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何培育新型农民

时间:2022-09-30 02:36:0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何培育新型农民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当然离不开农民。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可见,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可持续发展的依托。

一、新型农民的基本内涵

9亿农民是农村的主人、农村的主体,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力量,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条件和基础,是当前农村经济工作中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任务。因此,了解新型农民的基本内涵很有必要。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有文化:即文化素质高,至少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有较好的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能全面、准确、深入地理解国家对农民与农村经济的方针、政策、法规;有一定的民主法制常识,会运用自己拥有的民利,“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自己的农村自己建”;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在自己权益受到损害时,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思维活跃,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敢闯、敢干、敢试。

懂技术:即技术业务精,要求农民具有较好的技术素质,至少精通所从事产业的生产操作技术,崇尚科学,尊重规律,追求知识;能积极学习、掌握和运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及成果,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富于创新,善于将自身拥有的科技知识运用到发家致富上来。

会经营:即经营能力强,就是要求农民具有一定的市场意识和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能及时捕捉市场信息,懂得如何优化成本,能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组织生产和参与市场活动,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草则草,获取高的经济效益,使自己的回报达到最大化,进而实现“经营农业”的目的。

另外,也具有三性:

自主性:即在新农村建设中,尊重和发挥农民的主体性。农民的地位由单一被动的生产者转向具有独立自的生产经营者,市场主体意识不断增强。

开放性:农民开放意识不断增强,不仅仅面对“一亩三分地”,将融入整个市场经济的大潮,广泛参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和发展,甚至要走出国门,谋生创业致富。

创造性:我国农民是具有首创精神的。以前,农民创造了包产到户、乡镇企业、村民自治;未来,在新农村建设中将激发农民更大的内在动力,激发农民的创新精神、创业潜能,结出创造性的硕果。

二、当前农民与新型农民标准间的差距

(一)受教育程度低

农民文化程度是农民文化素质的重要衡量标准。当前我国9亿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不足7年,其中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中国人力资本的分布差异研究》表明,农林牧渔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7年,是16个行业中最低的。根据最新的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状况显示,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而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2.2%,小学以下的占34.1%(其中文盲、半文盲占6.9%),且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5%。2006年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显示,在外出务工劳动力中,文盲占1.7%,小学文化程度占14.8%,初中文化程度占67.3%,高中文化程度占10.7%。可见,无论是在家务农或者外出打工的劳动力均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整体素质偏低,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农民,不具备现代化生产对劳动者的初级技术要求,远低于国际农业劳动人口接近或达到高中的总体水平。

在法国,7%以上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60%的青年农民具有中专水平;在德国,7%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53%的农民受过2~3.5年的职业培训;日本农民中,大学毕业的占5.9%,高中毕业的占74.8%。农业大国加拿大,除了土地肥沃、面积广阔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外,农民受教育程度高,基本上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这也是加拿大农业科技含量高、农产品竞争力强的原因之一。

今天的教育水平决定着明天的科学技术水平,也决定了后天的经济发展水平。当前农民的这种文化状况使他们即使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也难以得到应有的回报。

(二)科技素养差

一是科技素养差。2003年全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显示,城市居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4.1%,农村居民的科学素养达标率仅为0.7%。大多数农民不读书看报,缺乏科学生产的基本知识,没有掌握一技之长。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浙江省2005年农村人口的科学素养为0.9%,江苏省2005年农村人口的科学素养比例仅为0.13%,即每万人中只有13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而美国公众2000年就已经达到了每万人中有1700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

二是农民接受科技教育及实用技能培训少。当前农民接受科技教育的机会并不多,有的即使有机会也不愿参加。好多农民对农业新技术、新产品表现出消极的“观察、观望”心态,总期待着国家拿出大把的钞票,大施仁政,免费“普渡众生”。有的即使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也很难完成新技术,部分青壮年对一般性农业生产技术都不能很好地掌握。农业部科技教育司提供的最新资料表明,截至目前,我国县乡两级拥有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共90.7万人,其中乡级拥有59.6万人,县级拥有31.1万人,相对于9亿农民,人均拥有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且35岁以下农村青年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15%,懂得如何正确使用农药的农民竟不足1/3。在劳务输出大省江西,2005年有2/3以上的乡村从业人员未受过专业技能培训。农民的这种职业状况难以实现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中“生产发展”的首要目标,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

