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力流动与城市失业关系研究

时间:2022-09-30 09:07:38

我国劳动力流动与城市失业关系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对我国劳动力流动与城市失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经验研究。总体来看,劳动力流动并未对城市失业产生显著的影响,政策制定者不必担心因为流动劳动力的不断增加而导致城市失业的恶化。

Abstract: This paper made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China according to the sample survey data of 1% population in 2005. Overall, the labor migration did not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in the urban unemployment, so the policy makers did not have to worry about the deterioration of urban unemployment caused by the increasing flow of labor.

关键词:劳动力流动;城市失业率;户籍制度

Key words: labor migration;rate of urban unemployment;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2-0011-02

0引言

理论上,流动劳动力迁入城市后,增加了城市劳动力供给,特别是对于低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而言,劳动力市场的参与者处于一个相对竞争的市场,失业率会随之增加。但是,这种现象是否真的会提高城市失业率?劳动力流动对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影响有多大?本文将利用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分析我国流动劳动力与城市失业率的相互关系。

1相关国内外研究

一般而言,劳动力流动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大规模的流动劳动力涌入城市会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那么,流动劳动力真的提高了城市失业率吗?劳动力流动对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程度到底有多大?

钱小英(1998)和吴忠民(2003)两位学者的研究都发现了城市登记失业率与进城农村劳动力数量变量(或其变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而袁志刚(2006)对“进城农村劳动力数量增加显著提高了城市失业”这一假说进行了“直接”的计量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或迁移并未对城市失业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刘学军、赵辉耀(2009)使用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考察了在我国大中城市中,劳动力流动对本地劳动者就业率和工资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来劳动力对城市本地劳动力的就业率和工资均具有统计上显著的负向作用,但是影响的规模非常小。

以上国内外学者对我国劳动力流动对城市劳动力市场影响的程度分析由于各自数据来源,统计口径以及统计方法的不同得出的结论也有所出入。本文将利用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及各年劳动与人口统计数据,并利用经验模型对我国劳动力流动与城市失业率关系进行验证。

2数据描述

2.1 数据定义与描述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项目,流动人口是指“调查时点居住地”在本调查小区,但“户口登记地情况”为本乡(镇、街道)以外的人口,同时剔除了市内人户分离人口。本文所指劳动力,是指年龄在15-60岁之间(含15岁和60岁)、具有劳动能力、同时又不是在校学生的居民。失业者是指正在需找工作者,城市失业率为失业人数与失业人数加上正在从事工作人数的比值。同时本文将流动劳动力月平均收入作为工资的近似值。

表1列出了本文用于分析的经验模型估计的各个变量在2005年的均值和标准差。表1利用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对2005年的城市失业率和流动人口比例作出了估计,2005年的全国城市失业率为6.57%,流动人口数为14735万人,而同期城市登记失业率只有4.2%。

图1通过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中的相关数据描绘出了中国30个省会城市的流动人口情况,由图中所示各城市的流动人口比例具有较大差异。

2.2 估计结果下文将考察不同的流动人口比例对各地城市失业率的影响。

假设,我们估计的模型为:ur■=α■+β×migration+δX■+ε■ (1)

下标j代表第j个城市(省会城市、直辖市),X是控制变量,由表1中除了ur和migration以外的其他变量组成。ε■是误差项。δj和β是参数。α■代表了未被观察到的且不随时间变化的影响城市失业率的所有因素。

在给出估计结果之前,首先解释一下模型中引入的各个解释变量的意义。流动劳动力月平均收入(income)、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与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之比(er)这两个变量反映了经济结构的差异对城市失业的影响。变量income反映的是流动劳动力迁移决策变量,衡量了城乡间的收入差距,随着预期收入的提高,流动劳动力加快了流动的步伐,在城市就业结构一定的情况下,城市失业与劳动力流动并存的现象就出现了,因此本文认为该变量的估计系数为负。变量er反映的是就业的产业结构,一般来说,第三产业劳动密集度较高,其发展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有利于改善城市失业,所以预期变量er的估计系数为负。劳动力结构变量是6岁以上人口中受教育程度在大专或大专以上人口所占比例(education)。一般认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在劳动力市场上竞争力较强,失业风险也较低,所以变量education的估计系数预期为负。经典的失业理论认为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本文利用消费价格指数cpi作为通货膨胀指标,该变量的估计系数预期为负。

2.3 结果分析从表2第二列可以看出各解释变量的OLS估计系数的符号基本符合我们的预期。变量income的估计系数为负而且在5%水平上显著,表明随着城乡收入差距的加大,劳动力流动规模加大,加重了城市失业水平。变量education的估计系数为负也说明,在我国失业与受教育程度间的关系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情况相一致。变量er的估计系数为负,但是不显著,表明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失业的影响不明显。变量cpi的估计系数为正,表明我国通货膨胀与失业不存在此消彼长的情况,但是,这种说法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最后,变量migration的估计系数为正,但并不显著,而且这一估计系数表明流动人口每增加1个百分点,城市失业将增加0.02个百分点。

3政策建议

本文对我国劳动力流动与城市失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经验研究,总体来看,劳动力流动并未对城市失业产生显著的影响,我们不能接受“流动劳动力显著提高了城市失业”这一假说,政策制定者不必担心城市失业因为进城农村劳动力的不断增加而恶化。同时,本文通过验证表明正是城乡收入差距的加大,引起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这加大了城市失业的压力,说明降低城市失业与缩小城乡收入差剧之间并不存在痛苦的政策选择。为了改善城市业状况,政府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城市劳动力市场竞争性、提高劳动力素质、改革户籍制度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此外,对于劳动力市场中的一些特殊群体(受教育程度较低和年龄偏大的城市失业者)也应当给予特殊的政策帮助,使其能够在竞争性不断增强的劳动力市场中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一般而言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改善公共支出结构,建立城市公共资源共享机制,让农民工真正享受市民待遇,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从“社会性排斥”转为“友好接纳、平等融入”。第二,统筹基础教育在城乡之间的分配,在学生人均教育经费、学生人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尤其是公用经费和预算内公用经费等方面增加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投入,切实改变长期以来农村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的状况,以实现基础教育的公平。只有当农村基础教育得到很好的改善以后,才能保证整个国家国民素质的提高,也才能够保证后续教育的顺利进行。第三,积极推动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通过市场中的企业投资行为将资金、技术、现代营销与管理方法等生产要素,引入到农业和农村通过各级政府政策来调配政府掌握的各种资源来促进农业、农村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鼓励、支持、引导各种社会组织关注和支持“三农”发展,为反哺提供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蔡P,白南生.中国转轨时期的劳动力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蔡P,都阳,王美艳.户籍制度与劳动力市场保护[J].经济研究,2001,(12).

[3]蔡P,都阳,王美艳.劳动力流动的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2).

[4]陈钊,陆铭.从分割到融合:城乡经济增长与社会和谐的政治经济学[J].经济研究,2008,(1).

[5]袁志刚.我国的城乡劳动力流动与城镇失业――理论和经验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7).

[6]刘学军,赵耀辉.劳动力流动对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影响[J].经济学季刊,2009,(1).

上一篇:基于LVQ神经网络的电信企业客户流失预测模型研... 下一篇:人格化景观空间的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