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术能力与媒介素养关系调查研究

时间:2022-10-01 09:17:16

研究生学术能力与媒介素养关系调查研究

作者简介:潘翠瑶(1989.10-),女,河南洛阳人,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技传播。

摘要:大众媒介时代,研究生的媒介素养也日益成为其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透视研究生学术能力与媒介素养的关系,从研究生群体的学习性和研究性出发,以期提升研究生的整体质量水平。

关键词:媒介素养 学术能力 媒介教育

21世纪信息时代来临,电视、手机、互联网的使用日益广泛,人们越来越依赖媒介,并在很大程度上被媒介所主导。任何一所大学都无可避免地受到大众传媒所制造的大众文化的浸染,研究生作为校园中一个高级知识群体,具有一定的学术能力,然而他们也不可避免的接触媒介并被其影响,而要更好的处理媒介带来的庞杂的信息就需要具备媒介素养,影响媒介素养的因素有很多,本篇着重于对研究生的学术能力与媒介素养之间关系的调查和研究。

一、媒介素养及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分析

(一)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辩的反应能力。[1]

媒介素养不仅包括接受媒介产品的能力,而且包括用独立的批判的眼光看传播媒介的内容和建设性地利用媒介的能力;媒介素养不仅是使用媒介的需要,还应该是一个现代社会公民素质的一部分。

(二)当代研究生的媒介素养现状

根据陈维学者对沪杭甬三地经济较发达地区的高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调查研究进行总结,对当代大学生及研究生的媒介素养特点得出以下结论:

(1)媒介接触消费上,对各类媒介的消费普遍在中度水平,媒介接触较频繁,求知、获取信息、娱乐是大学生接触媒介信息的主要动机。

(2)媒介认知理解上,存在知沟现象。大部分大学生能意识到媒介对自己知识结构、观点思维方面的影响,不过相对忽视媒介接触对价值观等其他深层次的影响。[2]

(3)媒介的评估判断上,大学生对媒介的表征和建构能力缺乏足够的判断和警惕,在利用所分析的知识规范自己的媒介行为时缺少必要的自控能力。

由此可见,大学生与研究生所具备的媒介素养,基本上是以长期媒介接触为代价的自发行为,未真正进入到使用媒介和理解媒介的自觉阶段。因此,大学生虽然具有较强的媒介使用能力,能够快速、便捷地获取信息,却无法对媒介信息传播方式及信息本身做出及时准确的评价,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媒介资源。

二、研究生学术能力与媒介素养关系讨论

(一)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

研究生是国家高级专业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执行主体,国家对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对所学专业有理论和系统上的把握,同时具备严谨的学风和独立研究的能力,并且要有新的见解。学术能力实际上就指专门对某一学问进行系统的哲理或理论研究的能力。这些能力不仅包括思辨的方面,而且还包括实践的方面,还有感性的敏感力等方面。[3]

(二)研究生学术能力与媒介素养关系讨论

复旦大学教育部哲学社科重大攻关项目“媒介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于2007年5月~6月,通过在全国四个主要城市大规模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了目前中国公众媒介素养的基本状况,并探究其与公众人口特征、政治认知、媒介使用等因素之间的关系。[4]其中公众媒介信息处理能力的高低与个人教育水平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程度越高,其媒介信息处理能力的平均值也越高。研究生群体深度解读、批判质疑、独立思考和核实报道四个方面的均值显著高于其他教育程度的群体,特别是与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受众均值的差异都在0.8以上,独立思考能力的差距更大。这个调查体现了受教育程度与媒介素养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基于此前浙江大学外国语言与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跨文化交流研究所徐沁副教授对本校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博士生的媒介接触现象调查则发现在本科生研究生与博士生普遍具有大学生媒介素养存在的问题即在媒介接触动机和行为方面,均表现出较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特点,大部分把了解信息、消遣娱乐作为媒介接触的主要动机。另外在媒介认知上定位模糊,经调查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对媒介表达与现实的关系缺乏清醒的认识,特别是在对媒介的解读判断力上博士生与硕士生的能力明显弱于本科生,本应具有良好媒介素养的博士生却并未随学历的增高呈现出媒介素养同步增长的趋势,这充分体现学生的学术能力与媒介素养之间并不呈完全正比的关系。

在一次调查对象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在内的22所北京高校的在校学生(包括本科生、研究生)的媒介素养调查中发现在对媒介因素有影响的个体因素中,信息处理能力强的个体一般具有较高的媒介素养,它与媒介素养四要素均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5]

从整体上看,研究生的网络媒介素养存在一定的缺陷,虽然他们或多或少地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但是却没有形成较系统的网络媒介素养基础,对网络技术了解很少,只有基于平时上网的感性认识,缺乏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检索、资料收集等从事科研的能力。从个体看,研究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水平参差不齐。这与研究生生源多样性和年龄跨度大有关。

而中国现在的研究生教育中对研究生学术能力的要求中对媒介素养能力的提及较少,而且媒介素养教育开始较晚且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生从大学生时期接触的媒介素养教育只是偏重于学术上的理论知识,因此目前研究生的媒介素养与学术能力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

三、提高研究生媒介素养应对策略

研究生具备较好的媒介素养可以促进其对信息的准确分析,鉴别,吸收,利用。同时,良好的媒介素养可以使研究生更好的把握研究领域的现状,重点和难点,提高其科研能力,推动学术的发展和理论的创新。而形成媒介素养的重要条件是接受一定专业的媒介素养教育。以下提出针对研究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模式。

(一)课程渗透模式,让媒介素养教育走进课堂,课堂学习是督促研究生接受媒介知识的重要手段,最传统、最直接的方法是将媒介素养教育以理论形式纳入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讲座,深入剖析媒介道德失衡行为和负面影响案例,促使学生独立批判媒介能力的逐步提高。

(二)媒介参与模式,即鼓励研究生加大组建校内网络群的力度,消除“把新闻报道当成现实真实”的错误认识,养成独立判断是非的认知能力。并丰富活跃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媒介素养教育。如在校园广播、电视、报纸、期刊等传播频率强、信任率高、信息量大、受众面广的媒介信息中加入媒介素养教育内容,营造全方位的舆论环境,对学生产生持久的教化作用。

(三)网德过滤模式:启用上网行为监管系统网络媒介的虚拟性、匿名性、平等性,极易使学生产生“网络虚拟社会实在”的认知新定位。[6]因现实社会的道德、法律约束大多在虚拟网络中失去效力,故有必要对网络个人行为采取一些强制性措施以强化监管力度。(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94.

[2]陈维.大学生媒介素养及其在信息共享空间中的建构[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19(2).

[3]孟万金.研究生科研能力结构要素的调查研究及启示.高等教育研究,2001,(6):76.

[4]周葆华 陆 晔.中国公众媒介知识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对媒介素养一个重要维度的实证分析[M]新闻记者.2009:34-37.

[5]彭少健,王天德.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252-254.

[6]李霞,徐睿.国外媒介素养教育对我国的启示[J].软件导刊,2008,(5):23-25.

上一篇:江苏南京工业设计机构模式研究 下一篇: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学理论体系创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