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阻止物价持续上涨

时间:2022-10-01 06:59:27

判断一个社会是否出现通货膨胀,常用的指标是消费者物价指数(CPI)。CPI上涨在3%之内,容易为社会各界所接受;物价上涨幅度超过3%,且持续3个月以上,常常被视为出现了通货膨胀。2010年的CPI,5月份达到3%之后,6月份略有下降,7月份之后每个月均在3%以上,且逐月攀升,11月份更是创28个月之新高,达到5.1%。这表明,通货膨胀已经来了。

也有一种看法认为,此次物价之持续上涨,并非通货膨胀,而是一种价格的结构性上涨。持这种看法者,仅将货币的过多发行带来的物价上涨,视为通货膨胀,而把其他因素所致的物价持续上涨,视为价格的结构性上涨。判断是否出现通货膨胀,关键在于如何界定通货膨胀。但无论怎样,都无法否认物价持续上涨的现实。

当下中国物价持续上涨原因何在?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已非常密切。物价持续上涨,国内国际因素兼具。

本轮物价持续上涨的背景是全球流动性泛滥。全球经济的领头羊――美国已实行了第二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国国内没有通货膨胀的压力,宽松的货币政策旨在应对其国内经济偏冷,就业率偏低等状况,对其国内是利好。但如此宽松的货币政策,与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相配合,直接影响了多个国家的流动性。

美元流入直接导致人民币被动超发。强制结售汇制度的取消,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压力。但是,在人民币利率远高于美元的条件下,市场套利促使更多人选择人民币资产。人民币被动发行的局面难以迅速得到扭转。

成本是直接推动物价持续上涨的国内因素之一。国内资源品价格形成机制的不合理,直接推动了商品成本的提升,推高了物价。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本轮国内商品价格上涨的贡献不可高估。以石油价格为例,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从最高位回落已有很长一段时间,很难用国际油价等诸多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来解释国内的物价上涨;反过来,用国内油价来解释,则是行得通的。国内油价的调整虽与国际市场挂钩。但现实中,由于价格形成机制的不合理,直接导致了当前国内油价处于高位(甚至比国际油价处于最高位时还要高)。

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也推动了物价的持续上涨。中国正处于劳动力无限供应向劳动力短缺过渡的“刘易斯转折时期”。在这个时期,年轻劳动力充足所带来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低工资的优势正在被逐步消耗殆尽。人工高成本也会推高物价的持续上涨。现在经常有人将CPI上涨归咎于食品价格上涨。CPI中食品所占的比重较大,食品价格上涨必然导致CPI上涨。自然,控制了食品价格上涨,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CPI的上涨。但上涨的原因不是简单的市场炒作就能解释的。如果市场供应充足,那么恐怕谁也无法抬高食品价格。“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糖高宗”等的背后,与供应不足有关。通过扩大供应,近期此类食品价格已略有回落。但是,在人工成本、原料成本等居高不下的情况下,这些商品价格下调的空间又有多少呢?

在绝大多数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价格还能上涨,这恐怕只能从货币过多发行那里找到答案。2009年的9.57万亿的天量信贷,必然会冲击实体经济。货币超发不一定会马上形成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具有一定的滞后效应。种种因素,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消化掉超发的货币。

中国还处于经济较快发展阶段,在金融深化过程中,大量货币为实体经济所消化。而当金融深化速度放慢之际,货币被吸收的程度下降,就很容易形成流动性泛滥的局面。流动性不仅对商品市场构成了冲击,还对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等资产市场构成了冲击。

如果资产市场能够多吸收流动性,那么流动性对商品市场冲击的压力就较小。股市有风险,且偏离宏观经济面。市场中活跃的,是带有高度投机性质的中小盘股和创业板股票。在宏观经济面相当不错的情况下,2010年中国大陆股市行情竟然是全球第三低。市场上丰富的资金需要寻找合适的出路。

楼市自2010年4月中旬调控以来,投资投机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已得到抑制。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要求来看,房地产行业至少还有20年左右的好光景。但是,在种种不确定性政策的压力下,楼市不能充分地吸纳资金。当然,房价高有高的理由。这是供应严重不足、短缺的必然结果。也正因如此,即使在调控负面冲击的情况下,还是出现了许许多多“日光盘”。纵有房产税高悬,还是难以挡住刚性需求的消费者。在楼市集聚资金的蓄水池作用受到严重打击的同时,2011年汽车市场也将面对严峻的挑战。首都北京开始实行限号购车的政策,更多的城市可能效仿,拉动市场需求的重要力量――汽车需求,很可能会得到抑制。

消费和投资渠道的缺乏,其结果只能是流动性泛滥。

中国货币政策已从积极转向稳健,紧缩意味非常浓厚。2010年一年之内六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一季度之内两度加息,都表明了货币收紧之势,且大型存款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9%,创历史新高。这样的货币政策已非“中性”所能概括。但是,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更多是为了对冲外部的流动性。

在开放经济中,如何对付全球货币超发所带来的流动性呢?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提到了构建“池子”。流动性泛滥时,通过“池子”将资金回收,等到资金要出去时,再把“池子”打开,让资金流走,这样可以减少流动性泛滥对国内实体经济的冲击。

这种美好的设想,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实现的。存款准备金成了周小川行长的“池子”。但与此同时,这个“池子”也造就了高存款准备金率。如此之高的存款准备金率,由于实施中无法直接对冲具体的业务,而缺乏针对性,有可能误伤经济。这是此种紧缩性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的问题。

欧洲国家债务危机阴云未散,美国经济走向尚不明确。债务危机正在影响欧元区国家,并大有向核心国家扩散之虞。全球经济尚存在高度不确定性,发达国家所担忧的经济过冷问题,正在影响这些国家的政策选择。如果发达国家经济在复苏过程中又出现波折,中国的外需势必受到严重影响。虽然中国已经在实行扩大内需战略,但在现实中,外需仍然占据重要地位。

加息可降低负利率,对于减少通货膨胀预期有着直接的作用,但是,处于加息周期中的企业是否有足够的承受能力,则不得不多费思量。另外,加息还会带来更多的外部流动性,给流动性对冲带来困难。

天量信贷资金如何消化,也是一个问题。除了商品市场之外,还得注意借助稳定资产市场,让资产市场在吸收流动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需求稳定、劳动生产率增长较慢物品的需求旺盛局面,在短期内恐难以改变。这亟待通过技术创新,通过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来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对资源、能源产品的需求,通过制度创新,扩大供给,减少房地产价格上涨压力等途径来加以解决。

应对持续的物价上涨或通货膨胀,根本的还是要靠货币政策。只不过,中国特色的宏观金融管理体制,决定了不能仅靠中国人民银行一家来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更需要包括中国银监会在内的其他金融监管机构一起来行动,通过宏观审慎监管,从根本上遏制流动性泛滥。2009年9.57万亿元天量信贷的滞后效应,对宏观审慎监管与行政干预的关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合理定位也面临诸多挑战。

由于价格黏性,很多商品价格一旦上涨,就很难回落。为减少痛苦,应对之策,只能是提高收入。在这个过程中,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至关重要,政府更要通过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保证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水平。

除了各种因素之外,通货膨胀预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强化通货膨胀,消除通货膨胀预期至关重要。在工业化、城市化、金融深化、宏观调控体系的转换过程中,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非常复杂,只有综合着力,拿出切实有效的措施,通货膨胀预期才有可能减少。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责编/于亚博)

上一篇:抑制通胀从稳定农产品价格入手 下一篇:河北:多措并举稳物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