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战略是企业竞争力的保障

时间:2022-09-30 10:50:38

专利战略是企业竞争力的保障

[摘要]专利战略已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保护自己、提高竞争力的有力支柱。本文在分析我国企业专利困境的基础上,提出应走创新型专利引进之路、建立企业间的专利联盟、完善企业的专利机构等一系列的措施,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专利 企业 竞争力

专利失衡带来的威胁可能比物质财富的不平衡更大。发达国家利用专利就可以轻松占领他国市场,中国企业在市场上缺少自创品牌,只是作为跨国公司的生产基地,制造业大而不强,在WTO的框架下,传统的关税壁垒逐渐削弱,技术壁垒日益凸显,国内企业要将目光从技术、管理的创新上转移到行业标准的创建上来。当今世界著名的企业大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索尼公司的微型化电子技术;飞利浦公司的光学介质领域技术;JVC公司的视频、机电一体化技术等。可以说,拥有核心技术是这些企业成名的关键,也是其迅速壮大纵横于国际市场的秘诀。对于今天的中国企业,专利战略已经成为“躲不开”也“离不了”的课题。“技术-专利-标准-品牌”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和核心资产。

一、我国企业专利战略的困境分析

近年来,美国、日本等国的跨国公司不遗余力地抢注专利,制定标准,而我国企业相比明显滞后。在市场竞争中一个不变的真理即是:一旦谁的专利技术成为标准,谁就将拥有市场的主动权和控制权。外国企业利用专利打压竞争对手的案件比比皆是,制约了我国企业尤其是外向型企业的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在国际贸易、经济、科技中的地位得到了历史性的提升,而我国企业专利竞争较弱,纠其原因主要有:

1.企业的专利战略亟需准确定位

专利战略应立足于实际,大体上分为进攻型、防御型或两者兼有型。发达国家的专利战略一般都是进攻型的,美国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领先地位,利用法律、外交等手段维护自己的技术垄断,而在我国仅仅海尔、联想等少数企业也因其拥有核心技术,才具有专利进攻的资本。而在短期内打造我国企业的核心技术并非易事,所以大部分企业主要实施防御型的专利战略,以改变自己在竞争中的被动局势为目的。加上我国普遍存在专利数量不多质量差的问题,很多企业处在有“制造”无“创造”、有“产权”无“知识”的状态,这样的企业一旦规模做大,打造品牌时就会碰到专利危机,缺乏技术支持和准确战略定位成为专利战略缺乏的基础病因。

2.企业缺乏专利管理等相应的机构和制度建设

专利战略是从技术研发、申请专利保护到制定行业标准、打造企业品牌的一系列过程,我国很多企业缺乏专利战略的阶段性意识,未建立相应的专利机构及专利制度。企业专利战略只有阶段上的区别,而无战略终结之说,建立相关的制度是企业专利研发和管理的有力保障,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企业的专利战略才能自成体系的不断运行下去,我们也看到了当前像海尔等少数企业建立了专门的专利机构并配备了有关的专利制度,在知识产权方面取得了不错成绩,这自然会成为企业做大做强的有力砝码,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专利管理方面还是空白。

3.专利实际转化率不高

单单注重论文、评奖和成果鉴定,不注重市场、实际转化率,终究不能形成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我国自1985年实施《专利法》以来,到2006年6月专利申请量突破300万件。但这些庞大的数字,真正能给这些专利发明人带来真金白银的很少。职务发明及非职务发明待遇一样。有资料显示,我国目前科技人力资源总量3200万人,研发人员105万人,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国家投入的科研经费,每年以17.45%的比例增长,可如此之大的投入,换来的却是令人尴尬的“成果”。 教育部调查表明,我国高校虽然每年取得的科研成果在六千项至八千项之间,但真正实现转化与产业化的还不到十分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不利于解决技术发明完成后的商品化和产业化问题。又何谈企业标准和自主品牌,不利于缓和我国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被动地位。

二、适合我国的企业专利策略

在知识经济时代,专利要么成为企业的保护伞要么成为企业的弊病。越来越多的实践告诉我们,中国企业要不断开发利用专利使其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矛和盾,面对国际和国内的激烈市场,企业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以攻为守,施展出适合我国的专利策略。

