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在多维互动的天空绽放美丽

时间:2022-09-30 05:42:35

让数学在多维互动的天空绽放美丽

【摘要】《中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只有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的直接交往,而无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自由的直接交往,更无学生个体与教学中介之间的直接交往,忽视了多维互动所蕴藏的巨大的学习资源。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多维互动呢?经过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获得了一点浅显的感悟,现与大家共同分享。

【关键词】数学学习;多维互动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只有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的直接交往,而无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自由的直接交往,更无学生个体与教学中介之间的直接交往,忽视了多维互动所蕴藏的巨大的学习资源。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多维互动呢?经过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获得了一点浅显的感悟,现与大家共同分享。

1 利用学习过程互动,让数学天空绽放美丽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喜欢在互动的环境中来接受信息、传递信息。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通过师生、生生有效互动,摆脱以往课堂教学中教师包办或学生“各自为战”的局面,充分发挥学习者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互推动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为学生提供多维互动的机会,通过情境中的角色互动,探究中的合作互动,质疑中的思维互动、应用中的智慧互动,让数学的天空更美丽。

1.1 情境中的角色互动,让数学学习更愉悦:说到情景互动,教师首先应力争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合作、民主的课堂互动氛围,走下讲台,坐下来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交流,和学生换一下角色,鼓励学生走上讲台,面对全体同学,大胆讲述自己的观点、解题思路或不理解的、有疑问的地方。教师坐在学生的座位上适时进行组织和引导。如:“谁愿意当老师到台上来讲解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俨然是一位有经验的小老师,讲得头头是道,有的还用学具演示,有的还到黑板上板演,希望台下的同学都能理解自己说的意思。这样,通过角色互动,课堂气氛更融洽了,学生的学习更投入了,学习的效果也更好了,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师生生命成长的愉悦历程。

1.2 探究中的合作互动,让数学学习更有挑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知识的获得是一种主动的认知活动,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探究中的合作互动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种参与实践活动的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孩子们这种与生俱来的天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多地为学生提供合作互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探索、平等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形成一种生动活泼、人人参与、有效互动的良好局面。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一课时,实施如下合作互动流程:1、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 2、探究圆柱的特征。(1)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设想探究方法。(2)尝试探究。A、自己选择合作伙伴成立活动小组。B、观察圆柱,动手制作,感知圆柱。C、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或折一折,或量一量,或比一比等)去探究圆柱的特征。(3)合作交流。A、小组内汇报。汇报时各抒己见,鼓励学生的独特发现,在同思共想中形成小组集体意见。B、全班集体交流,学生相互评价,最后达成共识,形成结论。3、小组合作探究圆柱的画法。4、实践延伸:小组合作用圆设计美丽图案。这一合作互动流程,既可营造一种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氛围,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表意见,拓展了学生合作互动的空间,满足了学生想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愿望。又可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形成知识技能的互补,达到人人为师,我为人师的目的。

1.3 质疑中的思维互动,让数学学习更有灵气。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在师“问”生“答”的问答式数学中,学生更多的是被动、服从、机械地接受性学习。而在“问”数学中,学生大胆地对教材的诠释,对教师地讲解等“权威”进行质疑。这是自身观点与外在观点相互交锋、碰撞的过程,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助推器,可以说学生的问题意识越浓厚,自主意识越强烈,意味着对数学问题的探究越深刻、越独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中看似普通,平凡的字词,引导学生在“无疑处生疑”把问题发现的机会提供给学生。为学生搭建质疑的平台,并诱导他们自己登上质疑的平台,去展示自己的思考,去塑造一个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的自己。

2 利用评价互动,让数学课堂更具魅力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家长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这一理论强调了知识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意义建构,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输。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形式多样的评价方法,并将多种评价方式有机融合在一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彰显数学魅力,提升自身品位。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我采用如下互动评价方式:

2.1 生生互评,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学生交互评价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相互、轮流或按一定规律、顺序,以一定组织形式对学习状况进行评价。在生生交互评价时,首先同桌的两位学生进行交互评价,逐步发展为小组内学生交互评价,最后全班学生相互交流。在这种交互评价的过程中,无论是评价者和被评价者,都在接受信息。这样,既可加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又可提高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将评价变成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相互作用的过程。同时,在相互沟通协商中,增进了双方了解,易于形成积极、友好、民主、平等的评价关系,帮助被评价者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促进其不断改进,获得发展。如,在每一次数学检测后,我首先对学生试卷进行批阅,根据错误情况写出提示并作好记载,以便针对差异、分类指导。紧接着我设计如下生生交互评价流程:(1)同桌互评。同桌的两位学生互相根据检测情况评定等级,指出对方的优缺点,如何改正,并提出今后要注意的问题。(2)小组内相互评价。同组同学相互指出对方值得学习的地方和要努力的方向。(3)全班交流。全班相互交流这次检测情况。实践证明,学生之间互相批改比教师单一批改效果好得多。因为,学生参与评价,说出自己的想法、意见,指出其中不足,在交流中取长补短,互通信息与智慧,有助于形成相互学习,相互切磋,共同进步的良好学习氛围。多渠道的信息反馈,促进被评价者全面发展。

2.2 师生互评,让数学课堂充满阳光:师生交互评价是指在课堂中除了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外,还要允许学生客观公正的评价教师。让学生在师生间平等的相互评价和互相“画像”的教学交往中,学会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学习、互相欣赏、互相激励,有利于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2.2.1 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唐朝魏征曾经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教学活动中,教师若能以生为镜,经常了解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就能帮助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如,在这次学生评教活动中,学生给我评教的等级为优,看着这个“优”字,我想起四年前在一次问卷调查中学生对我的评价“您上课应该风趣一点,不要太严肃了。”“能不能多给我们展示的机会,不要总点那几位同学发言。”“您对我们太严厉了,能不能给我们一个宽松、和谐、自由的学习环境呢?”刚开始,我看到这么多批评意见,还真不能接受,冷静下来后我自我反思,发现学生的批评意见不是没有道理。于是,我将其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告戒自己,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同学们的监督下我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才有今天的“优”。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学生评教既是学生批判意识、怀疑精神不断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自省、自律、扬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经常采用民主测评、访谈或问卷调查等评教形式,引导学生客观、公正、负责地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作出评价,达到“教学相长”的理想效果,促进教与学的同步提高。

2.2.2 教师对学生评价。 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和鼓舞,教师热情鼓励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有很大影响,情绪和情感是一种内在的动机力量,当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或某个想法被老师肯定后,就会得到极大的满足,对所学内容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那他们一定会主动地学习,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注重情感投入,在对学生的评价中要多一些关爱,多一些鼓励,多一些期待,即用简短,恰当的措辞,热情地给予褒奖,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主动愉悦地参与探究活动。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在成功的体验中激发更强烈的再成功的欲望,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享受成功的乐园。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多维互动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它极大地丰富了数学的内涵,让数学知识更有趣,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因多维互动而呈现出丰富的色彩和鲜活的生命力,让数学在多维互动的天空绽放美丽!

上一篇:对汽修专业实习教学的思考 下一篇:浅谈平面向量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