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体如何找回竞争力

时间:2022-08-22 05:46:40

传统媒体如何找回竞争力

传媒竞争类专著通常与新闻实践贴合紧密,但实践变化太快,这边固化成文的案例还没被人琢磨透彻,那边竞争又已登台,“锣鸣鼓起间,新戏已把旧戏换”。如果缺乏理论超越,就事论事,书就容易过时,重印者少,修订再版的机会更为渺茫。张立伟研究员所著《传媒竞争:法则与工具》,2007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当年重印,2011年修订再版。这本书为何脱颖而出?

笔者认为,关键是它瞄准行业的重大问题: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环境中,传统媒体如何竞争?给出一针见血的回答:服务当地与中国发展,同时实现自身的迅速发展。

读罢全书,对作者站在传统媒体立场上强调的以下三点尤其印象深刻。

在新媒体最弱处竞争

与新闻界近期普遍关心媒介融合不同,作者更强调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将长久处于竞争与合作之中。

指明新媒体是小众媒体,是修订版的突出亮点。作者论新媒体的几大运用,因用户从事个性化搜索、圈子化交流、手工化生产,三层叠加遂使新媒体成为小众媒体。从Web1.0到Web2.0,愈来愈凸现小众媒体的本质或趋势。正是小众特征形成新媒体的强势。其中既有传播原因:它把传播实践中早就存在的细分受众推向了极致;更有社会原因:利益多元化、社会民主化、个人表现欲有了技术支撑等等。至此还不算特别精彩,精彩的是作者高屋建瓴指出:“一个健康社会总是永恒的双向运动:一边分殊化(分众化、分散化、去中心化),一边中心化,两者永远在同时进行。而愈是分殊化,就愈要重建或强化中心化。”

放入“社会双向运动”的背景,新媒体的强势又成为弱点。作者说“众声喧哗”,按常识判断就是谁也听不见谁,除了距离极近的人或嗓门特大的人;按学理判断就是:缺乏共识的“意见自由市场”,只会“真理越辩越昏”!愈是众声喧哗愈需要强化共识,总得对重要次要有些基本认同。

看清新媒体的弱点,就理解它绝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媒体,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将长久竞争。竞争就要“避实击虚”,但攻击一般弱点没用,要瞄准强势中的弱点,弱点是强势的孪生体,是其强大力量的固有部分,对其的攻击是无法正面反击的,一旦正面反击,就会削弱自身的强势。传统媒体要在替代品最弱处竞争,即选择最佳战场作战,那是竞争对手准备不足、热情不足又有报复障碍的战场。直言之,新媒体占据分殊化,传统媒体就要加强中心化,从众声喧哗到凝聚焦点――凝聚一心一意谋发展、加快中国现代化的共识。

服务当地与中国发展实现媒体发展

传统媒体加强中心化,本书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剖析既有理论前瞻又便于实践操作的抓手――发展报道。作者从2003年起持续研究发展报道,修订版汇集了其最新成果。

首先,把发展报道扩展为“发展报道群”。作者界定“发展报道即中国现代化报道”,并指出“中国现代化在提速”,像珠三角,国家发改委公布其“发展规划”:2012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长三角,国务院批准其“区域规划”:2015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如何报道现代化?作者分析现代化发展有六大领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与人,发展报道也相应一分为六,细分为:经济发展报道、政治发展报道、文化发展报道、社会发展报道、环境发展报道、人的发展报道,这就是覆盖现代化六大领域的“发展报道群”。它们既全面报道中国各地的新一轮发展,也为报道下一轮发展,即中国现代化的持续推进而热身。

其次,探究发展报道的学理。一是论述发展报道是新闻报道现代化的品种创新。“新”在以现代化为框架来筛选、强调或排除素材,能发现其他报道框架看不到的东西。二是分析发展报道的新闻价值取向:希望、方法、快乐。三是揭示发展报道四大视角:前沿创新、风险警示、历史贯通和人的现代化。四是论发展报道的功能:凝聚现代化发展的共识。发展报道三重再生产发展:选事实、做文本、使共享,不仅记录历史,更在“生产现实”,最基本的“生产”就是与时代同步每时每刻凝聚共识。五是分析不同阶段的发展报道重点。当前,重点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报道;本世纪第二个10年,重点是按各地的新时刻表“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报道;前50年,重点是各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报道;后50年,重点是全面实现现代化的报道。作者强调:“发展报道是21世纪最重要的主流新闻。”

