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药物外渗的常见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时间:2022-10-01 10:44:34

化疗药物外渗的常见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怀化市肿瘤医院怀化418000)

中图分类号:R47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5-0130-02 随着人类疾病谱的转变,恶性肿瘤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化疗作为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临床上使用较为普遍,化疗药物外渗的情况时有发生,笔者通过对我院4年来化疗药物外渗的53例情况作初步的分析与探讨如下。

1临床资料

2008年5月-2012年5月发生53例化疗药物外渗病例,其中阿霉素2例、长春新碱3例、诺维本1例、丝裂霉素2例、紫杉醇5例、5-FU 30例、DDP 6例、CTX 4例。其中男38例,女14例;年龄8-78岁,平均57.25岁,外渗部位有手背、前臂、足背、外踝。

2化疗药物外渗的常见原因

2.1护理人员因素

2.1.1护士的专业培训未到位

护士的专科知识缺乏,不了解化疗药物的性质,对化疗药物外渗的后果不引起高度重视。对于执行化疗药物这类高风险的技术未有预见性,注射强刺激性化疗药物未由穿刺技术好的护士执行。化疗前未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地宣教与沟通工作。

2.1.2护士的工作责任心不强

护士给予化疗药物前未检查是否有回血、没有确认针头是否在血管内就机械的给药,输注过程中巡视不够,观察不够仔细,对于强刺激性的化疗药物未守护在床旁。护士的交接班工作未做好。交接班时未认真地交接注射部位,查看有无局部的红肿、疼痛不适及询问患者的主观感受。有带教老师未在旁监督而由学生单独操作。

2.1.3护士操作不当

治疗操作中各种穿刺损伤是造成临床上化疗药物渗漏的最主要原因,穿刺技术不熟练造成血管多部位的反复受损,针头未完全进入血管或刺破血管;血管选择不当,选择的血管已有多个结节瘢痕,脆性差、弹性差,有粘连,虽然穿刺成功,却很容易渗出药物;拔针后,针眼压迫方法不正确或不准确,压迫时间少于3-5分钟,均易出现淤血肿胀;针头位置固定不当,引起针头中途移位、脱出或穿出血管;给药方法不当给药前后未用生理盐水冲注,未检查回血等[1]。

2.1.4护士对化疗药物渗漏处理不当

由于护理人员专业知识的缺乏,当出现化疗药物外渗后未及时进行处理或处理不当。

2.2药物因素

常用的抗癌药物按外渗引起组织损害的程度不同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腐蚀性药物,外渗后可引起组织发疱甚至坏死。此类药物有:柔红霉素、阿霉素、表柔比星、氮芥、丝裂霉素、长春新碱、诺维本等;第二类是刺激性药物,能引起注射部位或静脉径路疼痛,可有局部炎症反应、静脉炎、局部过敏反应等。此类药物博霉素、顺铂、环磷酰胺、依托泊苷、异环磷酰胺、5-FU、紫杉醇等;第三类是非刺激性药物,外渗后不对组织产生不良反应。大多数化疗药物对局部产生较强化学性刺激作用,导致给药静脉和邻近组织充血、肿胀、疼痛、血管硬化、机化、阻塞甚至局部组织坏死。由于化疗药物渗入皮下间隙,导致局部浓度过高,PH改变引起静脉或毛细血管痉挛,局部的供血减少,导致局部缺血缺氧,从而导致外渗及静脉炎的发生[2]。

2.3血管因素

肿瘤患者通常需接受多次化疗,反复地静脉穿刺抽取血标本,及静脉多次注入刺激性的药物后,导致血管壁弹性变差、脆性变大、管腔变小、血流减慢等。大部分老年患者生理性的退化,皮肤松弛,静脉脆弱等因素容易引起外渗,部分小儿患者血管壁薄、通透性大,也增加了外渗的可能。部分肥胖及高龄患者血管的可视性差,血管弹性降低和血流速度减慢。消瘦和脱水患者的血管充盈度不足等都增加了外渗的机率[3]。

