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重新审视新闻的价值

时间:2022-09-30 05:17:31

新媒体时代,重新审视新闻的价值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最大影响,在于它改变了人们的媒体需求,也改变了对媒体的评价标准。这改变了整个媒介竞争格局。报业应适应这种变化。

做报纸的人在思考新媒体时,总是有这样的习惯,认为新闻是最有价值的东西,人们接触媒体就是为了获得新闻。在这个观点的支配下,报人们繁荣了报业新闻网站,在iPad上创建了大量的新闻客户端,并积极努力地朝着“未来的内容提供商”目标迈进。

但是,把报业放在传媒的全范围竞争角度,我们真应该重新审视“新闻”的价值。

人们对媒体的需求是多元的

媒体从业者大部分是从各大学新闻系毕业的,一直以来,各媒体也是以传播新闻为第一己任、核心要务。时间一久,大家就想当然地认为,只要新闻做好了,就一切万事大吉了。这是当今传媒业者最大的观念误区。

其实,人们与媒体接触的需求是多元的,看新闻绝对不是唯一目的,更多的是:娱乐、社交、表达、通讯、群体认同。这一点,在新媒体上表现得更淋漓尽致。

更有甚者,人们看新闻的心理也是多元的,实用的需求仅仅是很小的一部分,比如知道德国的黄瓜有大肠杆菌,就不买黄瓜,导致黄瓜滞销;更多的是为了满足轻松的愉悦阅读。传媒必须适应受众这种多元的传媒接触需求。

媒体不仅仅传播新闻

媒体为了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都在发展不同于新闻的新的赢利模式。新时期,新的媒体竞争环境下,媒体需要重新定义。媒体不一定是传播新闻的,新媒体可能跟新闻一点关系都没有。QQ是新媒体,它的主要功能是即时通讯,弹出新闻页面只是它的辅助功能;百度是新媒体,它的主要功能是集纳,只是个信息搜索的平台,它不负责生产新闻;微博是新媒体,它主要满足的是人们表达和沟通的需求;购物网站也是新媒体,它只提供购物平台,跟新闻一点关系都没有;社交网站是新媒体,它满足人们社交的希望,也跟新闻没有一点关系;婚恋网站也是新媒体,它是个“网络媒人”,跟新闻没有关系。

现在,即使是传统的以新闻发家的新闻门户网站新浪、搜狐、网易,也在努力发展别的东西,新浪力推微博,很多网站都在下大力气推广微博,甚至还请来明星助阵,阵势很大,电视上、公交车上、户外LED上……都有这些网站的微博推广广告。新闻,在这些著名的新闻门户网站中,逐渐被边缘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报业向新媒体进军,就应该适应这种趋势,不单单以新闻为主打,还要创新新的盈利模式和赢利途径。

新闻的竞争对手众多

当报纸还是纸的时候,在当地,竞争对手只有几家,当报纸成为新媒体时,竞争对手就数也数不清了。

从传媒竞争的角度考虑,对“新闻”的竞争就是现在人们经常提及的“红海”,竞争对手众多,非常激烈,想要立足非常困难。

报纸新闻网站这么多年都没有起色的原因就是主打新闻,它高估了新闻的价值,遭遇“红海”竞争。全国几乎每家报业集团都有新闻网站,甚至每个媒体都有新闻网站,加上新闻门户网站,在这无任何疆界的互联网平台上,那么多定位类似、内容雷同、功能一致的新闻网站,试图从中出类拔萃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情啊。

报纸发行有地域限定,超出了这个地域范围,发行通常是无效的,一个城市的市民一般不会看别的城市的都市报,这就导致许多城市占据竞争优势的报纸都是本地报纸;而网络是没有地域限定的,在网络上,网民能看到任何上线的网站,包括全国的、地方的。报纸新闻的竞争范围是本地,但报纸新闻网站的竞争是没有范围的。

报纸在iPad上开发的新闻终端也是如此。报纸按照惯例依然在做新闻终端。它们就必须面临两种激烈的竞争,一是新闻终端的竞争,这种竞争远比同城间报纸大战来得激烈,那么多的媒体,远不止报社,都创建了新闻客户端,要想脱颖而出也是非常困难。二是必须直面iPad的全环境竞争,与每个用户越来越被分散的时间竞争。iPad并不简单等同于媒体终端,更是一个极度多元化的娱乐平台。报纸iPad新闻终端必须面对几大竞争对手:游戏客户端、微博、QQ等社会化媒体终端,这些东西远比新闻类终端有意思多了,也更具吸引力。

