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视野下的文学生态考察

时间:2022-09-30 01:27:16

互动视野下的文学生态考察

文学史本应是作家、作品、读者三位一体的结合形态,三者缺一不可。然而,传统的文学史观念,往往偏重对文学思潮流派的梳理、偏重对作家作品的解读,而忽略了读者这一重要元素的参与。其实,在文学生产与传播链条上,读者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没有读者阅读的参与,作品的审美价值就无法实现。而作为沟通读者与作品之间的桥梁,文学传媒也并非仅仅扮演着被动的交流工具的角色。麦克卢汉说:“媒介即信息。”①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大众传媒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显,许多敏锐的学者逐渐感受到文学传媒对整个文学生态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扇遮蔽已久的研究视窗逐渐打开。黄发有教授的新作《中国当代文学传媒研究》即是这股研究潮流中的杰出论著。在互动的历史视野下,该书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从文学传媒视角系统深入地考察传媒文化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深层影响,精辟地论述了由传播接受所造成的中国当代文学生态的渐变过程。

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是切入研究对象的有利工具。不同的研究方法,可以发掘呈现出研究对象的不同层面。该书中,作者以文学本体为落脚点,博采众长,灵活运用新闻学、传播学、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文学社会学和文化社会学的某些研究方法解析中国当代文学生态,向读者呈现出研究对象的许多新鲜层面。最鲜明的特色是将文学的生产、传播、接受看作一个动态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使得作者在考察中国当代文学过程中不是武断地以作家作品为中心进行论述,而是充分考虑到这一链条上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与作用。因此,过往文学史中,有些原来被忽视的因素如权力机制、市场资本、媒介权力等被一一揭示出来,通过仔细梳理文学生产传播接受的流程,作者向我们展示出这些表面上看不见的外在力量如何支配着文学生态的变化;有些原来被忽略的角色如文学编辑、文学期刊、文学出版社则从边缘状态进入了考察的中心视野,因为编辑不仅仅是过往所认为的被动地为他人做嫁衣,他们掌握着文学传播的渠道,是文学作品的“把门人”,参与着作品的创造甚至文流的生成;有些文学史写作中被刻意遮蔽或删除的史料,如作家对作品的“改写”细节等,则被发掘出来或者重新“照亮”,并借此展示出彼时文学生态的风雨阴晴以及作家的心理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该书中作者对定量研究方法的运用。文学研究,大都是定性研究。由于研究对象本身的特殊性,面对同一客体,众说纷纭争论不休是常有的事,这显示出文学研究中主观性与随意性的一面。也许是得益于早年的经济学专业训练,在考察文学传媒过程中,作者将常见的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的方法结合起来。如第五章“《小说月报》与选刊现象”中,作者一方面从文学本体的审美角度论述,另一方面又绘制了“1980-2012年《小说月报》核心作者统计表”,从入选作家的作品数量和审美风格两个层面鲜明地呈现出《小说月报》偏向纪实较为保守的审美取向;评论“选刊现象”时则绘制了“《小说月报》主要来源期刊统计表”,以客观的数据表明选刊对中心城市核心期刊的过度依赖,对边缘地区文学期刊的忽略,并由此犀利地阐明“选刊趣味”的危害:其一元独大无疑会破坏文学生态的多样性,窒息文学审美潜力的生长。此外,第三章“审美风尚与时代文体――‘十七年’《人民文学》头条研究”、第七章“《收获》与先锋文学”、第十三章“文学新星丛书的寂寞事业”等章节中作者都恰到好处地运用了这种研究方法。整体来看,在广泛搜集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在首先对作品进行审美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者对文学期刊、文学副刊、文学出版、文学网站等文学传媒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文学的改编机制(影视、动漫、网络游戏等的改编)进行量化考察,有效地揭示出了文学传媒的价值导向与审美偏好,从而增强了该书的文学评价和文学史判断的客观性与科学性。

