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思考

时间:2022-10-01 08:44:04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思考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常只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殊不知,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由基础知识转化为听说读写的能力,是不能离开思维的,它们都有赖于思维的训练和作用。孔圣人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由此可见思考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深切地体会到:要让学生获得知识,需要发展学生的思考力,而教会学生思考本身就是重要的教学目的。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发展学生的思考力呢?我作了如下探索。

一、诱导学生乐于思考

要想使学生乐于思考,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瓦特看到暖水瓶内的气体顶掉了瓶塞,受到启发,通过思考,弄清了原理,发明了蒸汽机。牛顿看见苹果从树上落下来,产生质疑,通过思考,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我经常如此分析科学家的智慧特点和成长过程,告诉学生:世界上一切重大的科学技术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具有高度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科学工作者们,在善于学习、善于继承的基础上的新创造。通过诱导,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乐于思维。当然,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还要靠丰富多彩、富有启发性的训练。如我教《送东阳马生序》时,有个学生说:“宋濂真可怜,幼年为求学受了那么多苦,如果在今天,我们谁都受不了。”有的说:“他幼时家贫,不得不受,我们现在富裕了,不用受苦。”我启发学生:从宋濂的成长过程中,能总结出个道理来吗?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自古英雄多磨难”;有的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等,通过讨论,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之中。

二、引导学生善于思考

在语文教学中,要靠教师的启发引导,使学生能沿着教学进程,不断地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进行思维训练。我教《醉翁亭记》时,起始,通过让学生自读,了解了文章的大意,然后用讨论式品味佳作的精妙之外:其一,文章开头写滁城四面环山时,作者初稿用了二十几字,定稿时只用“环滁皆山也”五字,此乃炼字之经典。其二,“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环境?其三,“醉”能与民同乐,作为一个遭贬降职的人,又将是怎样宽广豁达的胸怀?我让学生抓住“乐”这个核心问题,一层深一层地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懂得如何去阅读、分析文章。

学生作文常常懒动脑筋,不肯或不知在构思上下功夫。为了激发学生的思考,我根据当地的生活实际,举了个上山砍柴的例子。我对学生说:“文章的材料需要很好地组织,就像你们上山砍柴一样……”话音刚落,学生的情绪活跃起来了,都在思考:写文章与砍柴有什么关系呢?我接着又说:到了山上,柴砍多了,堆成了一大堆,这就等于写文章有了很丰富的材料。这么多的柴薪,根据长短粗细的不同,一根根地迭放好,再一捆捆地结扎紧。这捆扎柴薪的功夫,就好比写文章时的组织材料功夫,要把柴薪扎结实,就需要用一根绳索或藤蔓,这又好像写文章要组织好材料也要有一条线索、一条思路一样。如写《我们的校园》,可沿一条道路一路写去,以道路为线索;也可先确定校园内的一个象征性的建筑物为主体建筑,以它为中心,定方位,按东南西北方向写开去,以方位为线索。我通过引譬设喻,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做起文章来就不再不假思索地信笔乱写了,而是为了迭放好“柴薪”,寻找到“绳索”而认真思考。

三、讲清思路,缜密思考

学生有了思考问题的兴趣、热情还不够,还需要引导他们进行有条不紊、缜密严谨的思考,否则他们说起话来会颠三倒四,做起文章来会海阔天空。怎样训练学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的能力呢?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抓住文章的线索,理清脉络,带领学生跟踪作者的思路。我教《故乡》时,首先引导学生跟踪作者,寻找文章的线索,通过热烈的讨论,找到了作者的行踪:回故乡――在故乡――忆故乡――离故乡,其实也就找出了本文的写作线索。这样,通过实践,就给予了学生缜密的逻辑思维的训练。

四、鼓励质疑,开拓思路

孤陋寡闻、思路闭塞,是学习语文之大忌。我常用的方法是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质疑。我教《愚公移山》后,有个学生问我:“老师,您说愚公不愚,我看愚公就愚,如果他搬迁走了,那该多省事?”对于这个学生的提问,我认为很好,很会思考,我表扬了她。但就文章的体裁和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要“见难思变”,不要“见难思迁”)进行解释。我又因势利导地问学生:“谁能联系过去和现在的事实说明《愚公移山》这个主题思想的教育意义?”经过启发、思考、议论,学生知道了,过去用《愚公移山》“见难思变”、知难而进的精神,教育全党和全国人民。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搬掉压在我们头上的三座大山;今天,我们的祖国要实现“四化”,困难很多,但我们不能“见难思迁”。仍然要有愚公“见难思变”的精神,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热情鼓励和细心引导,以求逐步开拓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的思想。我有时还让学生开展提问题比赛,提得多而好的就给予表扬,目的是促进学生人人都思考问题。思考得多一点、远一点、深一点。

多一分思考,就能提高一步成绩;多一分思考。就会减少一分失误。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定能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一个稳步提高。

上一篇:浅析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率 下一篇:对信息技术过程性评价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