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佚诗的价值浅谈

时间:2022-10-01 05:14:27

摘要:赖敦煌遗书中保存下来的失佚唐诗有着很大的文献价值,除了有文献学方面的辑佚、勘误功能外,还可以为作家、作品研究提供新鲜而重要的材料,同时在诗歌传播学等方面也有待开发的价值。

关键词:敦煌 佚诗 价值

众所周知,在敦煌遗书中保存着很多唐诗,有些见于今存本,可用来校勘今本,有些是唐人佚诗,其价值也不容忽视。仅从唐诗研究一点来看,这些诗作的价值也是多方面的。以下即从文献研究、作品研究、作家研究、传播研究四方面略谈一二。

一、文献研究方面

提起这些仅赖敦煌遗书保存的唐代文人诗作,人们首先想到的价值就是“辑佚”。自从敦煌遗书问世以来,学界有关《全唐诗》补遗的工作一直激发着广大学人的研究热情。前文已述,在众多利用敦煌唐诗写卷补遗的学人中,王重民、陈尚君先生无疑是贡献最大的,尤其是陈尚君的《全唐诗续拾》,在众多学人多次挖掘写卷的情况下,又搜索出那么多的宝贝来,真是令人叹服。陈先生的工作是否意味着补遗工作已到尽头了呢?恐怕还没有。陈先生自己也说“敦煌遗书中保存的诗歌数量较大情况复杂,本书仅收入了一些有名诗人的作品,未能全面董理”。因此,从辑佚的角度来看,敦煌遗书还大有潜力可挖。

除了辑佚,这些诗作还有勘正传世文献谬误的作用。比如全唐诗王昌龄的《城旁曲》:

“秋风鸣桑条,草白狐兔骄。邯郸饮一作饭,又作饱。来酒未消,城北原平掣皂雕。射杀空营两腾虎,回身却月佩弓。”

该诗尚残存于P.2567卷中但题名为《邯郸少年行》,经黄永武先生考证,《城旁曲》实际上为王昌龄另一首佚诗的名字,今本在流传过程中混淆了二者的题目。其实我们只要看看诗中“邯郸饮来酒未消”一句就可知道敦煌古抄的命题是恰当的。这方面的例子还有不少,比如P.3619畅诸的《登鹳雀楼》全唐诗误作畅当诗、S.555蔡孚的诗全唐诗误收王勃名下等等,皆赖敦煌本得以更正。凡此几例,可见这些佚诗在文献整理方面的价值。

二、作品研究方面

辑佚等文献工作只是开发佚诗价值的开始,作品研究才是深入挖掘的阶段。从作品本身来看敦煌佚诗中的一些名人名篇无疑有着更高的研究价值。提起这些诗歌,自然要首先说到韦庄的《秦妇吟》,此诗结构恢弘、描绘生动,语言通俗而不失典雅,艺术成就堪比白居易的长篇叙事歌行。该诗洋洋洒洒1466字,是现存唐诗中的第一巨制!这篇名作在历代文献中久闻其名,如今得见全貌真可谓学界一大幸事!

除《秦妇吟》外,其他名人佚诗还有很多。比如高适的《饯故人》一诗:

只君辞丹豁(),负仗归海隅。离庭(亭)自箫(萧)索,别路何郁纡。天高白云淡,野旷青山孤。欲知断肠处,明月照江湖。

此诗体现了高适深沉浑厚的一贯风格,表达了对朋友的一片真挚之情。其中“天高白云淡,野旷青山孤”一句把空旷的意境和孤独的离别之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不亚于一些千古流传的送别名句。高适的佚诗多为佳作,数量上恐怕不止7首。此外,王勃、宋之问、刘希夷、王昌龄、刘长卿、祖咏等著名诗人的佚作也都是敦煌诗卷中的精品。

不仅是知名作家的诗篇,一些名不见经传的诗人的作品中也不乏价值很高,比如马云奇的《怀素和尚诗草》:

怀素才年三十余,不出湖南学草书。大夸羲献将齐德,切比钟繇也不如。畴昔梨名盖代,隐秀于今墨池在。贺老遥闻怯后生,张巅不敢称先辈。一昨江南投亚相,尽日花堂书草障。含毫势若斩蛟龙,挫管还同断犀象。兴来索笔横扫,满坐词人皆道好。一点三巨石悬,长画万岁枯松倒。叫喊忙忙礼不拘,万字千行意转殊。紫塞傍窥鸿雁翼,金盘乱撒水精珠。直为功成岁月多,青草湖中起墨波。醉来只爱山翁酒,书了宁论道士鹅。醒前犹自记华章,醉后无论绢与墙。眼看笔掉头还掉,只见文狂心不狂。自倚能书堪入贡,一盏一回捻笔弄。壁上飕飕风雨飞,行间屹屹龙蛇动。在身文翰两相宜,还如明镜对西施。三秋月澹青江水,二月花开绿树枝。闻到怀书西入秦,客中相送转相亲。君王必是收狂客,寄语江潭一路人。