作者不仅运用定量分析的统计方法,对受众的群体构成和审美趣味等进行具体考察,还试图探索媒介这只看不见的手是如何对文学资源进行调节、配置的,探讨其功能和基本规律,这也是一般文史论著所忽略的部分。例如关于网络文学专题的探讨,作者不像时下一般研究那样仅仅局限于对流行的网络文学作品进行皮毛式分析,而是一面认真梳理网络文学发展的流脉,一面探讨网络文学发展的几种模式及其得失,在此基础上结合网络媒介的特质对网络文学的审美特征进行界定。这种对于文学生成过程的详细展示,使我们意识到网络文学作品之所以以现存的状态出现,并非生而如此,其实是受到多种潜隐力量作用的结果:如读者的趣味决定的、与作者创作几乎同时发生的点击率会影响到作者构思的走向,网络媒介的匿名性特质会影响到网络文学语言特性的形成,网络市场资本的介入则会潜在地引导签约作家的创作模式,使其利于网络游戏的改编。此外,在影视媒介与文学的互动专题中,作者也具体展示了电影、电视产业的生产流程与文学创作过程的差异,使读者可以清晰地意识到影视剧本与文学文本的本质区别从何而来,从而对影视叙事对文学叙事的损害有更深入的了解。应该说,这些从文学发生学角度出发的论述切中肯綮,它们深入浅出地展示了处于复杂社会情境中的中国当代文学的生产与传播的流程,补充了过往文学史研究中的许多空白点,让文学及其历史的生成变得真实可触生动可感。

在考察过程中,该书始终贯穿着一种历史互动的认知方法论。作者没有将研究客体当作静态对象来考察,而是将文学传媒与文学本体放在变动的社会大环境下,在历史互动的模式中考察文学生态的变化。他以文学研究为中心,不仅关注大众传媒对文学外部气候的影响,更将文学内部因之潜移默化而产生的质变揭示了出来。如关于影视与文学关系的研究:当大多数研究者关注文学作品的改编问题,为文学能有机会再次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而额手称庆时,作者却冷静地意识到其中的危机四伏。他从不同媒介的本体特质与局限性、媒介的传播渗透力出发,深入探析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影视风尚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对其利弊的论述可谓入木三分。他认为,影视改编的名利双收已使得文学逐渐沦为影视的脚本库,作家的创作心态越来越浮躁,催生了长篇小说创作的热潮,催生了畸形的跨媒体写作与影视同期书的诞生;而影视叙事对小说叙事的替代,视觉逻辑对语言艺术的侵袭,则使得当代的文学与影视逐渐失去了两种媒介最初碰撞时互相激发的艺术潜质,同时陷入了独创性的困境。盲目地追随影视改编的热潮,以己之短迎彼之长,只能加速文学的灭亡。关于当代文学中的改写现象,作者则既从历史维度出发梳理不同年代作家改写文本的现象,又回到每个阶段具体的文化语境中深入探寻改写现象对文学创作本身的内在影响。他认为,所谓改写,绝不仅仅是一种外在于文学主体的行为。政治意识形态压力下作家改写文本,一方面是为了适应主流规范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多是试图抛弃旧我寻找新我的自我改造过程;九十年代以后的改写现象,背后则隐藏着文学传播过程中大众传媒所加诸到文学身上的种种力量,如商业意志、权力意志、市场利益、市民趣味等。不论在何种情势下,当作家被迫或有意地将这些外在力量诱导的审美趣味融入文学创作中时,传播对文本和作家的双重改写才真正显示出其威力。此外,诸如编辑角色、文学出版与文学关系、新型媒介网络与文学的关系等专题的探讨,皆是如此。历史互动的认知方法,使得作者能够充分发掘出中国当代文学在生产与传播过程中呈现出的渐变性、潜隐性以及复杂性,从而对整体的文学生态有了更准确立体的把握。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大众传媒勃兴,尤其是网络媒介的流行,海量的信息蜂拥而来,裹杂着各种文学现象、文流泥沙俱下。面对这样的研究对象,很多研究者容易迷失,沦为媒介权力的附庸,为其鼓吹呐喊。蒂伯代认为,批评是一门怀疑的科学,好的批评应该善于怀疑。②《中国当代文学传媒研究》中,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作者无所不在的怀疑意识。他对流行的文学趣味发出质疑的声音,对习以为常的文学现象进行深入思考,与炒作得热闹非凡的文学热点保持距离……应该说,他时时警醒着各种威胁到文学审美独立性的因素,以内心主观的审美感受为根基,谨慎地怀疑,踏实地求证,所以总能发现那些看似平滑的表象下隐藏的种种危机。如近几年文学创作中流行的长篇热,他认为并非作家长期积累厚积薄发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倒是源于文坛上影视改编的热情,长篇热的流行催生了重复化与泡沫化写作;低龄每每在媒体的包装下被隆重推出,作者没有为其一时的耀眼所迷惑,而是担忧媒体的拔苗助长反而会促使他们追求商业化写作,速成同时意味着速朽。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在文学传媒研究中所展示的预见性一一应验,其批评的创造性也为大家有目共睹。该书中,关于《小说月报》的章节以独立论文《真实的背面――评析(1980-2001)兼及“选刊现象”》发表后,被《文学报》《文艺争鸣》《南方日报》等报刊以专版和专辑的形式进行了报道,林建法认为:“这几年学界对人文期刊的研究逐渐响亮了起来,我以为这是全面研究文学生产的开始。在这些研究者中,黄发有的工作是扎实的。《真实的背面――评析(1980-2001)兼及“选刊现象”》,以刊证史,是解读新时期文学历史的一个角度。”③作者秉承怀疑的精神在没有问题处设问,对文学传媒的研究祛除了文学身上包裹的种种神圣的光晕,将其从孤高自赏的象牙塔中拉出来,直面生存的诸多尴尬。也许不无残酷的意味,然而在他看来,只有敢于清醒地面对生存的困境甚至不无绝望的局面,才能走出种种迷途,最终获得文学应有的尊严与独立性。

