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不良行为个案分析及矫正探索

时间:2022-09-30 01:15:43

中学生不良行为个案分析及矫正探索

摘 要: 本文作者主要针对其在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一位具有不良行为的中学生,从其行为和背景等方面进行个案分析,并对其不良行为进行了把脉问诊、对症下药和效果分析。本研究是根据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基本原理提出的一个新程式。它被证实为有效的,值得推广和利用。

关键词: 中学生 不良行为 矫正 探索

A是我校的一名男生,行为不良,且“屡教不改”,是学校顶顶有名的“调皮大王”。在我担任班主任之前,就早有耳闻。其前任班主任可谓“软硬兼施”,却无法使他产生质的飞跃。我担任班主任之后,试着以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分析,着眼与强化,不断查阅相关的各种资料,向教育专家请教,随时调整自己的方案、决策行动。经过半年的探索和运作,收到显著的效果。现在我根据自己的工作经历和取得的成绩来报告这一例不端行为矫正案,案主是A,矫正从八年级上学期(2007年9月1日)开始到八年级结束。希望通过这一案例对班主任处理类似问题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关于A的背景

A的家庭:A的母亲在他七岁的那一年由于工作的原因去世。而其父亲本身是招赘,在其母亲去世后另去他地,留下A和他的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二老认为A无父无母,很可怜,就事事由着他,从小就十分溺爱。他有两个姑姑,家境较好,经常给他大把的钞票。再者他的父亲,想起他的儿子就来看望一下,随手给他几张百元大钞。当然,他的家教也不好。可以概括为:手中总有充足的钱,以“宠”为主。但很少有人给予充分的指导。

A的学习情况:学习成绩很差,习惯不良。比如,基本上不做作业,偶尔交上来也是一抄了之。考试测验的时候,除非抄袭,否则从来没有及格过。甚至有时候考试时也睡觉。在平时的课堂上,除非是班主任的课,否则只有两件事情做:睡觉或找别人讲话,捣乱课堂秩序,间或接几句老师的话茬。对一些性格好的老师更是过分。

A的日常行为:欺负同学,违反纪律。我刚接手时,老师和同学总是告状,“小事天天有,大事三六九”。就每一个单独的个案来看,占绝大部分的是动手打人。比如,有一天自修课时,班长负责维持纪律,他在教室里到处乱跑,扰乱纪律,班长前去阻止,他朝班长的背上猛打几拳,以致班长胸口部位疼痛了好几天,其家长寻至学校要求赔偿。这种情况无休无止,应接不暇,是班主任工作的一大难点。

A的人际关系:由于A本身的不端行为,班里的同学都对他避而远之,心里都有点怕他。并且班里另外还有一个情况和他差不多的男生,二人一拍即合,形成了“AB二人组合”。他甚至结交了一批社会上的小混混,成为全班甚至全校的小霸王,敢于和个别老师当面顶撞,目中无人,家长也无可奈何。

总之,由于A本身的行为和背景,他被老师当做既可怜、又可气、又可恨的学生。周围的同学又对他怕而远之。他是让老师头疼的代表。也因为此,他本身的一些优点也常常被忽视,有时候也难免会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二、把脉问诊

开学初我就把他当作重点工作对象,连续进行几次家访,对他周围的同学进行深入的访谈,并且和前任班主任进行交流,向其他任课老师深入了解。我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由于家庭背景的特殊性,外公外婆不能给予实质性的有效的教育,其父亲和姑姑的行为甚至给他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学校教育上。同时应该引导他的家长改变教育方式和观念,并支持和配合学校的工作。

2.原来的班主任从初一开始,在他身上花费了大量的心思和精力,为何该生的不良行为却愈演愈烈呢?通过大量的调查,得知原班主任的工作模式基本如下:

①A作出承诺,或认错,一次教育完成。②或者不了了之。

但是我又了解到,一般老师教育发生后长至“三两天”,短则当天失效。针对其中的原因,经过查阅相关的材料,我作出以下分析:

①之所以通过第二环节可以起到暂时的作用,是由于操作性条件学习理论承认惩罚可以降低行为发生的概率。

②之所以坚持不了多久就又犯错误,是因为没有对他的有些行为进行强化,帮助他塑造新行为,并进行巩固。而他身边的人对他成见很深,对他的态度是只要不出轨,就不去关注他,几乎没有对他进行表扬。加上家长的特殊情况,对指导他本身进行正确的行为也无能为力。我想,这应该是他“屡教屡犯”的根本原因,亦或是他“屡罚屡犯”的主要原因。

③长兴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较为发达,该生自小用钱大手大脚惯了,再加上周围的环境,他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并且以前发生过打人之后赔钱了事和出钱让别人帮他打架的经历,更使他认为钱是万能的,而他又不愁钱的来源,认为钱来得非常容易,实际上也盼望着早日离开学校,一脚踏进黄金堆里。因此,他也无视学校的纪律,法律意识淡薄,有点不知天高地厚。这也是他总是行为不良的原因之一。

三、对症下药

我根据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决定改变以前的工作方法,设计出以下新的工作程序:

①深入了解,和他交流,建立感情,找出他的需要。

②我经常找借口和他聊天,借机提醒。

③约定和承诺。

④捕捉A的进步或有正确行为。

⑤强化。

显而易见,我更注重对好的行为的强化;反之,淡化训斥和惩罚。具体操作如下:

1.显示出我的关爱和对他的关注,这实际上也是满足他的需要。我有例为证: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有一次,我发现了他违反了和我的约定,和老师顶嘴,就故意不理他。他和我讲话,我只看看他,我当时就发现实际上他很在乎我对他的态度。课后,他去找校长帮他说情,让我理他。通过这种爱,我的工作更加容易和有效。

