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能力与用人单位就业定位标准的分析

时间:2022-10-01 06:47:32

高职学生能力与用人单位就业定位标准的分析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国内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有很大的提高,但是,毕业生就业稳定性差、频频跳槽的问题一直是制约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干扰因素。究其原因,在于高职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职业定位的不对称,故而,如何有效地解决用人单位与学生能力之间的矛盾是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率与确保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高职学生;用人单位;能力标准;职业定位

随着我国就业人数的逐年激增,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其实,高职学生是支撑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人力资源,只是我们的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社会需求的变化导致了用人单位用人标准、人才选择条件的变化,然而,高职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不能够将这些重要的信息第一时间传输给高职学生,使得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生涯的规划缺少市场的正确导向,从而影响了高职学生的最终就业。

高职教育创立的初衷就是为生产一线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而用人单位却又必须要有大批量的一线工作人员维持运转,所以,用人单位能够为高职毕业生提高很优良的发展空间,因此,对于用人单位的就业需求情况和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评判是我们解决上述一切问题的切入点。

一、针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基本能力的探究

所谓的能力,指的是顺利完成某一事件时所必须的主观条件。高职院校学生的能力体系分为三大模块,即基本能力、专业能力与职业态度。

1.基本能力

基本能力是从事任何一个社会职业所必需拥有的基本的、普遍的以及通用的能力,它在个人的职业生涯中是一种具有普遍性和通用性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是对一个职业人从业能力的最基本的要求,是用人单位决定签约毕业生所考查的主要方面,也是高职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空间的基本凭借手段。

2.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指的是应聘者适应该职业岗位的能力,这是专业技术岗位对求职者的基本要求。比如专业岗位的理论知识、操作流程的熟练掌握、实际操作能力、维修管理能力、新技术设备的应用推广能力等。

3.职业态度

职业态度是指从业者自身所具备的道德素质的集合,是一种任何职位都必不可少的核心能力。所谓职业态度,就是指工作时的积极态度,与人相处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等。高职学生要

在职业生活中符合社会要求,具备人际关系所必备的基本素质。

二、对于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就业准备的研究

前文已述,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衔接,使高职院校学生能力培养缺乏市场的正确导向。故而,我们根据实际对学生和用人单位进行走访调查,对二者之间衔接不平衡的原因进行了如下几点探索。

1.高职学生的就业准备不充分

说到高职学生的就业准备问题,实质上就是学生们的一个自我定位的过程。大多数的学生对自我没有客观的认知,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过高地估计了自我的存在价值,将自己定位在不合理的位置。所以,这就形成了毕业生刚愎自用的性格,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给自己设计了一个不合实际的职业规划。故而,这种不符合实际需求的职业规划是盲目的,也是无效的。

用人单位在招聘面试的时候都会向面试者提出工作稳定性方面的问题,这实际上就是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择业观的考查。由于毕业生在就也准备准备阶段对自我的定位不够,以至于学生的高期望值与用人单位的薪资实际出现偏差,从而促使一部分的学生跳槽,出现工作不稳定的现象。其实,这就是一种就业观念的扭曲与错位,故此,我们在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过程中,必须要先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2.高职毕业生的薪资要求不切实际

薪酬在社会经济角度是一种衡量标准,也可以说是能力经验的外在表现。但是,我们的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将自己的薪水要求定位过高,这与用人单位所提供的职位薪水存在一些差异。根据调查发现,在校学生的薪酬期望要比大部分毕业生的要求还要略高。这种择业心理使整个求职市场出现了高职学生就业困难,用人单位难招人的尴尬局面。

3.高职学生专业知识匮乏片面

我们前文说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缺乏必要有效的沟通,所以导致学生们对用人单位的用人机制、考核侧重以及选人标注等方面认识不足,学生们在校期间自己的训练没有实现有的放矢,致使知识匮乏,缺乏针对性,暂时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

4.高职学生的诚信问题令人堪忧

诚信是道德的外显,也是道德的底线。人无信不立,大部分的单位都将次点作为招聘新员工的重要工作。学生们在求职的过程中所犯的诚信错误诸如编造经历、伪造证书等方面无不在践踏着道德的底线。目前,这种现象依旧长期存在于求职招聘的过程中,这种无信失德的局面势必限制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在求职的过程中,任何一个单位都想招聘到德才兼备的毕业生,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够彻底将不诚信的就业思想抛开,集中精力来锻造自我,那么高职学生必能够迎来久违的择业春天。

5.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的抵触

目前,先就业后择业是我们广大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普遍遵循的价值信条,这就直接导致了用人单位雇员工作稳定性的问题的出现。学生们将用人单位看成了自己的强化训练基地,无形之中增加了用人单位的人事任用成本,所以,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就会愈加谨慎,诸如“人缘”“地缘”等招聘指标先后出现,严重阻碍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发展。

6.高职学生的务实精神成为了单位招聘的重要指标

用人单位的岗位评优标准与学校里面的学习成绩的评定不一样,理论知识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实践能力。那些实践操作能力较差,但理论知识良好的学生并不受单位领导的青睐。所以,我们在对高职学生的学习培养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实践能力的训练,切实加强相关能力的培养,告别“本本主义”的思想束缚,以实际的市场要求为导向,进行有的放矢的训练与磨合。

三、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力培养的对策的探讨

1.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的教育

雇员的职业道德和个人素质是用人单位考虑聘用与否的重要指标,所以,我们在学生们就业前夕必须做好以诚信为基础的相关就业教育,切实加强培训手段。首先,努力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端正就业态度,使学生理解择业的相关道理,树立讲求诚信、爱岗敬业的思想。其次,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完善学生的认知心理结构,为学生们的就业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再次,通过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使学生在人才竞争中能够越挫越勇,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最后,鼓励学生到一线的企业中去实地学习,充分了解企业的用人变化,认清形势,树立正确有效的职业观念,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自己、打造自己。

2.高职学生要给自己合理定位

这一点就需要学生克服不良的就业心理,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念,合理的定位期望值与薪资预期,锁定自己的就业方向,使自己的择业观念与市场的实际需要相吻合,认清形势,找准自己的位置,顺利地实现自己的就业。不患不知人,但忧不自知。我们高职学生要尽量避免错误择业观念的影响,正视我们过往存在的错误的择业观念,在碰壁之后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千万不要让其影响我们的下一步选择,以免造成良好就业机会的丧失。另外,还有一种就业观念也是不可取的,有些学生在学校里面很优秀,无论是理论知识的掌握还是实践技能的操作都很突出,所以就脚踩多只船抉择不定,高不成有低不就,最后只能以无业可就的结局收场,这实在是很可悲,我们广大的高职学生必须要克服这一点,摆正自己,果断抉择,理智的选择自我的前程。

3.高职院校要合理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众所周知,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了各种新的工艺技术的出现,这就促使我们广大的高职院校工作者,必须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增设一些符合市场需要的新课程,删减一些累赘课程,按照市场的运行规律,有针对性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个才。其实,在整个养的过程中,我们学校要主动做好与社会用人单位的衔接工作,使人才培养的方案符合用人单位对我们学生的素质结构的要求。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崭露头角,在人才竞争中获得胜利。

是可能有地的解决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难问题,是关乎我们整个就业改革的重大问题,我们通过对高职学生能力与用人单位就业定位标准的分析,能够使我们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我们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丁全忠.高职高专院校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3).

[2]余金通.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7(1).

[3]邓水兰,温诒忠.论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7(17).

[4]高宝立.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

(作者单位 浙江省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高中音乐研究性学习选题的原则 下一篇:关于体校学生毕业出路及就业现状的分析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