这是一篇艺术成就相当高的诗作,大概真是感染了“书狂醉素”的笔意才写得如此酣畅淋漓。项楚先生认为“它不仅描绘了怀素草书壁上‘飕飕风雨飞,行间屹屹龙蛇动’的逼人气势,更传达出他‘笔掉头还掉,文狂心不狂’的精神”。

三、作家研究方面

孟子曾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欲知其诗,必究其人。唐诗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作家的生平和创作风格研究,在这方面,这些敦煌佚诗对此有很多帮助。比如高适的《奉寄平原颜太守》一诗有序云:

初颜公任兰台郎,与余有周旋之分,而与词赋,特为深知。洎擢在宪司,而仆寓与梁宋。今南海太守张公之牧梁也,亦谬以仆为才,遂奏所制诗集于明主,而颜公又作四言诗数百字并序,序张公吹嘘之美,兼述小人狂简之盛,遍呈当代群英。况终不才,无以为用,龙钟蹭蹬,适负知己。夫意所感,乃形于言,凡廿韵。

这篇小序是考证高适身世、交游的重要资料。文中的颜公指颜真卿,张公指张九皋。颜真卿任平原太守的时间是天宝十二年,而张九皋卒于天宝十四年。这篇序是从诗的序中还知道,张九皋曾奏高适诗集于唐玄宗,这一年高适五十四岁。新旧《唐书》本传皆言‘适年五十始为诗’,这是误传,其实高适的多数诗篇都写于五十岁前,奏近的诗集也应该收入五十岁以前的诗作,而不是五十岁以后短短几年所作。”

所载的《题净眼禅师房》亦是研究王昌龄的重要诗歌,兹录文:

“白鸽飞时日欲斜,禅房寂历饮香茶。倾人城,倾人国,崭新剃头青且黑。玉如意,金澡瓶,朱唇皓齿能诵经。吴音唤字更分明,日暮钟声相送出,袈裟挂着箔钉。”

该诗经黄永武先生考证为王昌龄佚诗,《全唐诗补编》亦据此卷收入王昌龄名下。从内容上看这是一篇轻薄女道士调侃之作,风格上也一改七律的幽怨精工,而运用了三七杂言的活泼诗调。该诗为我们揭示了这位一向诗风端庄、文含傲骨的“诗家夫子”的另一面,对王昌龄研究意义重大。

除了补充高适、王昌龄等知名诗人的研究材料,敦煌佚诗还扩充了唐诗的作家队伍。如马吉甫、房元阳、侯休祥、梁去惑等等,皆为《全唐诗》所不载,这些人的作品能远传到沙漠边陲说明他们在当时也大都是具有相当影响力的诗人,因此,他们的资料对唐诗研究来说也相当重要。

四、传播研究方面

作为敦煌人文化生活的档案之一,敦煌诗卷在传播方面的价值很值得关注,而佚诗在这方面尤为重要。从时段上看,敦煌遗书所存的诗歌大部分是初盛唐时期的作品;从作品题材上看,边塞诗和闺怨诗占的比重远远大于《全唐诗》;从形式上看诗风平易的歌行体作品比较受欢迎。这些特点为我们研究诗歌传播的外部条件提供了很多材料。在特定作家的诗作传播方面,也有很多问题可以借此找到答案。比如身为诗圣的杜甫为什么遗书中一首诗也没有,和孟浩然风格相近的王维为什么只有一首诗,类似这样的问题为我们研究特定作家作品传播的主客观因素提供了契机。除此之外,特定作品的传播也引起了学人的关注,比如《秦妇吟》失传的原因就一直是大家乐于探讨的问题。总之,尽管学人已经做了很多探讨,但与敦煌唐诗的辑佚、作家、作品研究相比,传播方面的价值还有很大开发空间,尤其欠缺的是从中概括升华出古诗传播的一般规律来,而这正是我们所要追求和努力的。

参考文献:

[1]陈尚君.全唐诗补编・卷中[M].北京:中华书局,1992:3.

[2]全唐诗.中华书局点校本・第2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9:1437.

[3]徐俊.敦煌诗集残卷辑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0:316.

[4]项楚.敦煌诗歌导论[M].成都:巴蜀书社,2006:45.

[5]杨伯峻.孟子译注[M].中华书局,2008:193.

上一篇:杜牧诗歌的数字艺术 下一篇:从语用的角度看《简?爱》中的人物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