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国画精神的抽象化表现

时间:2022-10-01 01:14:45

论传统国画精神的抽象化表现

摘要:面对现当代艺术的蓬勃发展,中国传统绘画及其内在精神如何得以延续与发展,周澍天的作品将传统艺术与现当代艺术相结合,或许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思路。

关键词:传统绘画;黄宾虹;精神;抽象

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5-0068-01

中国绘画中的精神性元素一直以来都在绘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国画成为古代文人借以抒发心中之气的一个方式。中国绘画经历了各朝各代的改革,到近现代更是融入了大量的西画绘画技法和风格。尤其是现当代中国画家更是致力于寻求多元化的方式来阐释中国传统绘画,让其有鲜明的时代感,以使中国绘画能更好的延续发展。周澍天的创作就是基于这样的目的与思考,企图用更抽象、更直接的形式来再现黄宾虹山水画中的精神、力量。

周澍天的作品着重对于黄宾虹用笔的提炼,采用现当代绘画较抽象的手法,通过一种更加符号化的语言直接表现黄宾虹绘画的感觉,将黄宾虹绘画中比较精神性的东西提炼出来,让人们能够更加直接的去看,去感受黄宾虹绘画作品所传达给我们的文化、精神等内在的东西,也就是黄宾虹所谓的“内美”。更加直接地说,就是用两种不同的形式传达同一个精神。也就是对黄宾虹山水画中精神的一个变体再现。

黄宾虹的创作采用的是传统绘画的方式,严格按照传统绘画的步骤:第一步为勾勒――上墨――补笔;第二步为点墨或点色――墨破色与色破墨――泼墨(彩).铺水――焦墨.宿墨理层次;第三步为铺水――宿墨点提精神。而周澍天的变体作品则采用现当代较抽象的方式,先将黄宾虹的作品按照他自己的意图先画一遍,再把其中一些元素提炼出来。运用撕下来的宣纸一层层往上贴,以使它有一种古朴的味道。有些地方甚至用油以使画纸有点透明的感觉。里面还有些地方嵌着麻绳,以保持一种朴素的感觉。

两种完全不同的形式传达同一种精神,看似简单,却实属不易。周澍天用现当代绘画较抽象的手法再现黄宾虹传统山水画中所蕴含的“精神”、“力量”,这本身就是一次大胆的尝试。足见其对中国绘画的热爱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周澍天凭借其扎实的美术功底,企图寻找另一种更为直接的方式来重新解读黄宾虹的山水画作品。经过多次的深入欣赏、感悟,终以一种符号性的语言来表达,让观者能从简单的形式之中直接的领悟出黄宾虹的山水画精神。

周澍天从欣赏、研究黄宾虹山水画出发,进而从黄宾虹画中几个具有现代绘画联想的点中提炼出自己对于它的理解,站在现当代绘画的角度去重新解读黄宾虹,解读中国山水画背后的东西。他也采取了符号化的语言,但并未丢弃或减弱笔墨在山水画中的灵魂地位。反而是在单纯的形式之中加强了笔墨的重要性,虽然看上去并非如此。周澍天尽量将画面做的单纯,简略,以使观者免受具体形象的阻碍,而无法正确解读。因而他丢弃的是山水画的具体形象,而非笔墨。他将黄宾虹的笔墨加以提炼、抽象,使其符号化,当观者解读时,看到的不是具体的山水形象,而是直接的笔墨。不是从具体形象中解读笔墨运用,再解读绘画背后的东西,而是直接从笔墨中解读其背后的东西。这样不但使解读更直接,由于是仅有笔墨,故而加强了笔墨,守住了传统国画的灵魂。

在周澍天的这件变体作品之中,简单的勾勒,油晕的渲染,加上麻绳的质朴,使整个画面不仅仅是抽象,而且极具朴素美。画面让人顿生些许想象,不禁将之与黄宾虹的山水相比较,从中寻求各自想要的东西:形式也好,意境也好,精神也好。通过这样的想象或许真的可以重新解读黄宾虹山水画背后的精神性元素,之余还会有更多新的体会,发觉当代的时代感与精神。画面看上去空旷,仔细观之,却于空旷之中蕴涵无比变化,变化之中尽显国画魅力。自古国画讲究虚实结合,周澍天的作品给人的就是这样的感觉,在实的笔墨中感受虚的意境,体悟绘画精神的奥妙。

周澍天的作品将传统与现当代结合,在再现传统绘画精神的同时,又给观者以无比的想象。观者在想象之中,不仅领略了国画的美,也感受到了现当代艺术的独特魅力。虽是一次尝试,却也并非毫无根据。故而画虽空,却意境不空。他传达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艺术之美,更是人文之美,思想之美。它告诉我们:中国绘画艺术要坚持自己的主体性,既不能全盘西化,也不能全盘国粹化。

在现代艺术蓬勃发展的今天,纷繁复杂的、多种多样的艺术形态让人目不暇接。各种视觉形式阻碍了人们欣赏艺术的目光,对于传统艺术更是一个致命的冲击。面对现当代艺术的冲击,传统艺术如何存活、发展?周澍天的作品或许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深入思考的机会,将传统艺术与现当代艺术相结合,或许可能是一条出路,而众多的实例也证明了这一出路的可行性。

不可否认传统绘画存活、发展,就必需要变。但要看如何变,不可盲目变。周澍天的变体作品正好给我们一个机会再次思考这个问题。万变不离其宗,总之,不管怎么变,形式也好,时代感也好,传统绘画中的精神、力量是不会变的。

上一篇:浅析柳永\苏轼对词的贡献 下一篇:浅谈现代派艺术中的“直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