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心灯 第43期

时间:2022-09-19 04:01:33

许多事实表明现在的高中生(特别是高三学生)对语文是“无趣”的。而语文课的教学效果也不尽人意。

形成了这样的现实,原因在哪里?

首先是学生认识。学生以为语文就是上课听听讲,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了;却不知道要学好语文的根源在生活之中。不肯观察感受思考生活,必然降低其语文方面认知能力。

学生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厚积薄发“的特点。甚至流行“课本无用论”,有认为阅读经典是在浪费时间的观点。

当然教师方面也有原因,在高考的背景下,教师们将语文课变成了习题课和考试课,使语文失去了应有的人文性和情感性;在成绩与排名的压力下,语文也渐渐失去了轻松与活跃的氛围,变得沉重与凝滞;在追求“效率”的名义下,语文删去了活动与场景,只剩下知识与思辨。

那么,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该怎样做呢?本人认为可从改造形象方面入手:塑造语文“新”形象,塑造教师“优”形象,塑造课堂“活”形象。

塑造语文“新”形象。主要是在内容上求“新”,为语文注入时代气息。清新的个人语文形象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有重要意义。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风尚与爱好,在语文中融入时代热点,将极大增强语文魅力,比如用“感动中国”丰富作文素材;用“百家讲坛”增强传统文化的吸引力;用“流行歌词”作为分析艺术手法的例子,等等。

时代气息的注入不能仅是知识或者术语的增加,而应当贯穿语文思想的培养与语文能力的训练。比如“嫦娥奔月”在语文课上当然不能一味谈其科学精神,而应侧重于想象、审美的精神;“奥运会”在语文课上也不能只是体育知识的介绍,而应侧重于其文化精神内涵。总之“材料”应该为语文服务。

其次应重提语文的情感性,注重形象性。高考作文要求“写”真情实感,文学思维的核心是形象思维。这两点是语文学科独一无二的,也是同理科最本质的区别所在,是语文的魅力之源泉。

最后,把语文作为中学生的人生指导课。高中没有人生规划与人生指导之类的课程,语文应该挑起重担。许许多多文学家的人生经历、丰功佳绩能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当学生发现通过语文学习能对自己现实中的人生起到指导作用,他便会时时到语文中来寻求帮助,解决疑惑了。

塑造教师“优”形象。本人觉得有三个要点:个性化、亲和力和激情。

首先,做个性化教师。在学生面前展示自己真实个性,必然会得到学生的理解与尊重,进而受到学生喜爱。个性化的内涵在于发扬自己的优点。把自身的优点不断强化、发展,最终将形成独特的不可被复制的风格。学会在教学中不时闪现出这种独有的光芒,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其次,要有亲和力。只有带着平等尊重的想法才能真正理解学生,这样,真诚互信的交流才能发生。认识自己的个性与优点,是“知己”;而真实的理解与交流,带来的则是“知彼”。如果做到了这点,学生的脾气、爱好;他们的长处、短缺;他们的困难、需要,大都能了然于胸,在教学中,很自然就知道该如何激发他们的兴趣,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此建立。

最后,语文教师要特别具有激情,带着激情去面对学生,带着激情去面对语文。语文课本身就要求教师成为一个“艺术家”。

当然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语文教师还需要很多。比如:拥有更渊博的知识;更广泛的爱好;提炼更生动的语言;更多调控课堂的方法和技巧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当教师的去努力。

塑造课堂“活”形象。所谓“活”就是调动绝大多数同学的积极性。课堂毕竟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所在,如果课堂教学做得好,就能增强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要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可从两方面入手:让学生有成功体验;教学手段多样,常变常新。

让学生有成功体验,主要是课堂内容要适宜,符合学生实际水平。设计问题要有梯度,由易到难,符合学生层次特点。及时给予鼓励。

语文课堂应该有多种多样的手段,常变常新就能不断吸引学生的关注。这里介绍几种常见的形式:

1.创设情景诱发兴趣。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典型的教学环境,师生共同在环境中进入角色,去欣赏文学作品,体验其中的乐趣。

2.巧妙设问激发兴趣。学生的好奇心是比较强的,巧妙的设问能够激发他强烈的好奇心与求胜心。

3.设置活动增强学生的亲身体验。如演讲、辩论、情景剧、成语接龙、诗歌朗诵等。

4.利用多媒体这早已被广大师生认可的教学形式,增加语文教学形象化的优越性。

5.适当利用特殊教学。所谓特殊教学主要指研究性学习和综合性学习。

课堂技巧和手段是非常丰富的,经常运用,你的课堂一定会活起来。

上一篇:写出记叙文的情感浓度 下一篇:教室里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