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须内外着力

时间:2022-09-30 03:47:08

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须内外着力

说起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先讲一件趣事:有位领导在会上大谈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一听众纸条提问:“如果你的孩子今年初中毕业面临升学,你是选择普通高中还是职业学校?”领导看后笑着回答,如果全社会真正重视职业教育了,我当然会选择职业学校的。

应该讲,这位领导的回答点到了问题的实质。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既受外部环境制约,也有内部环境需要改变的问题。

从外部环境看,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对职业教育的冲击,“学而优则仕”等轻视劳动者的观念,导致职业教育招生困难。人才市场招聘人才的底线大多是“本科及以上学历”,连高职高专生往往都望尘莫及。国家制度设计仍在不断强化着类似观念。比如对公务员的招考要求,不论是何岗位,从事何工作,中职学生连报名考试的资格都没有;中招录取的顺序一般为先普通高中,再到职业学校,难怪乎中职生就成了“失败者”和“差生”的代名词。更重要的是,目前从国家到地方,对技术工人的福利待遇没有统一标准可循,使得他们的正常利益往往得不到保障。劳动者的社会地位、收入水平等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难以真正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从内部环境看,学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与市场对接不紧密,工学结合教学、校企合作办学很多只是感情联络型的,没有制度和法律上的持久保障;一些职业学校缺乏整体规划,培养目标不够明确,盲目设置热门专业的现象仍然存在,其结果是一些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而另一些专业的毕业生却供过于求,且人才培养质量不能有效保证,造成人才浪费;更有一些学校只关注就业率指标,对毕业生就业工作重视不够,对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实习实训、职业指导等环节的工作不够扎实,这也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和社会认可度。

因而,笔者认为,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政府、学校和社会等各个层面进行共同的努力,并重点做好以下几个层面的工作:

政府层面:制定各行各业统一的技能型人才工资和福利待遇最低标准,逐步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和就业竞争力,加大对用人单位缴纳四金情况的监督力度。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加大劳动用工执法监察,规范企业用人制度,把职业能力作为人才使用和管理的重要依据;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加强对职业学校招生规模、专业设置等的总体规划和预测,避免由学校盲目设置热门专业而带来的人才浪费;政府部门和学校联动,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公告制度,建立就业跟踪和质量监控的长效机制,增强毕业生就业的透明度,以保证和切实提高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另外,要采取多种举措,改变目前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和培养中的劣势地位,逐步完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技术链”通道。建立健全职业院校单独招生考试制度,改变目前中等教育招生“先普后职”录取政策,推行宽进严出的弹性学习制度。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向纵深发展,并逐步朝着制度化、法制化的方向迈进。

学校层面:进一步完善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加强对学生职业定位、职业生涯规划、自我保护意识等方面的引导和指导,注重发挥职业指导课程的实效性;加强学校与行业企业的深度融合,在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上开展专业设置、教师培训、课程开发、顶岗实习等方面的合作。要紧密结合社会、市场、行业、企业的需求,做好专业结构调整和课程设置。强调实践导向,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实习实训,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同时,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帮助学生转变传统思想观念,培养和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确立科学的职业定位和岗位,并帮助学生制订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社会层面:进一步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社会风尚。要加强对学生和家长职业观念的教育,正确引导家长和学生对企业工作性质及工作岗位的认识。对学生而言,面对未来的职业岗位,不但要调整好心态,做好科学的职业定位,量身定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而且要增强法制和自我保护意识,培养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和敬业精神;同时,要加强政府部门、用人单位、中等职业学校、家长、学生的信息沟通,建立有效的培养机制和联动机制。

(作者单位: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

上一篇:浅谈初中数学后进生的转化问题 下一篇:少先队离不开网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