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文本资源优化教学效能

时间:2022-10-01 08:14:03

挖掘文本资源优化教学效能

对于理解一篇文章而言,时代背景、作家人生、地理人文等这些因素,就像了解一道美食背后的故事以及主材和火候、佐料的关系一样,定会让食客对美食肃然起敬,美食也就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食物了。而对于文学作品深层的开发解读,对教学资源的拓展利用,也定能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理解作品,品味生活,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我们不要只希望文本本身激起学生听说读写的欲望,而要通过对教材深层的解读,对教学资源丰富的拓展,让平面的课本在学生面前成为三维的立体画面,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所以如何对教材深层解读,就是让文本所潜藏的教学资源优化语文的教学效能,让语文学习由课堂内延伸至课堂外,再由课堂外牵引入课堂内。

一、以时代与背景联结,还原文学的真实

一篇文学作品或者是一批文学作品的产生,往往有时代的原因,多多少少受到那一时期文化和情感的影响。纯粹的语文教学中,很少有学生能够将自己初中所学到的文章,以时代来进行划分,更不必说对于不同时期的人文有不同的认识。当然我们并不要求初中生能滔滔不绝地评点时事,谈论历史。但对于现在历史被戏说的电视剧,对于这些不知道屈原是哪朝哪国人,却深知“白浅上神”是谁的初中生来说,课文中所涉及的一些朝代、历史人物、历史知识,他们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印象,毕竟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文化的国家,毕竟人们常说文史是不分家的。

为了让学生体验当时的时代风采或者作者的感受,还原文学的社会真实,我曾让学生在期末时将初三学生学过的所有古诗词进行整理,同一朝代的归为一类,然后找一找相应的背景资料,寻一寻这所有古诗的相通之处,每首古诗各自出彩的地方。还让学生把杜甫的诗歌以作者经历归类,这些任务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他们动用图书馆和网络等各种资源解决问题。交流时,学生们不但将这些古诗背熟,更有人整理了大段的文字资料,不仅对初唐、盛唐、中唐、晚唐诗文的特点做了概述,并能列举出代表性诗人,找到“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的论述。更把杜甫人生的几个重要时期,以及课内外相对应的代表作都一一做了整理分类,不但拓展了他们对杜甫人生的了解,更加深了对诗歌的认识,让人印象深刻。

学生自己整理的信息,有不理解这是必然的,我们无须计较学生的理解停留在怎样的一个层面,能牢记多少的内容。关键是有了一个动手动脑收集信息的过程,有了收集整理知识的做法,通过长久的积淀,学生自然会意识到对于理解文学作品而言,时代的意义、文化历史的重要性。同时点点滴滴的积累,对于逐步养成整理知识的习惯也起到了辅助的作用。

二、以人文点亮求知,激发美好憧憬

语文教材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同时也具有丰富的科学常识。当然涉及到天文地理的知识会很复杂,有些事物或者原理连老师自己都很难表达清楚。但从“互联网+”角度来说,要想找一些具体资料、数据、图片,动画演示影像,是不存在太大困难的。

所以多发掘文本潜藏的地理人文知识,甚至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自己去探索,以此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潜移默化的。

例如,《美丽的西双版纳》《在太空中理家》等课,这些带有浓重科学性或者地方特色的文章,文中的一些事物留给学生的印象或是无趣的,或是不深刻的,因为,他们平时很少接触,或者根本没有接触过,如果教学只局限于教材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的,于是我要求学生到课外去搜集资料。我发现学生准备的要比我所准备的来得充裕。随着上课铃打响,太空探索和傣族风情旅游也开始了。看着优美傣族风情画,欣赏着傣族歌舞,学生配以条理清晰的语言文字解说,活像一个个稚气未脱的小导游;在一个个太空实况影像与科学数据面前,同学们热情交流,好似严谨的科学家一样。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理解的不仅仅是文本的内容,更锻炼了学生获取、筛选材料的能力。

这是一个崇尚科学的时代,语文教材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同时也往往具有丰富的科学常识。其实,现在的初中生有着不凡的实践操作能力,但需要我们去引导,去发掘。透过文本,通过文本与课外教学资源的整合,不仅能让学生看到异地的风情和科学奥秘,更加深了语言文字在学生心灵里所留下的印记,因为它们还会带给学生一份对生活、对自然的憧憬。

三、以作品点亮文本思想,培育家国情怀

作品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投射,作者是文学生活的主体,他不单是完成作品,更是把自己对世界的独特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人。所以了解作者的人生历程对于理解某些文章情理有深远意义,是必不可少的。一般来说了解作者的经历,也就是了解了文章的创作意图,就像追溯食材的出处一样,往往在此基础上对教材的理解自然会更加稳固,所谓不仅知其然,更明白其所以然。

在教学《故乡》时,我要求学生去查找有关鲁迅的资料,于是学生将鲁迅先生的生卒年月、求学、弃医从文经历、文学创作风格、为人处事态度等都作了一一阐述,并列举了许多生动的例子,再回到课文,不难发现文章的主题思想早已在学生的讨论中呈现;再如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联系杜甫一生的几个阶段及代表作品,引领学生读懂诗圣年轻时的豪情万丈,到老来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的变化,不仅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更让学习突破了时空的界限,与作者有了心灵的沟通。

我们的教材中大部分的作品往往都来自于名家,杜甫、李白、鲁迅、老舍等这些“大家”在我们的课本中不止一次出现,如果每一次我们都是把他们的名字当作一个词语解读,哪怕再精彩的板演,哪怕再深刻的讲解,我想我们的教学还是肤浅的。因为他们每一个人的人生经历,就是无形的教科书,这样的教学资源又怎能放弃。所以师生在教学前做好大量的资料收集工作,然后筛选出相关合适的信息,把这些资料融入教学之中,S着时间的积累,这些资料将是一本厚重的教科书,将影响学生对文学对人生的解读。

当潜藏于文本之后的时代背景,在学生面前显露,课文会显得更为厚重,更为哲理,而学生也会看得更生动更透彻;当融入文本的那些自然常识、科普知识、风俗人情在学生面前涌现,课文会显得更为奇妙、更为有趣,而学生也许会更充满幻想、充满希望。当文本故事、课文内容的建构者,在学生面前坦然,故事会显得更为平凡,更为简单,而学生却会理解得更深刻;如果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能充分挖掘出与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的课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教学资源,那我们是真正用活了教材,就像在一道刚出锅的菜肴上撒了葱花一样,喷香四溢!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第二中学(215228)

上一篇:“国培计划”实施创新探索 下一篇:“泰微课”与语文个性化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