1.创新型的专利引进战略应是中国企业的首选

中国企业原创专利比较少,大部分都是对引进技术的模仿或改进,还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专利战略表现。企业引进技术的方式大部分是获取专利实施许可或者少数购买所有权,但单纯的全盘引进会限制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与进步,所以企业应在引进的基础上不断消化达到再次创新的目的,转化为自主的专利技术。中国企业可以在核心专利的构筑严密的专利网,对于所拥有的基本专利不断继续研发,利用这些专利网进一步覆盖该技术领域。实施“引进――消化――再次创新”之路。二战后的日本就是采用这样的专利战略,它通过技术引进掌握国外的先进技术,再全力围绕这些技术主动进行应用性的开发研究,构筑专利网,突破欧美企业的技术垄断最终变被动为主动。

2.实施专利战略联盟,专利交叉许可成为企业交往的重要手段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孤军奋战必定势单力薄,发达国家早已把团结合作作为惯用的交往手段,忘不了2002年,时代华纳、日立、IBM等6C结成联盟联合中国的DVD生产商侵权,致使中国企业每生产一台DVD机就要支付4.5美元专利许可费。这种联盟,以集团的优势排挤竞争对手,达到占领市场的目标。专利交叉许可是指企业以专利专有技术的输出换取对另一个企业的专利专有技术的使用。二战后的日本就是该种方式的典型代表。日本的高新技术大多引自美国,但仅美国德州的一家企业在短短七年中,让七家日本公司付出了20亿美元的专利代价。日本痛定思痛最终找到破局之路,那就是与美国专利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叉关系,使得日本在向美国支付基础专利征用费的同时却向美国收取实用专利使用费。这一做法可成为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专利战略的选择。

3.健全企业专利机构,建立专利制度

企业专利战略实质是企业长期发展进行的总体性策略,企业需要建立一个专门管理机构,以保障专利战略长期实行,具体应建立专利文献档案管理机构,配备专利研发人员和管理人员,其日常工作是负责专利技术开发、专利申请、组织技术培训、转化专利为生产力加以应用及处理专利上的纠纷等。这样就做到了将专利战略的内容落实到日常的工作管理中。同时,在企业内形成专利的硬性和软性两方面制度建设,硬性制度是指知识产权的决策咨询机构、研究开发固定经费投入制度、文献跟踪等;软性制度主要是企业文化约束力,如品牌意识、创新意识、市场意识等。企业硬软制度配合方可共建企业专利研发和管理的良好环境。

4.以跨国公司为首,到世界市场进行“圈地”

目前的国际形式已经不仅要求企业申请国内发明专利,还要求申请国际专利保护。据欧洲专利局调查,欧洲每年申请的发明专利中,仅有50%左右最终能获得专利权,获得专利权的专利中仅有10%能最终付诸实施,其余很大部分是出于战略考虑,是用来“圈占市场”的。如此看来,我国的企业应以跨国公司为首,参与到圈占世界市场运动中来。需要注意的是我国企业到海外市场去圈地,还普遍存在心里上的担忧,要么怕技不如人,要么怕承担不起国际专利的申请费用。实际上中国已有许多领域抢先占领了国际市场如中药、超导、基因等,这已经表明我们具备了圈占国际市场的实力,有能力的中国企业绝不能忽视这种国际圈占效应。

5.专利诉讼战略,利用法律武器进行有效保护

面对国外企业专利侵权的指控,中国企业的出路只有三条:要么和解,支付许可费;要么回避,主动退出市场;要么迎战,卷入马拉松似的官司。中国企业一而再的陷入困惑。在进行防御诉讼时需要专家及律师在谈判桌上据理力争的分析和斡旋,因为许多知识产权的诉讼不是非黑即白的,对于有些专利的新颖性、创造性和适用性尚存争议。但对于自主专利保护,企业应主动跟踪、搜集竞争对手的专利侵权证据,及时向对手提出侵权警告或向司法机关提讼,迫使对手停止侵权,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确保自己的市场竞争优势。

6.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行业协会已经普遍成为各个行业信息的集散地,成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甚至是国家制定产业政策的主要参谋和建议者。随着我国市场大门的逐渐打开,政府对企业的保护将更加淡化,这就需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企业之间需要信息沟通,需要团结合作,需要联合抵制不正当的竞争行为,行业协会应尽快进入角色,做好企业之间的中介,做好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中介。

参考文献:

[1]王楠:论中国企业专利战略的困境[J].商业研究,2006,(16)

[2]崔怡:中国企业:躲不开就迎上去[J].WTO经济导刊,2005,(3)

[3]魏纪林等: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专利战略初探[J].法学杂志,2005,(4)

[4]郑成思: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尚在十字路口[J].WTO经济导刊,2005,(3)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基于Shapley值法新模型的动态联盟利润分配研究 下一篇:企业中技术人员的流失与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