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广播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时间:2022-10-01 03:52:47

论广播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摘 要】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对人的尊严与价值的保护和尊重,也是新闻报道的生命力所在。不过当前的新闻报道中存在着缺乏人文关怀的现象,或者打着人文关怀的名义,实际上是不负责任的伤害。究其原因,在于过分注重眼球经济,加上从业人员本身人文关怀意识的缺失等。

【关键词】人文关怀 缺失 对策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思想的不断转变,人文关怀问题已逐渐成为我国加强与改进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从新闻宣传的角度来看,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个性差别和主体地位给予关注,尊重人们的个性需求,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但在我们的新闻宣传中,人文关怀的缺失情况还是存在的。

一、当前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缺乏人文关怀的表现

1、新闻内容琐碎肤浅

新闻媒体面对的读者主要是普通百姓,所以新闻内容是否贴近民众生活对于收视率的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现在很多打着“平民化”的口号,可是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却越来越少。一些媒体整天报道一些琐碎的小事,把老百姓生活中的一些平常事当做新闻来播,使得新闻报道的内容肤浅,缺乏媒体的引导功能。

2、新闻内容庸俗化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起了民生新闻,众多的媒体开始将“平民化”作为新闻的看点与卖点,从而导致“平民化”的新闻越来越琐碎,新闻报道的内容也逐渐的市井化,新闻也逐渐向娱乐化、庸俗化靠近。家庭纠纷、情侣吵架、偷盗失窃等占据了各新闻媒体的版面或时段,甚至是头版头条,对于平民新闻的关注使得一些重要的新闻事件被忽略。比如近几年的反腐新闻都热衷于“桃色化”与“化”,为了满足一些,受众的低级媚俗倾向而披露出一些不雅信息。

3、新闻内容侵犯隐私

在新闻报道中对当事人的情感问题、家庭问题甚至是生理问题等隐私进行披露,泄露中奖人员或受资助对象等个人资料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对当事人的工作生活、个人形象以及生命安全等造成严重的威胁,这是对个人隐私的侵犯与不尊重行为。以邓玉娇案为例,很多新闻媒体都对邓玉娇的家庭状况、生活经历以及家庭成员公开公布,在对邓玉娇进行判决之后,她的工作地址和薪酬情况也都被披露出来。虽然这些信息对于新闻本身来说有着很大的价值,可是这样没有任何保留的将邓玉娇的信息完全展现在大众的面前,会对其及家人今后的生活带来十分严重的影响。可是,目前在我国的广播电视新闻报道中,对于当事者个人隐私披露的现象普遍存在,只要新闻里出现一个关键人物,此人的资料立马就会被披露出来。作为新闻工作者,所要做的就是满足公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是这并不代表新闻工作者有权利对采集的信息全部进行报道。对于涉及到个人隐私方面的信息,应该经过当事人的同意才能进行报道,在对这些信息披露之前要充分考虑到有可能对当事人造成的伤害及影响,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对一些个人隐私主动保护,体现出新闻工作者的人文关怀。

二、加强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对策

1、纠正对新闻客观性的偏差认识

从思想上对新闻客观性的偏差认识给予纠正,许多新闻工作人员为了追求新闻的客观性而有意无意的避开了情感这一概念。他们认为,在新闻的写作过程中掺杂着情感元素与新闻客观性的本质是矛盾的,所以他们都会尽可能的压抑自身的这种情感,可是,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情感是新闻内容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因为新闻报道是记者根据某一个角度对事实进行认识之后,再进行重构与写作的。新闻记者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所以在对新闻进行重新构建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会掺杂一些自己的感情。比如“感动中国”的报道、“湖北群星现象”等很多优秀的震撼人心的报道就是记者们在倾注自己感情进行写作之后的结果。

由此可见,在新闻报道中掺杂着一些情感,并不一定就是违背了新闻的客观性。所以,新闻记者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前提之下,要注意自身情感的表达方式,要做到含而不露。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新闻工作人员不应该只对一些显而易见的事实进行报道,应该对一些社会问题进行正面剖析,使得新闻报道更加人性化,激发大众的悄感。