2.约定和承诺。在公平和公正的基础上,我们用协商的办法签一份协议书,具体如下:

我逐渐提出自己的要求,给他创造更多的机会赚取金币,他每赚100个金币,我就给他一张奖状。如果一学期他能够集满三张奖状,我和家长就会答应他三个合理的愿望。

果真,一个月之后,找我告状的老师和学生大大减少,收效明显。

我接下来趁热打铁,根据他的表现适时地提出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如果他犯错,我就相应地扣除他的金币。并且告诉他接下来应该怎么做。实际上,总结起来,我只是尽力做到了以下几件事:

1.遵守约定。二人的约定必须执行。例如,我曾经答应过他,只要他整节课不在课堂上捣乱,我就奖励他,哪怕他上课睡觉,也算遵守了诺言,我就奖励他。只要他的作业交上来,哪怕是抄的,我的奖励也毫不含糊,因为他守约了。

2.明了任务。实际上,通过了解,我发现有时候他的错误是习惯问题,而非思想或动机原因。比如,和老师顶嘴,有时,并不是特意和老师过意不去,而是觉得好玩,喜欢看老师发火的样子。我就在上课前,特意提醒他以前的不良表现,现在应该怎样去做,老师喜欢他怎样去做。并布置具体的任务,比如帮助老师拿拿粉笔什么的……再比如,他平时喜欢在周末去打游戏,我就在周末放学前和他说明第二天的任务和一定不能去做的事情,并且列入考核,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3.明理知事。让他了解基本的学校和社会规则,能够清楚地认识到碰到事情后怎么去做,以此对照自己的行为,适应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要求。平常,我有事无事就找他聊天,在聊天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向他说明一些事情的发展规律和处理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了这样一件事:起先,A找人帮他打架,他付钱给别人。而事后,该人又找他要一百元的辛苦费。当时,他非常害怕,既怕别人打他,又怕家长知道。非常苦恼,终于,在上课前,他告诉了我。最终这件事情由派出所的介入达到解决,我就以此为突破口大做文章,加强教育。平时,我也非常注意无意提醒的作用,假装无心地暗示他去做一些应该做的事情,使他在无任何防备心理的情况下接受教育,避免他一听说老师找他就有抗逆思想的情况,加强教育效果。

这三个方面,归结起来,可以涵盖A在学校里的绝大部分社会,要求也是分层的:守约要求的认知与动机水平都低;任务明了的要求是认知水平低而动机水平高;明理对认知与动机都提出较高的要求。而平时对他所讲的内容,都是他自己的事情或是周围同学的,他都非常熟悉和相信,对他来说,可信度较高,教育效果也非常明显。

四、效果分析

在努力了半年之后,可以说收到的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任课老师的反映:来找我告状的老师明显减少了。在平时的谈话中,我不特意地去问A的表现,而是在聊天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提起,从老师的无意评价中寻求他的变化,捕捉他的信息。发现虽然有时候老师的怨言仍然存在,但是和我偷偷做的记录相比,仍然呈现出较大的减幅。

2.家长的反映:我住的学校和A家很近,当了他的班主任以后,我经常去他家里探探他在家里的变化,当然,这一切都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其外公、外婆反映是“奇怪了,这孩子怎么突然帮活了”,“刘老师,现在好像有段时间没有家长来找我们了”。

3.学生的反映:当然,一切都是在和周围的同学私下聊天的时候故意引起话头,得来的信息是同学们还是有点怕他,可能是他的余威还在。但是,同学们都说最近他没打过人。还有同学说,上次学校广播操比赛的时候A跑来跑去帮大家借衣服,成绩还没公布之前他非常的激动,想办法去打听成绩,得知我班得第一名之后,他甚至是高兴得喊了出来,并嚷嚷着要请客。

4.A的行为:我每天都把他的好行为和不良行为用本子记录下来,进行对比,并且每天和他进行交流,核对我观察的准确性。明显看出他的好行为大大增加,而不良行为呈减少趋势,尤其是性质较为恶劣的违纪行为大大减少。

为了进一步证明我们的设计和处理的确管用,那么我们必须能从上列4个方面收集到具有内在一致性的证据,它们才能表明A“变好了”。

事实上,我又观察到以下几个事例:

有一天,我班的两位同学发生了矛盾,动起了手脚,A跑去拉开二人,还讲道理给他们听,而他以前充当的是煽风点火的角色。他的这一举动使同学们大吃一惊。

又有一天,他突然跑过来对我说,S和D准备放学后逃出去,他希望我能够阻止,因为这样做是很不好的。这次轮到我吃惊了,因为,逃学本来是他的长项。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我们根据这些变化可以判定他的确变化很大,“变好了”。

五、小结和探索

本研究是根据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基本原理提出的一个新程式。它被证实为有效的,值得推广和利用。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难题,那就是怎样撤消对他的强化,让他在自己的理性指导下正常地学习和生活,而非完全依赖于老师和周围的长辈的教导。在这一设计的过程中,他也出现了反复,我认真地和他进行过交谈和观察,发现是由于他所生活的周边环境的影响。如,在放寒假之前,他表现已经相当不错了。但在寒假里,他们村的人在打牌的时候叫他赌钱,去城里跳舞的时候叫他一起去,这和学校的教育产生相反力,对我们的教育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在运用教育理论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吃透,掌握精华部分,并要付出极大的耐心,这是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何艳丽.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

[2]罗洪兰.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见袁军主编《教育心理专题》[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3]袁军等.心理学概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4]袁军.教育心理专题[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5]Cook,Thomas D & Campbell,Donald T.Quasi-experimentation[M].Rand McNally College Publishing Company,1979.

上一篇:“诗歌合为事而做” 下一篇:辅导员在高校新生教育中的作用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