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动中和学生共享阅读的快乐

时间:2022-10-01 05:08:16

在互动中和学生共享阅读的快乐

朱熹有名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用以启发学生培养阅读的习惯,让他们觉得读书就跟吃饭、睡觉一样稀松平常。为了使学生把书读到内心深处,我常和学生一起沉浸在阅读带来的收获快乐之中。这些快乐来自哪里呢?

一、乐在“争辩”

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正是一种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过程。鲁迅对《红楼梦》如此断语,“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基于这种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考量,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将参考书中的结论照本宣科的向学生灌输,而是让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争辩,运用平时的积累作为论据,有“争鸣”、有“共鸣”,这个过程就能碰撞无数的火花。如教《送东阳马生序》时,就设定好的话题展开辩论,课堂气氛就被营造的热闹非凡。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而老师时而点拨正方,时而又举例为反方输送“炮弹”,既有火药味又有欢笑声,既有对对方辩解的讽喻又有对回答精彩者的掌声,时而引经据典,时而谈古论今,从中国到外国,从文学到历史,即使到下课了学生们还是意犹未尽。教《伤仲永》、教《愚公移山》时都曾采用辩论互动教学法。师生互动阅读效果自不待言,学生活学活用,老师播种育苗。

二、乐在“发现”

开卷有益,读书总会有收获的。我在阅读教学中不重结果而重过程,我们要给学生真正阅读的权利,给学生自己发现的机会,这样学生才能从阅读中发现快乐。教师鼓励学生给课本挑毛病,讲七年级上册第三课《短文两篇》时,就有学生对蝉在地下呆的时间产生质疑,可以从课上延伸到课下,由语文拓展到更广阔的世界,这让学生对其他科学领域产生了兴趣。还可以在品味文章中去发现。如在教《桃花源记》时,就让学生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 美,你看 。”的句式给大家描述自己的美好遐想。教师接着问,“你还发现了什么?”学生们回答发现了乐、奇等等。读书的过程也是一个‘物我的回响交流’的过程。”

三、乐在“有感”

无论干什么只要有感觉,就成了一件有内涵的事。我和学生们常常在阅读中享受这种感觉。教《背影》时,当我含泪在《父亲》旋律下读文章片段时,分明看到了学生眼中的点点泪花。教胡适的《我的母亲》时,我以一个真实的故事导入,我看到学生作业中流露的汩汩真情。教泰戈尔的《金色花》,当我用调皮的语调朗诵时,我分明看到孩子们眼中的暖暖爱意。啊,阅读的感觉实在是太美妙了。

四、乐在“活动”

教九年级《林黛玉进贾府》时,我和学生讨论:林黛玉和薛宝钗你更喜欢谁?喜欢薛宝钗的学生要多于林黛玉,问其原因,同学们说林黛玉小心眼、难缠,同学们是以世俗的观点定好恶了。于是我给同学讲黛玉身上最宝贵的优点――脱俗、清高、浪漫,即便是从文学角度,黛玉在大观园里的诗作也要胜宝钗几筹,黛玉诗以言志,诗中有情;宝钗诗风平庸,含沙射影。难怪宝玉将黛玉视为知己。甚至告诉学生:你可以不做诗人,但不可以没有诗意,我们的母语是最富有诗意的语言。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现代诗歌单元,我把教学活动思路定为“读诗、赏诗、写诗、诵诗、评诗”。思路有了,如何找到“引子”呢?曾在《儿童文学》中看到两首诗《希望》《春天的微笑》,这两首诗首先感动了我,无论从内容、结构、写作手法、遣词造句上都很经典,而且更重要的是,很适合作学生模仿的典范。首先让学生当堂读诗,把诗抄在摘抄本上并作点评,由小组同学交流心得,然后在班里展示,接着给学生充分时间创作诗歌。只要一首诗中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我都给予鼓励。让我惊喜的是,有两个学生的作品非常精彩,甚至连她们自己也不知道有这方面的天赋。在我的鼓励下,她们均不断有自己的诗歌、散文发表,并获奖。这次意外的收获给了其他同学以鼓励,原来作家就在身边呀。第五单元综合活动课为古诗欣赏,如何使学生“用心”欣赏?死记硬背无法使学生感到国学之美,文化雅韵。众所周知古诗词都是用来唱的,从早期的《诗经》,到后来的唐诗、宋词、元曲无不是这样。甚至可以这样说,周杰伦“中国风”的歌词都堪称经典。于是我的课堂上就有了唱诗之声,形式多样,可以播放王菲的《水调歌头》,周迅的《越人歌》,还可以让一些现成的曲谱与古诗“联姻”。光唱还不行,还要进行“选秀”“PK”,师生共同表演,我试用台湾歌手陶晶莹的《姐姐妹妹站起来》的调子唱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受此启发,好多同学也用他们喜欢的流行歌曲来演唱,那些“歌词”就好背多了,我甚至在骑车、做饭时都不经意的唱起这些诗呢。这样互动活动的效果如何,我不敢说绝对成功,但学生们的热情是高的,兴趣是浓的。

“互动即互相作用,互相调动”,只要我们老师“动一动”脑,学生“动一动”心,共享阅读之乐,中学阅读教学就会“动起来”,达到“学以致用,潜移默化”的作用,“动起来,语文阅读课会很精彩!”

作者单位:石家庄市栾城县楼底中学

上一篇:享受课堂 感受智慧 下一篇:关注\倾听\理解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