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的特点及归因分析

时间:2022-09-30 07:26:13

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的特点及归因分析

摘要:大学生伤人、伤己事件时有发生,其德行高尚的形象受到社会各界的质疑,言行受到传统道德意识形态的拷问。大学生责任意识存在潜意识性、激进性和淡漠性的主要特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是导致大学生责任意识不强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大学生责任意识;家庭教育;两课教学;校园文化建设

作者简介:孙凤舞(1981-),女,山西繁峙人,山西大同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山西 大同 037009)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9-0143-02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高知识群体,其承担着一定的社会使命和责任。而当代大学生伤人、伤己的事件时有发生。人活在天地之间,面对父母世人,面对国家人民,面对自己,面对万物,相互依赖,无处不是责任,责任是做人的一个全方位的视角。[1]而当今大学生缺的就是责任,在做选择、行动时只顾及自己的感受,而没有考虑到对他人的影响。一个人可能得到了很好的自然性的培养, 可能在精神上受到了很好的教化,但在道德上却没有培养好,这样他就仍然是一个恶劣的被造物。[2]

一、研究缘起

责任意识是人们对自己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中应当承担的责任义务的认识与觉悟,并在履行这种责任义务的过程中产生的指导责任行为的道德意识。在责任意识的指导下,自觉地践行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促成完成责任义务的道德行为。[3]大学生责任意识的缺乏是导致日前大学生自杀、伤害他人及危害社会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基于此笔者从学生自身责任意识、家庭责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三个方面设置问卷对在校5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86份。问卷调查结束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及在一定范围内对教师和学生的访谈较为全面地归纳了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的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的建议。

二、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的特性

1.潜意识性

调查问卷中,对于大学生自身责任意识维度中的第一个问题“你认同人活着首先应该对自己负责任这句话吗”,选择完全认同、比较认同和认同的占75.72%,但与之矛盾的在第五题“大学期间你是否闯过红灯或横跨道路护栏”时,选择肯定答案的占77.16%。同样在大学生家庭责任意识维度中,在问到“子女应当为赡养老人负完全责任”时有82. 92%的同学认为子女应该负责。但问到“日常生活中你能及时地打电话给父母告知他们你的学习、生活情况”时,选择自己主动及时给父母打电话的仅占27.78%,而剩余的72.22%同学都是父母经常打电话询问他们的学习生活状况,自己却很少能想起来主动打电话向父母汇报一下自己的近期状况和关心一下父母的生活状况。可见大学生在责任意识层面更多的还只是一种潜意识的形态。

2.激进性

现在的大学生有一个很明显的表象就是“胆子大”。在问卷中对于“生活中如果你在自习室占的座位无名被其他同学占有了,你会怎么办?”这一问题,只有4.73%的学生表示理解,73.46%的同学选择会质问同学为什么占用自己的位置。更有3.09%的同学选择了如果质问没有结果会直接把对方的书籍丢在地上。再如大学期间很多同学做兼职,更有在“大学生就业QQ群里找工作的”,这样的学生在调查中占78.60%的比例。在从事家教的同学中,对于“如果带家教的家长因离校较远等原因要求你晚上在他家住宿,你同意吗?” 这一问题,83.74%的同学表示同意。

3.淡漠性

对于社会责任意识问卷中“班长每天忙来忙去,你知道他为班集体所做的工作吗”这一问题,选择很了解的同学仅占20.6%,剩余的同学都选择了不是很了解或是不了解。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班长在日常工作中会为班级做很多的服务性工作,而同学们尽然一点都不知情,漠不关心。对“当某位同学通过人情渠道获得校级荣誉,你知道时会有什么反应?”这一问题,选择向学校相关单位询问的同学仅占7.61%;认为对同学不公正但也无可奈何的占19.96%;不关心此事也不予过问的同学占48.15%。再如问及“班中有多少同学已经具备了成为预备党员的基本条件”这一问题,12.35%的同学选择了知道,而剩余87.65%的同学并不了解。选择知道的这些同学也基本上是自己已经符合入党基本条件,其他的同学对这件事情并不关心,觉得与自己没有太大关系。

三、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归因分析

1.家庭教育观念偏失

从家庭结构看,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对挫折和失败的体验不足,没有独立处理问题的经历和体验。家长过多地对学业与学习成绩的关注也使大学生缺乏对家庭的责任心。他们认为家人的付出理所当然,对回报家人与他人的责任与义务意识不到。

2.学校原有“两课”教学模式与其教学目标不符

“说教”式的课题教学模式一直是教育领域惯用的教学模式,但对于“两课”教学这种主要以培养学生的情感和行为为主要教学目标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停留在学生认知层面的发展,而并不关注学生知识的内化、学生个人情感的发展,这正偏失了“两课”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传统“两课”教学的模式必须改变,教学更应该注重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在不断的情感体验与行为规范中内化为自觉的行为习惯。

3.社会环境多元、复杂

当今社会复杂多变,文化意识形态多元化。一是受社会的负面影响,尤其是一些非主流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潮的冲击,让学生们对自由盲目崇拜。二是市场竞争体制, 使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更多的表现为“物”的形式。物质利益最大化,逃避或放弃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逐渐变得自私、冷漠。三是社会中呈现出的腐败、消极现象对大学生已经形成的理想化的道德理念形成冲击,使其逐渐暴露出人格的弱点。

四、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对策探讨

1.转变家庭教育观念是根基

家庭教育观念不再是一味地为孩子提供便利条件。什么是孩子成长真正需要的,是孩子成长必须经历的,这是当代家长应该好好考虑的问题。传统的家庭教学观念已经让当今的“人才”出现一系列扭曲的社会行为,如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2・23血案”、2010年药家鑫案件、2012年7月的“大学生戏弄拾荒小孩”事件、2013年4月在读研究生林森浩饮水机内投毒事件。什么原因导致高知识群体不能理性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谁应该为学生的这种行为负责?首先拷问的就应该是家长。家长的教育观念、处事原则对孩子成长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孩子形成自我人格最直接的因素。

2.改变高校两课教学模式是关键

在回答哪种活动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感这一问题时,68.88%的同学选择了学校组织的志愿者服务活动,34.87%的同学选择了以增强大学生责任感为主题的团组织(民主)生活会等活动,21.60%的同学选择了以增强大学生责任感为主题的座谈会或讲座,只有13.37%的同学选择了思想道德修养课及相关课堂教育。这一调查结果对人们应该是个启迪。[4]基于此,首先,两课教学急需采用交互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过去学生置身于课堂教学内容之外的被动主体地位。其次,要加强两课教学与学校社团组织的协作,在不断的自身体验中,在不断的心理共振―领悟―再共振―再领悟中形成自我的意识形态。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助力

当代社会媒体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互联网的出现让大学的校园不再单纯。大学生是社会群体中思想最活跃的一部分,他们善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更容易受新事物的左右。营造使大学生情操得以陶冶、人格得到塑造的良好学校氛围是促进大学生责任意识形成的最有力措施。

参考文献:

[1]王剑.大学生责任观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创新思考[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08,(2).

[2]康德.论教育学[M].赵鹏,何兆武,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27.

[3]孔超工程文化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J].中国冶金教育,2008,(4):62-63.

[4]王凯旋,李纪岩.80后大学生责任意识的调查与分析――以山东师范大学80后大学生为例[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

上一篇: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的性质和任务 下一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