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从体验探究中获取知识

时间:2022-10-01 10:22:34

让学生从体验探究中获取知识

数学教学中,许多老师把知识的接受学习当成一切的学习,这是远远不够的。对于知识的掌握,是让学生记住知识,还是通过什么方法占有这些知识,或者大大地多于课本知识。怎样使这些基本知识自然而然地成为学生所需要的,并且印象深刻、不易忘掉,并能灵活运用呢?在多年的教学中,笔者认为,经过学生体验、探究才能真正获得知识。同时,在体验、探究的过程中,既能培养学生技能,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 在体验中获取知识

知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个人知识,另一类是共有知识。个人知识是自己实际经验的积累,是个性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个人的知识是自己心神领会的,不容易迁移。课本知识是共有的知识,可传递、可复制、可迁移。以往常规是通过老师课堂分析、讲解或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然后要求学生必须熟记那些基本知识,怕学生忘记了,教师按照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反复地进行平时、单元、期末等复习巩固、强化记忆。这样做学生所接受的知识比较呆板,在实际运用时,不但不灵活,而且常常概念模棱两可,含糊不清。在试题或作业题上反映出判断题、选择题错误率高,基础知识薄弱。

怎样才能使课本上的共有知识不折不扣地传递、复制、迁移到学生身上,使学生既能轻松地接受知识,又能灵活地运用知识呢?这就必须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如,学习分数意义时,先让学生把一个圆纸片平均分成2份、3份、4份,取其中的一份。再将一叠(3个)圆纸片平均分成2份、3份、4份,取其中的一份。比较前后两次得出的1/2、1/3、1/4,从份数上是相同的,从数量上看就不一样,使学生亲身认识到单位“1”总量大小不同,所得每份量的大小不同。再让学生把3个(一叠)圆纸片平均分成2份、3份、4份,求每份,编成应用题:“把3个圆平均分成2份、3份、4份,每份是多少?”列出算式3÷2、3÷3、3÷4。经过亲身体验,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后学习分数应用题时,会灵活自如地运用这些知识。

又如,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及进率,让学生自己体验一下用米尺丈量物体的长度。涉及到人民币找回的问题,让学生亲自去超市体验一下购物。这样做,既能使抽象知识变得形象、具体,又易掌握,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二、 在探究中获取知识、技能

有人认为,只有基础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通过反复地练习才能形成技能。其实不是这样。技能的获得已经蕴藏在基础知识得到的过程中,知识与技能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可以根据知识的方向去操作技能,也可以在技能的操作过程中上升为知识。如,学习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后,让学生去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有些学生用割补法,将它转化为长方形,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再让学生探究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这样做,使学生既掌握了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同时又掌握了割补这一技能。对于组合图形及一些有变化的图形,他们都能用这些技能进行解决。

又如,学习了4×25=100、8×125=1000后,问学生怎样计算16×25、32×25×125、56×125……比较简便。通过探究,不但懂得了凑整10、100、1000……计算时简便,还能在平常计算中得以运用。

在实际教学中,知识的接受仅仅是第一层面的学习,是粗浅的学习,最后学生掌握的少,忘掉的多。然而,让学生依托课本进行亲身体验、探究,是深层次的学习,表面上看课堂松散,学生读书、做作业、反复练习的时间少,效率差。其实,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了,学习兴趣更浓了,获得的知识更多,亲身经历的事例也更多,获得的经验也更多。

总之,在探究问题时,学生往往可以获得更深一层(书本没有)的知识,进一步激发了他们更深一层的探究,有些学生甚至进行几年的探究,有利于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上一篇:强化学生主体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下一篇:浅谈大学数学教学中实际应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