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中ESP课程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09-30 04:11:19

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中ESP课程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即专门用途英语,又称特殊用途英语,指的是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着重强调在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后,高职院校要结合专业开设专业英语课程,以促进和保证学生学习英语的连续性和语言学习的实用性。ESP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重要课程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得到了广泛推广。但是,相关部门重视不足、师资配备不当、教学体系不健全等原因制约我国高职院校ESP教学的健康有序的开展,本文对高职ESP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和建议,以期提高高职院校ESP的教学效果与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 ESP课程教学 问题 对策 建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023-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各行各业的青睐。作为世界各国交往中最普及的交流工具―― 英语,其工具性和应用性特征日益明显。对于专业性较强的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学习专业英语不仅仅是为了掌握另一门语言,更重要的是为了获得一把开启更深、更广阔的专业之门的金钥匙。ESP(Englishfor Special Purpose)即专门用途英语,又称特殊用途英语)指的是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如电子商务英语、新闻英语、法律英语、学术英语等,它是英语教学领域的一个分支,ESP在英语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展起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英、美等国在ESP教学上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而在英语水平较高的许多欧洲和亚洲国家与地区,ESP也已经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主流,如罗马尼亚、新加坡等国,虽然对于改革开放的和入世的中国来说需要ESP专业人才是不容质疑的,ESP教学在高职学校的英语教学中也得到了普及推广,但就我国高职院校目前现在ESP教学的开展却不容乐观,一些高职院校中有些专业开设了ESP课程,有些专业就没有开设,有些专业原来开设的有,而后来却由于种种原因又取消了,课时少、大班上课,而且几乎所有的ESP课程都是由专业课教师兼任,教学仅仅是对课程笼统的介绍和经验之谈,教学方法单一,很多学生把ESP课程看作为了解专业信息的手段,与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精神相违背,专业英语教学的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能力。2008年5月,我院承担了为期一年的“中国外语教育基金项目”―― “专门用途英语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编号为:谢德荣ZGWYJYJJ2007B56)课题。根据课题组对ESP需求分析的研究、学习动机与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现状的研究,力图通过情景需求分析和学习需求分析解决高职ESP教学在课程设计、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以及培养目标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究解决问题的对策。

1 高职ESP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高职ESP课程研究起步晚、实践运用滞后

ESP在英语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展起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英、美等国在ESP教学上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而在英语水平较高的许多欧洲和亚洲国家与地区,ESP也已经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主流,而我国在1982年教育部出台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才第一次把专业英语的性质进行定位,但目的仅仅在指导学生阅读有关专业的英语书刊和文选方面,直到2004年出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对专业英语的定位才充分明确,专业英语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完成从学习过渡到实际应用的有效途径。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是十分滞后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大力发展于2000年以后,所以高职院校对专业英语的理论研究和运用还处在一个探索的阶段,许多高职院校开设的ESP课程仅仅是点缀,课时非常少,大多为32~48学时,再加上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薄弱,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1.2 高职院校ESP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自身特色

在我国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基本沿袭了普通本科院校的模式,没有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高职英语课程体系,远远不能适应高职培养目标对英语教学的要求。本科大学英语教学分为基础阶段和应用提高阶段,现行的高职英语课程除了在课程的进度上放慢以外,其余的几乎全部按照本科规定执行,而高职院校的ESP应有明确的目的性,能满足学生特定行业的需要,但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时间是在第五学期,而此时很多学生都忙于找工作,这就造成专业英语课形同虚设。

1.3 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

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总体水平相对于本科生来说,不能相提并论,而其个体英语的水平也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来源于普通高中毕业生和职业高中毕业生,学生入学的英语基础就远远的低于普通高校的学生,而且两级分化的现象也十分的突出,而且又由于高职教育的学制短,许多高职院校EGP课程开设的灵活性很大,相关统计显示绝大部分高职院校EGP课程开设一年,有120多个课时,但是与《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建议开设课时数相比远远不够,导致很多学生在基础英语结束时,没有自信心对学好接下来的ESP课,导致ESP课程成为一种形式。

1.4 缺乏一支专业的专业英语教师队伍

目前,我大部分高职院校ESP课程的教师是由专业课教师或由语言教师担任的,英语教师的英语基本功底虽然扎实,教学经验也丰富,但在相关专业课的基本知识和实践经验方面相当匮乏,对于ESP课教学的特殊性不了解,导致在教学中经常遇到“无知”的尴尬;而专业教师虽然熟悉本专业的特点,但由于他们自身英语功底不足,在教学的方法和技巧上存在明显的不足,ESP课通常把课文翻译一遍,练习处理一下,而在语音、语法、句型等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优秀的ESP教师应该是既具备专业的英语语言学知识,又具备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但目前从事ESP教学的教师,不是英语教师就是专业课教师,往往只熟悉其中的一个领域,这些都会对ESP的教学产生负面影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5 ESP教材的选取和编写缺乏实用性

教材不仅是课程的主要载体,而且是教学原则、理念等方面的具体体现,还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工具。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ESP教材多以专业内容为导向,而且教材偏重知识的介绍,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材的使用上也是相当混乱,没有统一、规范的要求,有任课教师自编的教材、讲义,也有从网上直接下载的,同时,在教材的难度和内容的覆盖面也有相当的差别。在调查中学生对评价教材的标准有三个:实用性、趣味性、适应性,目前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教材理论性过强,缺乏实践性和趣味性,而且在教材的选择上完全由院系做主,教师没有任何权利。蔡基刚认为“ESP教材内容专业性不宜太强,但语言上要有代表性”,教材本身应具有实用性和趣味性,进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2 建议与对策

2.1 建立一支专业的ESP教师队伍

ESP教学成败的关键取决于师资队伍的素质,要全力打造一支稳定的既懂英语又懂专业的ESP教师队伍,可鼓励英语教师攻读专业的硕士或博士,也可采用合作教学模式,使专业教师和英语教师共同合作,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完成ESP的教学。ESP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在课程设置上必须满足学习者的特殊需要,在内容上与学科、职业相关,ESP教学必须遵循真实性、需求性及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因此,教师应具备扎实的语言理论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

2.2 ESP教材编写

ESP教材内容的专业性不宜太强,但是在语言上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教材应具有实用性和趣味性,在ESP教材的选择和编排过程中,应依据不同专业、生源地情况、学生学习需求,突出实际性原则,同时老师也可以利用活页、引进原版教材、自己改写或编写教材,使教材更贴近专业和学生实际情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英语应用能力。

2.3 ESP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ESP课堂教学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教学要建立在学生将来工作需求的基础之上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努力引导,促进师生的双向交流,改变以往采用“语法一翻译”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运用场景来接触真实的语言,进而来优化教学效果。

3 结语

ESP是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英语人才,它更是体现高职办学特色,高职院校应该对ESP教学进行准确定位,编写符合ESP教学特点的教材,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建立一支专业的合格ESP教师队伍,实现为社会培养出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这一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郭曦.改进高职院专业英语教学的对策和思考[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62-65.

[2] 刘法公.论基础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关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31-33.

[3] 严玲.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ESP课程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9(4):101-103.

[4] 邓俊.高校ESP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6(7):156-159.

[5] 纪蓉琴.ESP/EAP教学-大学英语与双语教学衔接环节的实验研究[J].英语辅导:疯狂英语教师版,2006(2).

[6] 雷蕾.英语专业ESP课程的定位与思考[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69-72.

上一篇:爱与责任:师德的灵魂 下一篇:“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教育思想在计算机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