(三)思想观念落后

一方面,由于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在好多农村,封建迷信思想泛滥。宗教势力发展迅速,个别宗教活动带有性质。许多信教群众不信政府信上帝,不搞生产等升天。2003年全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显示:有高达20.4%的公众相信(很相信和有些相信)“求签”,26.6%的人相信“相面”,14.7%的人相信“星座预测”……那么在农民中,这些比例更高。在经济发达的江苏省,2003年南通市农村居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农村居民中对几种预测人生或命运的方法持不相信态度人数的比重依次为求签69%、相面69%、周公解梦55.8%、蝶仙或笔仙55.6%、星座预测51.3%。这表明封建迷信在我国农村中还有很大的市场。

另一方面,传统的小农意识和“重商轻农”观念在相当一部分农村仍存在,重经验,轻知识,对新技术、新的生产方式不易接受,小富即安,不求进取,缺乏扩大再生产的精神;不懂市场经济运作规律,不能及时捕捉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预测农业市场走势并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动来及时安排生产。

三、造成差距的原因

(一)内因

大多数农民尤其是偏僻落后地区的农民自我发展意识差,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相当一部分农民急功近利,看中眼前利益,轻视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学习,倾向于“搭便车”,认为学习技术耽误生产,上学还得花钱,搞生产多少能挣点钱,投入主要集中在短期能见效的生产要素上,如化肥、农药等。尤其对那些年龄偏大的农民来说,只会沿袭传统种植办法,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既想致富,又不敢担风险,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等、要、靠”思想。同时,由于文化素质低,导致农民即使想学科学技术知识也没有基础,行不通。这样严重阻碍了农民文化科技素质的提高。

(二)外因

1.教育与农民脱节。目前,农村的基础教育只把升学看作是办学的唯一目的,把升学率作为考核学校、教师的唯一标准,忽视了文化素质的培养,从而使教育的功能局限在升学上,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脱节。每年我国约有1000万农村中小学毕业生因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而回到农村。他们未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就直接成为“新的旧式农民”。这一比例在中西部地区高达80%以上。

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则是有名无实。一则很多地方对农民职业教育及培训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培训内容不能把握农村和农民的脉搏,不适应农民发展需要,与农民所思、所盼、所求相去甚远,收效甚微,导致农民“盼致富,无思路;想致富,无技术;求致富,无门路”的尴尬;二来投入不足,增加了农民接受培训的难度。刘易斯指出,用于把新知识带给个体农户的支出也许是任何一个贫穷的农业经济中所能够做出的生产率最高的投资。但是,中央财政目前在农民科技培训方面也仅有5000万元的投入,可谓杯水车薪。

2.文化事业与农民“绝缘”。我国早在“六五”就提出“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文化站”的目标,但至今仍未实现。当前,一些基层农村文化生活单调、匮乏、落后,各种文艺活动基本停止了,乡村文化活动一无场所、二无图书,不少农民一年到头看不到一份报纸,不少地方的农民群众一年到头难以看上一部优秀的电影、一台好戏。

农村文化阵地“失陷”,农村文化宣传队伍“凋零”,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绝迹”,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空白”,农村文化机构“稀有”,使得仅有的一些娱乐空间也被一些“还乡团”在“上山下乡”的歌舞、戏曲表演中大搞“脱衣、露肌”,大刮“黄风”给污染了。一些农村盛行,农民们把当“娱乐”,赌资巨大,成风。同时也出现了诚信缺失、欺骗欺诈、道德失范等现象,这使得社会风气更加复杂化。部分农民由于不懂法而造成的违法事件时有发生,更不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的途径

(一)巩固提高农村基础教育

要依法推进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工作,减少辍学率,防止增加新的文盲和半文盲;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虽明显加大,但离当前国际上对教育投入一般占国家GDP总量的4%―5%的平均水平仍相差甚远,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教育发展的需求仍相差甚远。在继续巩固基础教育的基础上,要积极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和投入体制,进一步强化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支持农村教育的职责和投入力度,要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原则,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使增加财政教育投入的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并重点向贫穷农村倾斜,减轻农民负担,让农民享受必需的公共教育。同时加快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推行城市教师、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支教制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减少文盲、半文盲创造条件。

