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大师级人才

时间:2022-09-30 05:21:44

怎样培养大师级人才

下大力解决制约创新型人才的深层次矛盾,培养一批具有不竭创造力的名家、大师,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举措。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了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实现文化大繁荣的战略任务。完成这一战略任务,关键是不断推出具有原创性和国际影响力的重大思想和重大作品,核心是培养造就一支充满创新活力的新型人才队伍。因此,下大力解决制约创新型人才的深层次矛盾,培养一批具有不竭创造力的名家、大师,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举措。当前培养创新型人才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观念方面的问题。一是重视劳动价值,相对轻视创造价值的观念。长期以来,劳动价值论在我国深入人心,而创造价值论还没有得到广泛认可。不论人文学科还是自然科学领域,人们多关心就业,比较忽视创业;多关心作品数量,比较忽视作品质量;多关心尽快出成果,比较忽视成果中的创新。在这种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影响下,创新型人才很难成长起来。二是重视共性塑造,相对轻视个性发展的观念。大师级创新型人才,不是共性塑造所能产生的,而是个性化教育、个性化发展的结果。目前,我们过分强调用统一目标或模式塑造人才,不太重视人才的个性培养和个性发展。没有个性就没有独立性,没有独立性,就不可能打破常规、另辟蹊径。三是重视传授知识,相对轻视素质培养的观念。知识无止境,学习却是有止境的,只有具备稳定的素质,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发展创造力。但是,我们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对思维训练、智力开发、能力培养等重视还不太够。

二、机制方面的问题。在评价激励机制上,存在着单纯依靠量化指标评价的做法,原创性贡献、创造性价值还没有鲜明地纳入评价标准,成为奖励重点;在科研机制上,存在着官本位、行政化、政治化等现象,官办学术特征明显;在成果评价、署名、运用上,存在着唯上唯官的现象,创新积极性的调动受到影响;在竞争机制上,国家包办过多,“大锅饭”、“铁交椅”、“铁饭碗”不同程度存在,相当部分的人在无压力、无竞争、无危机的环境下工作,创新激情和思维不断钝化消失。

三、人才自身方面的问题。一是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淡忘了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为了经济效益,单纯追求“热点”、“看点”、“卖点”,不惜粗制滥造,甚至格调低下、剽窃抄袭。二是脱离生活,浮在上面。目前全国大约70%以上的哲学社会科学及文艺人才集中于东部地区,其中大部分又集中于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繁华都市。这种状况使不少人飘浮在社会上层,离开了社会实践的滋养,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缺乏真情实感,产生不了深刻的思想和创作灵感。三是文人理想的缺失。一些文化工作者丢掉了对社会、对人生终极关怀的价值追求,爱国主义情怀和历史责任感淡化,从根本上失去了创新动力。

其途径主要有:

1.大力营造创新氛围,形成革故鼎新的社会风气。在全社会破除因循守旧、不愿冒尖的思维习性,培养敢为人先、勇冒风险的创新意识,形成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社会氛围;破除唯上、唯书、唯官、唯师的陋俗,培育学术批判、挑战权威的意识,宽容包容不同学派和各种学说观点,形成包容的社会氛围;鼓励后辈冒尖,机会面前人人平等,不论资排辈,允许人性化、多样化存在,承认、保护个性发展,鼓励标新立异、大胆开拓,形成尊重个性的社会氛围。

2.大力推进机制创新,完善维护创新权益的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保障创新成果不被侵犯;简政放权,规范行政领导与学术研究界限,杜绝行政侵权,纯洁学术风气,为创新型人才权益保护提供政策制度支持;改进成果评价机制,建立以创新为根本价值取向的评价体系,让原创性成果能够得到应有地位和尊重;完善人才竞争机制,建立岗位流动和淘汰制度,从机制上打破“铁饭碗”,让人才在竞争氛围中不断进取、不断创新、增加才干;完善国际交流机制,加强文化领域人才国际交流,在全球视野中促进文化和人才走向世界;完善民办机构、公民个体独立创作机制,大力推进文化创新产业化,鼓励民办机构、公民个人进行哲学社会科学的独立研究及文学艺术的独立创作,促进人才脱颖而出;健全激励创新的国家荣誉机制,尽快建立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院士制度,设立国家级文化创新奖和以表彰“人”为重点的终身成就奖。

3.大力深化教育改革,完善教育目标。不仅要把目标定位在培养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和接班人上,而且要鲜明地定位在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创造者上;更新教育理念,改变过于重共性教育而轻个性教育、过于重义务教育而轻权利教育、过于重纪律教育而轻自由教育等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理念;改进教育方式方法,改变单纯灌输、教材一统、课堂单一的教育方式方法,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增加社会实践性环节,激发学生好奇心、质疑心、挑战心、冒险心和探索精神;改革教育评价制度,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基本出发点,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为基本内涵,着力改变重考分评价而轻综合评价、重规范评价而轻创新评价、重结果评价而轻过程评价、重他人评价而轻自我评价、重专家评价而轻社会评价等观念和制度。

4.大力培塑人文情怀。破除文化领域急功近利、追名逐利、急于求成的浮躁情绪,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文传统,倡导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心系黎民的道德情操和坚忍不拔、顽强拼搏、“十年磨一剑”的优良品质,并使之成为文人的重要价值观。

反思我国教育,长时期以来,为什么出不了像蔡元培、鲁迅、钱钟书这样的大师级人才?其重要原因是教育上的平均主义。而高考指挥棒又是导致教育平均主义的主要原因。有一句喊了多年的响亮口号:“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实际上分数不完全等于能力,也无法准确地衡量一个人的全面素质。分数使胡铃心、崔利静这样这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无法脱颖而出。钱钟书考清华,国文、外语第一,数学却只考了15分;臧克家考大学时数学为零分,作文也只有3句话;苏步青上小学时3个学期的成绩都是全班倒数第一,但他们都显露出独特的个性和某方面的特殊才能,如果他们当时都被拒之于高校门外,何来名震海内外的大师?

在坚持高考,使大多数人能享受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权利的同时,要开通两个渠道,其一是高校自主招生。自主招生可将在某方面才华已显露但还未得到社会承认的学生录取到大学来培养。其二是让那些“在科学研究、创造发明以及有特殊才能并取得突出成就的学生,免试进入高等院校学习”。这部分人往往是才华已显露,在社会上已有一定影响。让这些人才进入高校深造,中国才有希望出现大师级人才。

那么如何鉴定一个学生是否专才、奇才或偏才呢?由谁来鉴定呢?建议成立专门机构,鉴定过程全部公开,接受社会监督。要按照学校隶属关系建立中央和省两级考评委员会,专才、奇才和偏才免考入学可由学生自己申报,学校推荐,经过初审,再由专家鉴定。

上一篇:环境与“大师”级人才的造就 下一篇:2008’世界大学学术排名50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