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之路 第8期

时间:2022-10-01 01:42:39

30年,于一个国家来讲,承载着从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成功上天到具有世界级震撼性的“嫦娥奔月”的厚积薄发;拥有着从恢复高考以来一辈人的读书情与强国梦。而30年,于哈工大电磁与电子技术研究所来讲,却更像是一条路,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一代接一代人始终向前奔跑。

“务实、激情、创新”

走进宽敞明亮的研究所大堂,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务实、激情、创新”几个绿颜色的大字。绿色代表希望,预示着未来;给人以力量,不断向前。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他们才得以获得200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的殊荣,而这个奖项应该是对研究所这30年旅途最好的见证和认可。

这30年,有太多太多的意味,是从最初仅仅三人的“儿童团”型发展扩大成如今这支很完整且颇具规模的队伍的辛劳务实。研究所现有在职研究人员13人,其中,教授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6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助教1人,技术工人1人;兼职研究人员5人。研究所平均在研博士后5~10人,博士研究生30余人,硕士研究生30余人。每年培养本科生20~30人。

这30年,有太多太多的故事,是从最初不足8平米、三个人一同工作都会感到拥挤的电机楼10030,到如今坐落在科技园的地标性建筑2C栋的不轻言放弃。这座四层小楼占地3000余平米,坐落在科学园一进正门最显眼的位置。尾翼平滑直指天际,整体设计犹如电动车的形状。走进这个特色建筑,宽阔明亮的大堂里整齐地置放着这些年来研究所取得的一项项研究成果。研究所里设有电动汽车实验室、电机实验室、测试与控制实验室、电磁装备实验室、新原理电磁装置实验室。可以说全部技术设备都具备了世界领先水平。

这30年,有太多太多的进步,是从单一的微特电机的研究到以电动车为主体交叉涉及机电、能源、交通以及环境等各个领域的不断探索与创新。如今,研究所承担的研究方向包括4个领域17个子课题。研究成果显著,多次获得国家、教育部、国防科工委、航天工业总公司和黑龙江省的奖励。在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s、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电工技术学报、微特电机、微电机等期刊以及在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上400多篇,其中被SCl检索30多篇,被EI检索80多篇。伴随着科研工作的发展与总结,研究人员陆续出版了《新型电驱动控制系统及其相关技术》、《步进电动机及其驱动控制系统》、《电机与电器的数学分析方法》、《PHYSICS OF ELECTRIVC LAUNCH》、《步进电动机》、《电动机智能控制基础》、《石英电子表手机电换能器》等学术著作。随着科研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对科技创新的追求,近几年研究所陆续申请国家发明专利近70项,其中已获授权15项。

感恩的心,感谢之路

从研究所所长程树康教授到副所长崔淑梅教授、郑萍教授以及研究所里的每一个成员的心里无一不充满了感恩之情。

“我特别感谢我的恩师王宗培先生,是他渊博的专业知识与高尚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将我吸引,也是他把我带入科研这个奇妙的世界。我所做的只是他的一个延续罢了,没有他就没有我所取得的成绩。”程树康教授感慨地说。他将自己一手创办,十几年来苦心研究的成果全部归功于他的老师:而当崔淑梅教授和郑萍教授在采访中提到程树康教授的时候,感激之情也都溢于言表,“没有他的指点就没有我们所取得的成绩。”当记者走进几个实验室,随意地采访了几个研究所里的第三代人,令人惊奇的是他们开口的第一句话也同样是感谢“感谢恩师”。这或许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每一代人沐浴在老师的恩情中成长、成熟、成功;而后再将这一片赤诚的感恩之心化为行动,去滋养下一代成长中的人。

当然,除了一代代之间的感谢,这支队伍的好多成员都特别感谢了电气学院的领导以及学校领导。“我们这一路走来离不开学院和学校的扶持,在我们一无所有的时候给予了我们最大的帮助与信心。”副所长崔淑梅教授如是说,“有一次国家项目验收组来学校检查,那时我们所做的是电动自行车。由于时值冬天,再加上在外面等了很长时间,原本开着一点问题也没有的车就是发动不了,当时在场的全是专家和领导,特别尴尬。”她顿了顿接着说,“不过校领导依旧还是很信任我们,让我们找出问题继续研究。”早在“十五”期间,电气学院领导就从13个学科中重点整合成3个学科方向,其中就有程树康教授的这支队伍。“那时候,我们还没有什么突出的研究成果,但是院领导一如既往地相信我们,甚至还给与我们这么好的科研条件,使得我们可以潜心研究,发展成果。”程树康教授感动地说,“可以说,是学校和学院的信任让我们这支队伍走到了今天。”

