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弱保护还是强保护?

时间:2022-09-30 07:44:34

知识产权:弱保护还是强保护?

过头还是不足:知识产权保护的边界在哪?

上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知识产权保护获得长足发展,但也存在着诸多不司忽视的现实问题。自前。随着政府以推行正版为突破口的加强知识产权保扩运动的全面铺开,有关知识产权保护过头与保护不足的争论再次成为民众议论的焦点,人们不禁思考,对于像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的边界在哪?

下篇

未来的国际竞争是知识产权的竞争。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正处于制定当中,并有望在年底前完成。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企业如何构建自身知识产权战略,不仅深关企业的生存发展,也关乎地区经济乃至国家经济命脉。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不中是企业的事情,政府应该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为企业的发展撑起知识产权的保护伞。

2006年5月26日,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的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上强调:

■加强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大力提高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运用能力,是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规范市场秩序和建立诚信社会的迫切需要,是增强我国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扩大对外开放、实现互利共赢的迫切需要。

■要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在增强国家经济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利益和经济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今年4月19日,同志在参观中国保护知识产权成果展览时强调:

■中国将采取四项重要措施,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保护知识产权体系。首先要加强执法,依法保护知识产权;第二要加强行政监管,经常地开展专项保护知识产权的行动;第三要加强国际合作,同世界各国密切配合共同打击侵权行为;第四要加强全民教育,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知识产权的氛围。

■只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保护知识产权就一定能够深入人心,就能够在中国形成一个法制完备、严肃执法、监管有力的保护知识产权体系。

(注:2006年5月26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安排的内容是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和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和制度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郑成思研究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吴汉东教授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讲解。)

知识产权制度绝非无弊端。但只要其利大于弊,或通过“趋利避害”可使最终结果利大于弊,就不应否定它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几年之后,国内更多的企业乃至学者,重新开始了知识产权制度对中国是否合适的讨论。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制定《商标法》,并未引起太大争议;制定《专利法》,则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议。今天,关于中国知识产权制度之利弊的争论,几乎使人们再次听到同样的声音。

知识产权制度的本质是鼓励创新,不鼓励模仿与复制,反对仿、靠、冒、盗。这种制度利弊几何,还会长期争论下去。知识产权制度绝非无弊端。但只要其利大于弊,或通过“趋利避害”可使最终结果利大于弊,就不应否定它。至少,现在如果再让科技、文化领域的创作者们回到过去的科技、文化成果“人锅饭”的时代,恐怕只有议论者,并无响应者。至于创作者与使用者权利义务的平衡上出现问题,可以通过不断完善“权利限制”去逐步解决。知识产权制度中对我们自己的长项(如传统知识与生物多样化)保护不够,也可以通过逐步增加相关的受保护客体去解决:

面对这种复杂的国际知识产权发展趋势,我们应当如何对待知识产权制度

发达国家在20世纪末之前的一二百年中,以其传统民事法律中物权法(即有形财产法)为重点。原因是在工业经济中,机器、土地、房产等有形资产的投入起关键作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与知识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发达国家及一批发展中国家(如新加坡、韩国、菲律宾、印度等等),在民事立法领域,逐步转变为以知识产权法为重点。这并不是说人们不再靠有形财产为生,也不是说传统的物权法、合同法不再需要了,而是说重点转移了。原因是:在知识经济中,专利发明、商业秘密、不断更新的计算机程序、驰名商标等无形资产在起关键作用。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动,上层建筑中的立法重点也必然变更。一批尚未走完工业经济进程的发展中国家已经意识到:在当代,仍旧靠“出大力、流大汗”,仍旧把注意力盯在有形资产的积累上,有形资产的积累就永远上不去,其经济实力将永远赶不上发达国家。必须以无形资产的积累(其中主要指“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促进有形资产的积累,才有可能赶上发达国家。

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知识产权制度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虽然人们对这种作用的认识还有较大差异,而且总的讲,认识还落后于现实。创新之路需要知识产权保护去护航。只有牵动自主知识产权这个牛鼻子,使中国经济这头牛跑起来,中国才有可能在更高的层次上再现“四大发明”国度的异彩。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民族复兴”。

进入21世纪前后,美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及印度、拉美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立足于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可持续发展等等,提出了本国的知识产权战略。而几乎在同时,知识产权制度建立最早的英国发表了批判TRIPS协议(即世界贸易组织的知识产权协议)的“知识产权报告”,美、澳学者也发表了大量类似的专论。面对这种复杂的国际知识产权发展趋势,我们应当如何对待知识产权制度呢?

第一,不能因其有消极的一面而从根本上否定其主要的积极作用。

第二,在批判其弊端时,要有分析:经批判及通过我们的国际斗争能使对方放弃的,可以重点放在批判上;经批判对方不可能放弃的,我们就要有对策,甚至可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我们不能搞“坐而论道”。近年国际上南北发展越来越失衡,但无论如何,在经济全球化中,已经加入世贸组织的中国不可能以“退出”TRIPS协议的方式自我淘汰。我们应当在WTO框架内“趋利避害”,争取WTO向更有利于我国的方向变化。在这种变化发生之前,争取现有框架中更有利于我们的结果。

是否应当从知识产权的弱保护逐步向知识产权的强保护过渡。这是一个在中国现阶段经常被讨论、也确实值得讨论的问题

在国外,2002年的英国《知识产权报告》建议发展中国家把力量放在批判乃全退出WTO的TRIPS协议上;在国内,许多人主张弱化我国因WTO压力而实行的“已经超高”的知识产权保护,等等。这些表面上看是顾及了中国利益,实质上是误国误民的:

是否应当从知识产权的弱保护逐步向知识产权的强保护过渡。这是一个在中国现阶段经常被讨论、也确实值得讨论的问题。多数发达国家从知识产权的弱保护发展为后来的强保护,都有一个相当长的准备期。但世界贸易组织的产生及中国的加入,却阻断了我们也想有的同样的“准备期”。从局部看,这对我们是不公平的;从全局看,则对我们未必是坏事。

实际上,WTO正是经济全球化在国际法领域的反映,同时也是经济全球化走到了一定阶段的一个标志。而WTO中的知识产权协议,则比WTO中的货物贸易总协议及服务贸易总协议更典型地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如果在今天坚持按照我们认为合理的水平保护知识产权,其唯一的结果只可能是我们在竞争中“自我淘汰”出局。

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创新者、创新企业保护不完全到位。这将妨碍中国经济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的知识产权战略应当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完善相关立法。二是鼓励创新企业,打击恶意侵权企业。三是教育多数企业,使之在重视创新的同时,懂得运用知识产权策略应对竞争者(主要是发达国家竞争者),这一点做好了,有利于逐步使知识产权国际摩擦从国家层曲为主转为正常的企业之间竞争与博弈为主。事实上,教育乃至要求企业在国际竞争环境中学会应对跨国公司的知识产权挑战,是使我们企业乃至整个国家在知识产权方面从被动转为主动的关键之一。

上一篇:谁能管住“房老虎”? 下一篇:为什么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