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研修中的观课议课浅说

时间:2022-09-30 05:33:45

语文学科研修中的观课议课浅说

【关键词】 观课;议课;观察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1―0044―01

观课议课是针对听课评课提出来的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校本研修活动。与听课比较,观课强调用多种感官多种手段包括使用工具来收集课堂信息。所以,它不仅处理课堂上的有声语言往来,也处理课堂上产生的诸多的教育教学现象;不仅捕捉教师与学生就文本发生的对话,教师、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如形式丰富多样的诵读,以及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对话而创设的有声情境等,也同样感受教师的行为和学生的行为、课堂的无声的情境和故事、师生的状态与精神、师生交往与生生交往以及由此带来的课堂上的情感变化等。

那么,在语文学科研修中如何观课议课呢?观课议课固然需要上课教师与观课议课教师沟通,需要观课教师与学生沟通,需要主题协商,需要案例研究。但因为观课议课是以课堂上的事实和现象为核心,所以其最重要也是最基础性的工作是收集整理课堂信息。而合理分工则不仅是收集整理信息,同时也是议课最有效的组织方式。

就一节语文课而言,可供观课议课教师选择的范围、角度基本上有如下这些方面:

1. 教师活动观察。包括教师的精神面貌描述――这在传统的听课评课活动中很容易成为一个话题,但即使如此,也并不意味着评课教师真正理解上课教师不同的精神面貌与学生和课文之间的关系,教师课堂行为描述,教师的课堂教学机智即观察教师处理临时突发事件的过程及能力,以及观察教师的课堂情绪变化,教师是喜悦的,是失望的,还是并不把情绪表露出来,教师有没有表现出困惑,有哪些因素使教师发生了变化等。以及教师是否有自己的立场,是怎样的。作为一节语文课,情绪情感的变化可能是非常丰富甚至突然的,它极有可能成为一节课最有趣和最有价值的部分。

2. 学生活动观察。包括学生的精神面貌及分布描述,学生课堂行为描述,个案观察与研究,小组学习过程描述,学生情绪情感的变化,兴奋的产生,学习倦怠的产生等。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间的对话,并不都依靠语言,更多的可能是通过非语言手段如肢体、表情或眼神等表现出来的。

3. 问题观察。包括问题提出的时机,问题的难度(过易,适中,或过难),清晰度,问题的开放性,问题是否改变了课堂,学生回答与问题的吻合度,是否有意识地联系自己生活及语文经验。问题及回应是语文学科教学中师生对话最基本的行为及手段,也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一节语文课的深度和广度往往是由关键的几个问题决定的。

4. 教学过程观察。包括课的结构与走向,教学目标及目标的达成情况等,以及课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师生的共同努力,师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否发生,层次如何,是否自愿自主,当师生都处于沉默中时,这种对话是否仍在继续,学习在多大程度上是学生独立完成的,在多大程度上是由教师或其他学生辅助完成的,有课堂讨论或小组学习吗,课堂讨论或小组学习是有准备的吗,是如何准备的,教师如何指导和总结合作学习的等等。

5. 教具使用观察。包括教师对教材的使用,学生对教材的使用,板书及媒体使用情况,板书描述,板书的生成,板书与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具使用统计,课堂教学与教具的关系(过度使用形成依赖性,适度使用,还是教具匮乏造成某些方面的缺憾)。

6. 课堂评价观察。教师是否使用评价性语言,是否出现不当评价如过度肯定和肯定不足,教师是否使用歧视性语言或讽刺等,以及评价时机观察,学生之间是否使用评价性语言,是否出现不当评价如过度肯定和肯定不足。

7. 不记名测评。学生课堂学习参与及效果反馈。应即时封闭,随堂制作,强调课堂教学的重点,不针对学生学科素质。问题应区间窄小,清晰具体,有字数限制,以不超过100字为宜。如针对小组学习与交流提出“你所在的小组的观点是什么?(该小组有推荐代表发言)你的观点是什么?”

需要注意的是,观课议课的分工不应是固定的,尤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应轮换并循环,如第一次甲老师的任务是教师行为观察,第二次任务就应是学生行为观察或其他。鉴于对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的思考,议课中教师应尽力避免使用诸如“好”、“成功”、“精彩”这类定性语言,时刻关注自己的角色变换。

观课议课中可以使用各种工具,除传统量表的设计制作外,还可以使用各种移动设备,如使用手机进行拍照,录像,在手机中标记并写下简评等,以有助于随后议课主题的确定及案例的选取。

上一篇:谈初中『学用思英语课堂教学的设计 下一篇:坚持以生为本 构建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