2.4活动因素

化疗前未对患者进行充分的宣教,患者自身未认识药物外渗后将会导致的严重后果,由于化疗药物的毒副反应,如恶心、呕吐、进餐或如厕等增加了病人的活动度,患者输液肢体活动不当均会导致针头脱出血管,而致化疗药物外渗。

2.5其他因素

如放射线的影响、血小板数量减少、淋巴水肿等。

3护理对策

3.1加强专科护理人员的素质建设

3.1.1加强护士的专业培训

提高化疗科护士外出进修学习机会,化疗药物的配置及执行应由经过肿瘤专业规范化培训,取得资质的护士执行。化疗科应定期组织化疗相关知识的学习与考核,应熟练掌握常见化疗药物的性质及毒副作用,及药物外渗的处理措施。

3.1.2加强护士安全意识及责任心的教育

提高护士的风险意识,责任护士应提前了解管床病人的化疗方案,提前做好静脉输液计划。加强输液过程中巡视与观察,认真落实交接班制度,化疗病人严格执行床边交接,查看化疗药物名称、注射部位、输液时间、药物余量、输液通畅等情况,并询问患者输液部位有无不适症状,如有不适及时报告护士,以便发现问题后及时处理,减少药物外渗及将损害降到最低程度。

3.1.3提高护士化疗药物输注技能

3.1.3.1化疗病人一定要有计划地使用静脉,避免同一部位多次长时间输液,尽量做到穿刺一针见血。原则上是应选择粗、直、弹性好的血管,先远端、后近端,避开关节、韧带、神经处易的血管,不易选择手足背及下肢静脉,不用末梢循环差的静脉。乳癌根治术后病人避免在患侧上肢注射,禁止使用有病变的血管输注化疗药物。推广使用深静脉置管(PICC置管),可有效避免静脉炎的发生,同时避免反复静脉穿刺外周静脉导致的静脉炎和外渗,减轻病人的痛苦。[4]

3.1.3.2输液针头要妥善固定,为便于观察,穿刺处使用透明防水固定膜。对于靠近关节的部位要用夹板固定。输注化疗药物前后必须用生理盐水冲管,静脉推注化疗药物时必须边推边抽回血,确认药物注入在血管内。

3.1.3.3根据药物的性质调节输液速度,化疗药物与血管壁接触时间越长,发生静脉炎的机率就会越高,当疗效与输液速度无关时,应尽快输入。联合用药时先输一般刺激性药物,再输强刺激性药物,如均为刺激性药物,应先输入低浓度药物,再输入高浓度药物。间隔时间应延长,一般不少于20分钟。在使用化疗药物前、后各用0.9%氯化钠注射液100毫升+地塞米松5mg静滴,两种化疗药物间用等渗液快速冲洗,可有效防止不良反应发生。

3.1.4.4穿刺静脉涂喜辽妥或喷赛肤润每日3次,可有效减少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

3.1.3.5掌握正确的拔针方法 输液完拔针前先用生理盐水50毫升静脉冲注后,再拔针。拔针时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在针尖上方约2.5厘米处绷紧皮肤,使针头纵轴与血管纵轴平行,慢慢向外拔针,针头即将拔出血管壁时再迅速拔出。然后用无菌干棉球沿穿刺点向上纵行皮肤及血管内针眼3-5厘米处按压3-5分钟,同时抬高穿刺的肢体,以免血液反流,防止针眼处化疗药物渗出及局部瘀斑发生。

3.2重视患者的宣教工作

3.2.1签署化疗同意书时,从化疗方案、化疗副作用、药物外渗的原因、外渗后的处理原则进行全面宣教,提高患者化疗期间的自我护理能力,且在护理病历上记录宣教的内容。

3.2.2讲解强刺激性药物首选中心静脉途径给药的优点,取得患者的配合。教会患者识别药物的刺激性,化疗当天向患者交代清楚哪一瓶药物是强刺激性的,哪一瓶是一般刺激性的,切勿自行调节输液速度。

3.2.3叮嘱患者输注强刺激性药物时,尽量减少去卫生间、进餐等活动,注意保护输液肢体,避免注射针头移位,输液的肢体勿被压迫,以免血液回流造成药物外渗。

上一篇:知母薄层色谱鉴别方法的改进 下一篇:高位马蹄型肛瘘的中西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