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感恩教育之我见

时间:2022-10-01 11:26:53

语文教学中感恩教育之我见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事实上,我们也非常需要感恩。因为,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素材、活动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认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它需要切入学生个体心灵世界,激发个体心灵共鸣,促使学生对某些现象、事件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强化他们的感恩心理,增强他们的感恩意识,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发展和升华他们道德情感。在构建和谐社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今天,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人与人之间就会少些抱怨、矛盾、仇恨和对抗,多些理解、宽容、友善和快乐,人与人之间就能和谐相处。

一、语文学科教学渗透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不曾吃过苦,对于父母、老师、社会为他做的一切,他觉得都是理所应当,不懂得感恩。《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体现之一。感恩历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当传承下去。

二、语文学科教学渗透感恩教育的途径

1.挖掘语文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有的反映的是山河的壮美,有的反映的是人物的高尚情操,有的包含着深刻的哲理……不少课文都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好例子,如李密的《陈情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因此,我们要根据语文教材选文情况,挖掘、整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去品味课文所包涵的感恩之情,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

2.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课外学习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1)在课外阅读中渗透感恩教育。课外阅读历来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感恩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于潜移默化之中受到感恩教育。

(2)开展“感恩”活动。我们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也知道老师、父母对他们的付出很多,也心怀感激之情,但不知如何表达。作为教师应开展一些“感恩”活动,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3)努力开发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文教学的资源是极其丰富的,语文教师应努力开发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除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外,还可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让感恩教育走进社区,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如组织学生到聋哑学校献爱心,到敬老院打扫卫生,同老人拉家常,给老人梳头等等,都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资源,语文教师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充分开发,积极利用。使我们的学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才会变得更加和谐,学生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形成而感到更加愉快,更加健康,生活之源也会得到更好滋润。

3.在作文教学中升华感恩教育

作文是学生思维的创造,是知识的整合与运用,是情感的升华,是认识的提高过程。因此,结合语文教学内容把感恩教育渗透到作文教学中去,再结合具有特殊意义的节日和有纪念意义的节日命题,将会使感恩意识在作文中得到升华。

“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前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新课程理念要求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教会学生求知,更重要教会学生做人。回报父母,回报社会,报效祖国应是每一个青少年的责任。而教会学生懂得感恩,更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上一篇:巧补白,化解阅读教学难题 下一篇:从中心论点分解入手,教学生打开论证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