最后,由发展报道进而论“与现代化中国一起成长”,即论媒体自身的发展。作者分析传媒业是跨国本土化产业,媒体必须在服务当地与中国发展中实现自己的迅速发展。而中国发展=中国现代化,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这已成为国家目标;如果没有意外,到21世纪末,中国将全面实现现代化。整个21世纪,没有比现代化更大的时代主题了!那么,这同传统媒体找回竞争力又是什么关系?作者说,与现代化中国一起成长――“有了这个大目标,境界就从容高华起来……”也正是这个原因,论传媒竞争,作者反对专盯新媒体,也反对专盯某个对手,认为媒体通常不是只有一个一目了然的竞争对手,其对手分布在从同行竞争(生产同类产品)到市场竞争(满足类似受众需求)的广阔地带,事先很难预料谁会来竞争。与其处心积虑去盯对手,不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反求诸己、厚植根本,多多思考自身的成长。后者才是本书着重展开论述的。

20个工具、10大法则

以上两点,在新媒体最弱处竞争和服务当地与中国发展以实现媒体发展,构成全书的骨骼,而让全书血肉丰满的,则是精心打造的传媒竞争工具。作者用“本书代表论点”的形式列出了20个,包括:1.发展报道;2.新闻现代化;3.新媒体是小众媒体;4.媒介融合非趋势、非主流;5.三维竞争;6.非核心竞争力;7.创造性模仿;8.媒体机遇管理;9.细分市场的关键;10.只能数一数二,不能不三不四;11.机关报与都市报对接;12.非受众;13.对竞争优势升级;14.经营产业集群;15.部署积极防御;16.媒体非市场战略;17.一分为三;18.帮闲;19.新闻纸也是体验纸;20.记者自我管理。按作者的说法,列出20个是“工具箱的一级目录”,那就还有“次级目录”,像没进入前20的:“压缩成本三大杠杆”,“新闻的大炮”,“媒介是人的帮手(帮忙、帮闲)”,“帮小小闲、帮小闲、帮中闲、帮大闲”……其实都是新颖实用的传媒竞争工具。看过这些工具,就可知这书本决不是人云亦云,而是有作者的学术原创和方法突破。

作为运用工具的原理,作者又提炼出“传媒竞争十大法则”。以“包含在事实中的逻辑”体现理论的严谨和新意,以明晰的概念和命题帮助读者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趋势与全局。那是3个关于媒体的法则――策划竞争超常规发展;核心竞争力与非核心竞争力合成现实竞争力;信息灵通的机遇主义。4个关于受众的法则――兼顾受众、对手、自身的三维竞争;满足是有用和愉快的混合物;受众追求价值最大化;要么更经济、要么更出色创造竞争优势。3个关于传媒生态的法则――在替代品最弱处竞争;传媒业是跨国本土化产业;竞争优势不全由媒体内部决定,部分来源于媒体之外。而全书以10大法则为纲、以多种工具为目,讨论了今后10年中国传媒业必定会面临的主要挑战,展开论述了从市场细分到营销设计,从内容生产到积极防御,从竞争优势升级到开一片竞争蓝海的广阔领域。不管章节还是段落,都是观点举旗、案例举证、理论分析与应用对策紧跟,随手翻阅,可以迅速有所“斩获”,同时语言轻松幽默,常让人忍俊不禁,这是本书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

新媒体兴起后,传统媒体如何找回竞争力,已成为全球行业热点。本书为传统媒体谋划,突破口明确:在新媒体最弱处竞争;努力方向明确:不专盯新媒体,而是服务当地与中国发展同时实现自身的发展;为此提炼深刻系统的竞争法则,打造锋利适用的竞争工具。因此它才广受欢迎,出版当年即重印,4年后又修订再版。

(作者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所助理研究员)

上一篇:新媒体时代,重新审视新闻的价值 下一篇:耸动的数字和结论是怎样得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