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存在的误区及对策

时间:2022-10-01 01:10:03

音乐教育存在的误区及对策

《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音乐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小学音乐教育还是存在一些误区,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当前小学音乐教育存在的误区

1. 观念误区。《音乐》是“副课”,教师教学走过场。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促进了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目前,在我国小学课程教学中,语文、数学、英语和音乐、美术、体育虽然作为必修课程,但学校的对待程度却不一样。社会衡量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主要是看“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课程成绩的高低。由于我国的中、高考指挥棒还是以“语数英”等主科成绩为标准,这样一直追溯到小学阶段,还是将语文、数学、英语列为必考课,音乐、美术、体育则不是必考科目,在大多数人的眼中,这些课程无关紧要。由于中、高考应试教育作怪,使得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对这三门课不太重视,认为是个摆设和点缀,由此引发种种怪现象:首先,音乐课时大“缩水”,教学计划难以完成。按教育部规定,小学音乐课每周开两节,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学校甚至城市的小学每周也只开一节,到了高年级特别是小学六年级,学校根本就不开音乐课,理由是确保小学升初中考试语、数、外得高分。因此,农村小学音乐课就更不用说了,这种现象更加严重。很多学生戏称音乐课成了“隐约课”。其次,合班上音乐课现象普遍,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这主要是因为目前小学音乐师资缺乏。有的小学就是1~2个音乐老师,而且这1~2个音乐老师还不是学音乐专业出身,一般都是学校内不能教“语数外”大课的老师被指定去教“音体美”小课,由于音乐老师少,而小学班级又多,这就存在音乐师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就是不同年级学生合班一起上音乐课,几个班合在一起上课,正常组织好课堂教学秩序都困难,至于教学质量能不能得不到保障,那就另当别论了。

2. 教学误区。重视音乐知识技能培养,忽视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对很多小学音乐课教师来说,音乐课程教学存在着强烈的功利化倾向。音乐教师大都注重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了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去感受音乐课程审美性和艺术性,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忽视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谈及这些,很多小学音乐教师说出的观点基本上一致,他们说:“如果不教学生一些实际的音乐表演技能,而注重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家长们就会不高兴,家长们就会认为孩子在学校的音乐课上没学到东西。哪怕这一周孩子学会唱一首歌曲都很好,家长们都会很高兴。”还有,如果孩子在学校学到了一些音乐知识和技能,能为以后学习艺术专业打好基础。这其实是一种误区,不愿让孩子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音乐的情感、背景、内涵以及基本乐理等涉及音乐素养的知识,缺乏表演过程中的审美和艺术情感体验,其结果是音乐表演技巧变成了没有灵魂和思想的空壳,音乐课程的内在审美价值荡然无存。

3. 评价误区。教学评价唯“成绩”论,评价机制比较简单。很多小学音乐教师反映,在音乐这门课上对教师、对学生没有系统的评价方式,缺乏具体的指标评价体系,导致很多音乐老师认为教好教坏一个样。如果说小学音乐课存在评价机制的话,那么很多学校唯一的评价机制就是所谓的“成绩”。对学生来讲,这类成绩主要是指教师在音乐课堂上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就学生而言,音乐考试主要是唱首歌或者会乐器的弹个曲,老师再根据学生唱歌和弹曲的情况给成绩;对教师来讲,这类成绩主要是指音乐教师本人在参加各级各类的音乐比赛中拿了多少大奖,也包括教师指导学生在各级各类音乐比赛中获奖的人次。至于你上了多少音乐课,那不是音乐教师年终考核和评优的关键因素。这样一来,很多老师很少肯在平时的上课中花时间,而把心思放在各类比赛之中。这种评价机制就使得小学的音乐教育本末倒置。

二、改进小学音乐教育的策略

概括起来,目前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误区,都偏离了小学音乐教育的本质和培养目标,主要是对音乐教学目标的真正内涵缺乏深入理解而造成的。因此,很容易使小学生丧失对音乐课程学习的兴趣和学好音乐的自觉性、自信心,也会使音乐教育丧失其固有的审美和育人功能。因此,只有走出误区,才能让小学生真正享受到音乐带来的审美艺术和情感体验。

1. 转变观念,充分认识音乐教育首先是培养人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而且,《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课程》在“课程性质与价值”中明确指出:“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可见,音乐在整个教育中的重要性。本来,我国小学音乐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非专业音乐教育,它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这一性质决定了小学音乐教育应该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普及音乐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任务。虽然音乐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但是不是小学升初中的必考课,对于小学领导和教师来说,加上考试指挥棒的作用,音乐这么课程就显得可有可无了。事实上,在小学教育阶段,良好的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提升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所以,就小学音乐教师而言,需要转变观念,明确音乐教育培养人的目的重要性。

2. 注重小学生音乐学习的情感体验,构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美国音乐教育学家雷默指出:“音乐教育的核心,是通过音乐的形式及其情感原理的教育,促进学生发展音乐审美的感知和领悟。”在我国新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音乐教学大纲中,“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丰富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意识与情趣”。这些注重小学生音乐学习的情感体验方面等作为教学目的的重要内容,同时淡化了识谱教学,降低了乐理、识谱知识及技能的难度。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的小学老师注重小学生音乐学习的情感体验,构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小学生在课堂中体会音乐带来审美艺术感知,从内心里获得音乐带来的愉悦的情感体验。“在这个领域里,音乐扩充到能表现一切各不相同的特殊情感,灵魂中一切深浅程度不同的欢乐、喜悦、谐趣、轻浮、任性和兴高采烈;一切深浅程度不同的焦躁、烦恼、忧愁、哀伤、痛苦和惆怅等,乃至敬畏、崇拜和爱之类的情绪都属于音乐所表现的特殊领域。”因此,需要教师首先转变观念,从重技巧转变到重体验上去,确立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把教师从单纯的“传授者”的角色转变成音乐活动的“设计师”和情感体验“导演”的角色,展示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

3. 改变音乐教学评价模式,重视课堂激励评价。新课标规定。应在体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下,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建立综合评价机制。对于教师来说,要改变“唯学生成绩”的单一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而学校评价老师的方式也需要改变,应该从“获奖”转变到课堂教学与课后收获相结合的方式,实施多元评价。因此,评价主体应该多元化,包括学生、教师、学校和家长等四个层次,评价形式可采用自评、互评和他评等多种形式。在评价中,除了学习成绩的评价是刚性评价,多主体参与过程评价属于弹性评价,最终还得突出音乐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音乐教学评价模式,重视课堂激励评价。

上一篇: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策略 下一篇:诵古今经典 开广阔云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