报业新媒体需要开发“蓝海”资源,脱离新闻或许是好的选择。2010年广州亚运会前夕,南方都市报在iPad上了“广州亚运指南”客户端,它结合移动互联网地理位置服务,为手机用户提供全面的亚运赛程、参观、赛事资讯的同时,还提供亚运场馆周边旅游、交通、餐饮、住宿信息及地图导航服务。在iPad上收费1.99美元,具备中文、英文、韩文、日文四种语言选择,结合动态位置自动调用GPS进行路线导航功能,提供查询电话并可直接拨打。这个客户端在苹果商店上架不到一周就跃升为体育收费类销售榜第一位,成为南方都市报第一个实现收费的产品。

渠道为王还是内容为王

渠道为王还是内容为王,这是争论了很多年的老问题了。这两种观点对于报业做新媒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具体落实到新媒体的实践中,就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做法,坚持渠道为王的就会努力去发展报业的新渠道,就会去创办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新媒体,比如成都传媒集团就创办了数量众多的新媒体种类,并利用资本运作的方式向各种新媒体进军。而坚信内容为王的总是喜欢“通讯社模式”,习惯通过“媒介融合”来实现新闻内容的共享和多媒体使用,他们最想做的就是“未来的内容提供商”。这两种思路代表的是报业在新媒体竞争时代的两种选择。

其实,渠道为王和内容为王,这个问题没有多少讨论的必要,在实践中更强势,更拥有垄断地位的合作方往往能成“王”。什么叫“王”,王者只有一个,用在传媒竞争上,就是拥有核心或者垄断优势。

在这点上,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一个已确定的市场空间中,如果内容方拥有垄断地位,那么它肯定就是“王”;而如果渠道竞争者很少,拥有强势地位,那么它就是“王”,能够说一不二。市场供求关系非常明确地解释出内容和渠道之间的关系。而且,这种供求关系应是相对的,会随强势一方加入者的增加而改变,现在是“王”,将来不一定是。

手机报是最能体现内容弱势的报业新媒体,它也是目前报业做新媒体中能实现赢利的为数不多的形态之一,但,控制权完全掌握在渠道运营商那方。目前运营商与报社合作办手机报的分成比例一般为,移动运营商分50%,其余归CP(内容供应商,媒体)和SP(服务提供商),最后,报社的分成一般就仅仅是四分之一。南方都市报的手机报每月收费8元。渠道运营商分成4元,另外还设置了公司,分成2元,南方都市报只剩下2元,一年只赚200多万元。内容基本没有话语权了。

很多业界人喜欢抱怨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导致内容不能为王,其实新闻竞争的越趋激烈,范围越来越大,这才是内容不能为王的关键因素。

质疑“未来内容提供商”?

“死的是纸,活的是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社长朱夏炎的这句话被广为流传,被经常引用的原因是很多报人与之产生共鸣,人们认为纸的消亡不可避免,但是报纸的核心价值在于新闻,作为内容产业报业有其存在价值。纷纷提出:要做“未来的内容提供商”。

冷静下来,只要思考一下,就能豁然开朗。如果全国的报纸都来做“内容提供商”,那么,内容的竞争不是更激烈了吗?想象一下,如果所有的报业集团都是内容提供商,那会是多么热闹的一个场面。竞争激烈的结果就是互相杀价,互相杀价的结果就是只有很少的实力强大的内容提供商能存活下来。

另一方面,如果大家都来做内容提供商,这些内容怎么落地呢?除了自家的几个媒体,哪个媒体愿意持续购买你的内容产品?

而从做内容提供商角度来说,目前报业的内容生产产量严重不足,一般一个报业集团如果拥有500名记者,已经很了不得了。但是500名记者能产生多少新闻呢?一人一条,也就500条。500条新闻距离内容提供商的角色实在是太远了。而一旦没有规模效应,内容提供商根本无从谈起。新华社是真正意义的内容提供商,它在全国各地拥有5000名以上的记者。为满足世界传播新秩序的竞争需要,它现在还在大规模地扩张。一般的报业集团试图达到这个规模,依靠原始积累则很难很难。

专业的内容提供商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一些都市报的“特稿”就提供给很多其他的报纸,也需要钱来购买,但那是非常态的,也没有形成规模。可以说,报业集团并不具备做专业领域内容的团队,更缺乏相应的基础。

文章快写完了,刚看到有一个统计,整个互联网上的内容贡献活动,相当于约有3200万全职人员在写作、编辑,试想这是一种什么量级的生产力在做内容?内容逐渐变成海量从而分散了人的注意力,也在稀释内容的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你有再多的内容生产力,一旦放到海量的互联网中,也不会具有多少竞争力。笔者认为,做未来的内容提供商的想法,真的不是个好主意。一样东西,一旦多了之后就不值钱了,新闻也是如此。

(作者单位:新华社新闻研究所)

上一篇:12年前就该完成的采访 下一篇:传统媒体如何找回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