时,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着精彩的语音朗读片段,引导学生在脑海中想象文章描述的优美场景。朗读结束了,同学们还沉浸在美好的想象之中。接着,教师请学生描绘脑海里浮现的优美景象,对照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对美的体验和感悟不是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所能引导出来的,必须建立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生活的体味以及对人生的感悟的基础之上。

(本文属陕西省2015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和渭南师范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三位一体协同培养的地方高师院校教师职前培养综合改革研究”[项目编号:JG201501];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语文教学品质提升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5JYKX006]。)

注释:

[1]王馥媛:《浅议个性化阅读》,语文学刊,2007年,第4期,第43页。

[2]叶雪梅:《阅读教学呼唤开放性》,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8年,第12期,第25页。

[3]周佳曦:《个性化阅读之我见》,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7年,第9期,第75页。

[4]陈良卓:《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误区及对策》,文学教育,2008年,第3期,第141页。

[5]黄刚强:《对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中小学电教,2009年,第5期,第128页。

[6]苏应梅:《创建个性化的语文阅读教学》,语文学刊,2010年,第1期,第182页。

(孙宏恩 陕西渭南 渭南师范学院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 714099)

上一篇:枣子熟了(节选) 下一篇:论孙健忠小说的土家族文化意识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