“批评之精华在于审美情感的交流”④,创造性的文学批评是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生命对话的结晶。它不仅有智慧交锋后条分缕析地批评建设,更贯穿着一种审美情感交流,其间不乏欣赏、理解、体认与同情。《中国当代文学传媒研究》是一部严谨的学术思辨与亲身实践相印证的著作,从中,我们既能领略到与作者思想碰撞的火花,又能深切地感受到其中投入的生命热情。它们有时化身为学术思辨时的激情洋溢,有时却是那悠长的一声叹息,既有面对崇敬者时的肃穆与敬佩,亦不乏对某种理想精神的坚守……作者曾自言,在研究过程中走访了一些代表性的编辑、作家、记者、个体书商。这种现场对话的方式,一方面使作者获得了不少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与已经披露的书面文献相互参照,形成新的理解与认知;更为重要的是,作者亦得以走入研究对象的生命深处,感染其与传媒结伴的人生悲喜,而该书的论述在思辨之余也因为有了这种情感交流的浸润而摆脱了传统文学史那种僵化呆板的面目,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黄发有教授是20世纪90年代崛起的青年批评家,一路走来,他的研究轨迹从最初的新生代作家延伸到文学期刊、文学出版,再到跨媒体研究。他以稳健扎实的探索打通了文学研究的内外分界,对整体文学生态的考察做出了独到的贡献。《中国当代文学传媒研究》是其十多年来关于文学传播与接受研究的集成之作。全书由三编组成:文学期刊研究、文学出版研究、跨媒体传播研究。每一编皆史论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史论部分从宏观处着眼揭示大的社会环境下文学传媒的变动所引发的文学生态环境的变化,如“消费文化语境中的期刊改制”“数字时代的编辑理念”“文学出版的转型与分化”,论述精辟独到。个案研究则试图以点带面进行深入分析。该书案例的选择都非常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如文学期刊研究中,通过《人民文学》的头条研究建国十七年的文学生态、通过《小说月报》探讨受众趣味对文学生态的影响、通过《当代》分析当代文学中的现实主义流脉,通过《收获》研究先锋文流的始终;文学出版研究中,则选择了国字号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红色经典的中国青年出版社、推举文学新人的“文学新星丛书”、首次引入畅销书策略的“布老虎丛书”;跨媒体传播研究中,则涉及到媒介互动下的文学期刊、影视趣味与小说流向、网络文学以及为当下众多研究者忽略的文学副刊研究。更为难得的是,该书的论述扎实细密,具体的个案研究亦是在占有大量史料的基础上结合着相关作品的文本细读展开,诚如有识者所言,他的文学批评是“用事实说话,不空泛,严谨扎实,问题抓得准,分析也到位”。⑤在一个日益喧嚣浮躁的年代,作者能以十数年的功夫沉潜在文学传播与接受领域,其踏实谨严、厚积薄发的学术精神值得敬重!

注释:

①[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人的延伸 媒介通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页。

②④[法]蒂伯代著,赵坚译:《六说文学批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71页、第207页。

③林建法:《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03文学批评(序)》,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⑤《2002年“文艺争鸣奖”评奖揭晓》,《文艺争鸣》2003年第2期。

(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山东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学院)

上一篇:建设工程造价审计中的相关问题探析 下一篇:术语溯源与理论阐释:创意、创意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