创意的心,创新之路

说起程树康教授,他的第一个博士生崔淑梅教授说:“他好像每天都会有新的想法,总是有新的发现,不断地提出新的研究内容。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极其富有创新精神。”从大学时代就开始跟随程树康教授做研究的郑萍教授也表示,“他是一个特别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其实我本身就是一个愿意思考的人,再加上如果你每时每刻都在念及同一件事,有些想法自然而然地就会生成。”程树康教授谦虚地说。

1992至1994年,程树康教授在日本千叶工业大学做客座研究员,参与电动车研究。当时他便深深地被这项研究技术所吸引,并且非常看好电动车的发展价值与创造空间。于是他回国后力排众议,坚持创建了电磁与电子技术研究所,并初步确立了以电动车为主要研究方向。

“那时候最大的感受就是要学会在别人怀疑的目光中走路。我这个人生性就是一股倔犟脾气,你越怀疑,我就越努力做出个样子,我就越是觉得把它做好是我的责任。”转眼10多年过去了,程树康教授在其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4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先后承担完成国家“863”重大专项、国家“九五”重大科技产业工程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项目以及横向项目60余项。

创新精神同样是电磁与电子技术研究所这些年来一贯倡导与强调的。获得200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的项目“基于定转子齿槽效应转矩机理的电动机”,也恰好就是这种精神的体现。他们针对该类电动机与传统结构电机的最大差别,提出了非线性分析计算方法――“齿层比磁导法”,从而解决了计算的精确化和方法的实用化问题,使该类电动机从当初的线性近似模型,发展到如今较精确的非线性模型。并以此为基本,相继完成了反应式(VR)和混合式(HB)步进电动机系列设计;提出并研制完成了多功能高性能体积比高功率密度新结构槽电动机,包括正交圆柱结构三自由度电动机、平面两自由度直线电机、高效多态电机、混合磁路多边耦合电机、多气隙电机及HB型直线推进器等。这项成果在国内微特电机行业得到应用、量产,并与国外公司进行合

作研究,收到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说到成绩,程树康总会提到自己的团队,“我们这支队伍非常团结,当时院里评定我们为主要发展队伍,我想最看重的就是我们的团队精神。”程树康教授可以毫不费力地说出每个学生的特点、爱好、生活习惯……电子与电磁技术研究所有4个副所长与4个研究大方向,都是程树康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分配的。“我对他们的感情很深,就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每一个人。”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顾全研究所里的每一个人,“和他们在一起很开心,看着他们在学术上和生活中有进步我特别高兴。”

坚定的心,坚持之路

从1994年成立研究所以来,程树康教授带领这支队伍矢志不移地走到今天。这一路,饱含了太多的风风雨雨,酿造了太多的酸甜苦辣。这一路,有期望,也有失望;有奋斗,也有曲折……

“现在回忆起来才发现那时候我们确实很不容易,吃了很多苦,可是当时反而觉得没有什么苦,就是想做点事那么简单,特别真诚。”崔淑梅教授动情地说。她告诉记者,在搬到科学园之前,他们10年内辗转搬了5次家。无论是电机楼10030的8平米小屋、已经拆迁的教工食堂,还是实习工厂、老图书馆,抑或体育场的车库楼……都留下了他们奋斗过的足迹,也留下了他们关于青春美好的回忆。

“每一次要搬家,前一天晚上我就领着他们打包,然后高高兴兴地就走人了。”因为研究的是电动车,需要很大的空间去驱动;而当时学校又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提供。于是像食堂、车库这类几乎很难和科研场所联系到一起的地方,就相继成为了他们的科研“基地”。而这支队伍却丝毫没有抱怨过,8平米的狭窄也好,车库楼的阴暗潮湿也罢,就连和食堂切肉的师傅隔窗而视,他们体会到的仍然是团结的力量,互相关怀的美好,可以做研究的喜悦……他们根本就不会因此而停止追逐科学的脚步。