2、把握好自身角色定位

媒体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充分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承当的角色和要担负的职责。媒体是社会舆论的引导者,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着导向、推进、监督等作用。在媒体所承当的社会职责中,当然也包括人文关怀。媒体的职责是一种客观需求,也应当成为一种主观追求,这不仅是自律,也是他律。为此,媒体有必要以担当社会职责为己任,寻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一致,绝不能为了自身利益而急于求成,无视社会职责,使得新闻报道内容产生偏颇,缺失人文关怀。新闻媒体应当在承担社会职责的基础上,为受众供给高品质的精神食粮,通过人情味浓厚的好新闻,持久地吸引受众的目光,进一步提升媒体的公信力与竞争力。这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求,也是新闻宣传的时代使命。

3、提高自身素质

新闻媒体工作人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关怀素质,主要体现在正义、良知、操守以及新闻道德等方面,使新闻报道更加具有人文精神,这也是新闻工作人员发挥自身作用的关键所在。

首先是真实。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新闻工作人员必须要按照客观事实对新闻进行构建,不发表虚假新闻,不进行合理想象,更不能搞“有偿新闻”,这是对新闻工作人员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也是体现人文关怀最重要的要求。

其次是要有良知与品位。新闻工作人员是精神产品的制造者,要始终坚持向受众提供积极向上的文化价值观念,尽可能从多个角度切入新闻事件,以满足不同受众的不同心理;多传播一些具有科学精神、理性精神和知识品位较高的新闻,引导大众进行高品位的精神追求。新闻报道要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不片面的追求一些感官刺激与市场效应。在新闻报道的语言措辞上,不嘲讽,不歧视,尊重被报道人员和受众的情感与感受,尤其是对待一些弱势群体,更应该这样做。

4、注重人文价值观的体现

对于媒体来说,人文价值观的体现主要是媒体在追求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不可以忽视社会效益。媒体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有着双重的属性,即产业型和公益性。可是如果其中一个的合理性不断扩张,另一种的合理性就会受到影响,进而会危及到媒体社会功能的发挥和自身的生存。

在对新闻的表达上,媒体要注重人文价值观的体现。新闻可以说是一门选择的艺术,在题材的选择上要体现出人文给予,就要尽量的贴近民众的实际生活,对民众的精神追求与物质追求进行关注,选择一些精神较为高尚的内容进行报道。在新闻报道的内容以及主题的表达上,要注重人文精神的贯彻。比如《南方周末》有一篇“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的新闻报道,这一报道的主题给人第一眼的感觉就是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而其中饱含的积极向上的精神也让人忍不住去接亲近,这种报道所产生的认同感,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而那些利用不同手法吸引人们注意的庸俗报道,只会让人看到人性的肤浅和追奇猎艳的本性,从而忽视了人性中深厚的追求幸福和悲天悯人的天性。而且,随着人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一些品位较高的东西才会越来越受欢迎。

5、进行换位思考

在新闻报道过程中,要注意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从当事人或受众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是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精神体现所不可或缺的。比如,不对当事人家属进行强迫采访,在采访报道的过程中多从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如果我是当事人的家属,在接受采访之时会是什么态度和心情?”“问这些问题的话,会不会觉得是受到了伤害”,总之就是要在整个新闻报道的过程中贯彻人文关怀精神。在对新闻进行采写和编辑的过程之中,要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关心人内心的真实感受,引导人们正确的对待社会和个人,挫折与荣耀,这样就可以不断的拉近媒体与大众的距离。

参考文献

①郑岩,《用人文精神引领新闻文化发展的思考》,《新闻界》,2007(4)

②文九,《论消费时代媒介对“人”的遮蔽》[J].《湖南社会科学》,2009(1):29

③黄琼,《人文关怀:给社会新闻注入持久的生命力》,《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2)

④罗建华,《用人文精神映亮新闻底色“冷血报道”引起的思考》,《新闻记者》,2006(4)

⑤杨舒怡,《废墟中传出啼声,抢救人还是抢新闻》,《新华社每日电讯》,2010-1-19

(作者单位:合肥广电时政新闻部)

责编:姚少宝

上一篇:记者的回归 下一篇:试论电视台新闻理念创新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