(二)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一是当前要以农业科技推广为重点,广泛开展宣传教育,让农民懂得接受职业教育的重要性,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二是逐步推行9+1义务教育,对未升学的初中毕业生根据就业意向自愿选择专业,结合本地经济发展和产业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学制和教学方式,免费参加半年至二年的职业教育,掌握1~2门实用技术,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使农村后备劳动力资源具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三是大力发展以培养中高级技术工人为主要目标的中高等职业院校和技工学校,通过设立奖学金、发放助学贷款等方式,鼓励高中落榜生和优秀农村青年接受正规职业教育。四是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引导各级各类公办、民办学校采取厂校挂钩、合作办学等多种形式解决培训设施,编写实用教材,培养师资力量,引起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据悉,国务院已决定在“十一五”期间由中央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140亿元,重点用于支持实训基地建设,充实教学设备,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这样将极大地促使农村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源转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三)全面普及成人教育

一是按照成人学习的特点,把课堂教学、现场培训等多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采取农民业余学校、夜校、培训班、文化补习班、周末班、讲座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讲授先进实用的种植、养殖、病虫害防治和农产品加工技术及农药施肥、营销、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充分利用农闲时间为农民“充电”。二是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督、农民受益”的原则,积极推广“学校、公司(基地)+农户”等办学模式,“进门是课堂,出门是现场”,把教育培训与开展多种经营结合起来,增强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使其从简单的经验型劳动者转变知识型、科技型的劳动者。三是加大扶贫资金用于培训的比例,组织贫困地区贫困农户的青年免费参加半年以上的职业资格培训,帮助其实现稳定就业。四是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和激励手段,引导政府部门、培训机构、企业和农民等积极主动参与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当前,尤其需要调动培训机构和农民两方面的积极性。鼓励农民自觉参加教育培训工作,使农民真正做到参加教育培训与不参加教育培训在个人收入、社会待遇和权益保障等方面大不一样,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从“要我培训变为我要培训”,成为农民个人的自觉行为。五是培训要把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有机衔接起来,注意长短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普及性培训与系统性培训结合、理论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内容要通俗易懂,农民易看、易学、易掌握。

(四)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

一是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和各种培训力量,如卫星电视、计算机网络、广播教育、电化教育、函授教育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农村“大喇叭”、科技培训直通车科技书屋、手机短信服务、热线电话等多种形式,构建“天网”“地网”“人网”三网合一的公共服务平台,逐步构建中央、省、县、乡、村多层次、多元化、结构合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弥补农村成人学校办学条件的不足。二是积极争取阳光工程、青年农民培训工程、“三电合一”工程、远程教育工程等项目,集中财政投入和项目资金,在县乡村建立一批综合型、全方位、多功能的教育培训主阵地,使有限资金发挥最大效益,真正实现“政府埋单、群众受益”。三是远程教育要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设置和调整网络教学栏目,丰富教学资源,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推进技术革新,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先进实用的生产生活技术,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运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进而为农村培养大批土生土长的“留得住、用得上、靠得住”的“永久性”(农村留不住分配来的大学生)人才。

(五)加强文化阵地建设

一是要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民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努力实现到2010年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的目标。二是要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增加农民群众买得起、读得懂、用得上的通俗读物的品种和数量,继续组织“送书下乡”工程、“万村书库”工程。通过多管齐下、多方面努力,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三是要广泛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开展群众歌咏、文艺演出、读书征文等文体活动,发掘民族民间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倡导农民学文化、学技能,愉悦身心,提高素质。四是要积极发展农村民办文化。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培养一批文化中心户、文化大院,组建一批农民书社、电影放映队,扶持一批民间职业剧团、农村业余剧团,支持他们扎根基层、扎根农民,传承民间艺术,传播先进文化,发展文化产业。五是继续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加大农村文化市场整治和管理力度,杜绝各种格调低下、内容不健康的文艺演出,确保用先进文化和健康有益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上一篇:关于加强个体私营经济税收征管的探讨 下一篇: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的政府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