提起那个8平米的小屋,所里的老师都倾进了无限的温情。“我们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在那完成的,那时候郑萍在那画图纸,我和李立毅在旁边搞拆装,就会感觉很挤了。”程树康教授接着说,“好在那时候大家干劲十足,总是很快就完成任务。”“我在那个小屋里画了无数张图纸,根本就没感觉屋子的大小,我的全部精力都在图纸上,我就是为我能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在实践中而感到开心。”郑萍教授如是说。他们曾经为了将自己的技术推广,5个人挤在小屋里整整干了7天7夜才得以顺利去国家参展;他们曾经为了不失去刚刚建立的合作关系,接受了日本方面提前2个月交出产品的强行要求,以此付出了几个人在车库楼里“恨不得把一天当成两天用”的一个月时间,“简直忙到了什么都记不得的状态了,有一次郑萍直接就把手给抓到烙铁上了,却好像还不知道怎么回事一样……”他们曾经为了给学校、给批项目的人、也给自己一个交代,坚持在就要拆迁的食堂里用仅仅一周的时间完成了拆装、查找错误、研究解决方案和技术改进的全线工作。“压力之大是可以想象的,一个电机那多么个部件根本就不知道哪里有问题,就得一个一个调试……”

特别的心,特色之路

电磁与电子技术研究所的特别之处不仅仅在于这栋令人耳目一新的2C栋建筑。从研究所的研究内容到研究所开展的各项活动和研究性会议,每一个都是别具匠心,富有创意。最大的特色就是研究所现在的研究领域:他们告别了原始的纯电气时代,提出了新的绿色的电能生产和节能的用电系统,将电能生产传输系统以及电力传动系统的集成化、智能化、柔性化、数字化应用于生活,交叉融合了材料、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生物、信息科学等学科,与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关系密不可分。

研究所的会议同样可以称得上是一大特色,开得绝对是新意倍出。研究所每两周会开一次研究性模拟国际会议,在会议上无论是参加人员还是作报告人员,从语言、衣着、流程……全部都和正式会议一模一样,就连房间布局也是相当考究。“这是因为我们所里经常会有国际性学术交流活动,我们要练家的适应性,也同时为2008年我所承办的亚洲电动车会议做准备。”说起今年9月份将要在哈工大举办的这次国际性会议,电磁与电子技术研究所里的每一个人都很骄傲。“这是电动车领域的盛会,又是第一次在亚洲举办。”会议的重大意义可想而知。而电磁与电子技术研究所作为唯一的承办方,第一次将这个会议带入中国乃至亚洲。

“追求国际化”是研究所一直以来的一大目标,也是他们的一大实践特色。所里的老师全部出过国,参加过学术会议。刚刚从美国归来的郑萍教授基本上每年都会去参加一些学术上的交流活动,“既然有机会,就要出去看看,看看别人的技术是怎么做的,有什么是我们需要增强的。”瑞典、美国、爱尔兰……国际上很多有名望的专家都成了研究所的特聘教授。亚洲电动车之父陈清泉院士,现今就主抓研究所的国际交流活动。同时研究所和其他国家一些较有优势的实验室还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在技术上互相增益。

一说起电磁与电子技术研究所,整个科学园的人便都会提起他们从周一到周五每日10点钟的户外广播操。从2006年开始,他们一直风雨无阻地坚持到现在。活动的发起人崔淑梅教授说,当初设想这个活动就是觉得所呈的同学每天搞项目做研究都很累,而忽视了锻炼的重要性。“做事要讲究效率,劳逸结合嘛。”所里的另一大特色就是人文气息很浓郁,滑雪、旅游、诗歌大赛……“我们所里的活动特别多,而且都很有创意,能在这个研究所学习真的很开心。”“我们平日里就像兄弟姐妹一样,老师们融洽的关系深深地感染了我们。”所里的年轻人如是说。研究所真的就像一个大家庭,融会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却为了相同的使命并肩战斗.互帮互助,相亲相爱……

上一篇: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助力校有中小科技企业发展 下一篇:创和谐生态 还自然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