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时间:2022-09-30 01:48:16

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摘 要: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文言文教学进行了有效教学策略探究,希望能够实现文言文教学的最大效益。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有效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4.010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04-020-02 收稿日期:2012-03-19

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半壁江山,所以对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探究则显得十分重要,尤其是初中阶段,学生初涉文言文,教学的方式、方法、侧重点更应该有所不同。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心得,对文言文教学进行了探究,挖掘到很多教学策略,以供大家共享。

策略一:坚守“读”这一大关

对于初中阶段的孩子来说“读”显得尤为重要。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我们每堂课都会或多或少都会安排“读”这一环节。具体表现为:分角色朗读、全班齐读、范读、听朗诵带、默读、小组齐读等各种各样的形式,在朗诵的同时,教师还注重对学生朗读方法的指导,采用多方位的评价尺度,希望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读”的要求必须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切不可好高骛远。

要求不能过于随意,不能没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如:我们总是会在朗读伊始,告诉学生应该注意读准字音、句读、节奏,还要读出感彩,要融入文本之中,表面听起来这些要求都是最基本的,但细究起来,我们会发现这些要求没有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难以在短期内实现,它必须在我们认识文本,了解文本,并能深入领会文本之后才能达到以上要求。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循序渐进地实现我们的有效朗读,确保文言文教学效果。

(二)对学生读的指导不能流于形式,甚或盲目,必须追求实际效果,而不是盲目地告诉他们读的时候要注意朗读节奏,注意重读,这里需要怎么样,那里需要怎么样,让学生无所适从,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要停顿,为什么要重读,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加强对孩子这方面的指导,真正使读能够成为心声的流露,而且要采用经典方式来增强学生的朗读效果。

(三)把朗读和理解这二者应该有机结合起来,而且对于环节的安排一定要合理,不可把这二者孤立起来,致使“读”文本和“理解”文本成为两个环节,简单地把课堂分成“读课文”和“理解课文”前后两部分,这样的教学何谈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因为文言文教学“读”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在学生识记积累文言的同时,促进学生把握理解课文,让学生汲取到文言文的精髓和精华,通过“读课文”促进“理解课文”,而“理解课文”又是“读课文”的更高层次体现,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我们一定要坚守“读”这一大关,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使“读”这一环节大放异彩,体现其价值。

策略二:将”文言积累”落到实处

文言文学习积累主要包括:

1.文本的积累,背诵一定量的经典文章;

2.掌握一些常用的实词和虚词;

3.培养一定的语感;

4.积累一定的文言常识;

5.掌握一定的文言学习方法。

在日常教学当中,我们初中语文教师非常重视积累,但是我们的积累往往只看重两点:a.背诵大纲规定必背的经典篇目;b.掌握积累一些常见并经常使用的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比如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以及倒装句,省略句等,这种做法本无可非议,而且也是我们的一些习惯做法,因为我们只把目光放在了中考上,考试考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从而使我们的视野只局限于背诵默写及常见字的掌握上面,而忽视了一些对于文言文学习来说非常重要的东西,如语感,方法等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容,所以我们既要将积累落到实处,还要注意积累的方法,积累的过程是否科学,积累的内容是否丰富完整,从而获得最大限度的效益。如“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这一句,我们在教学时,就不能仅仅只是告诉学生这里的“蛇”和“斗”都属于词类活用,是名词作状语,翻译为: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而不是让学生去体会这样活用能达到一种什么样的效果,能够呈现出什么样的情景画面,这样的教学尽管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因为积累的过程不一样,从而获得的效益也是大相径庭的。我们只有在有语言环境作背景,有文言语感作支撑的前提下,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文言理解的过程相融合,于语感积累的过程相融合,那么学生积累的内容才会丰富,积累的效果才会持久。

策略三:注重文本的学习, 充分挖掘文本学习

所谓文本学习就指的是对文言文本身的了解,把握和认识,包括掌握字词、理解内容、弄清文意、熟读成诵等。初中生处于文言学习的起始阶段,只有通过对文本的学习,不断地积累文言字词、文言语法、文言知识、文言语感等,为进一步提高文言素养奠定扎实的基础才能。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时稍不留意就会误入歧途,搞一些无价值,无意义的,甚至无用的探究,脱离文本学习的最终目的,从而沦落为知人论世的文学探究者,而我们的教学也就成为了探究式发现。如在教授《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时,我们老师往往会预设两个学习目标,确立两个教学任务:1.理解文章内容是教学的重点;2.体会作者的豁达乐观之情怀是难点。在确立完这些目标之后,我们的老师就会让学生自己反复读课文,理解字词,疏通文章,并让部分同学对文章内容进行翻译,然后再让同学总结本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我们的教学任务就这样基本完成了,教学重点也得以落实。接下来我们就会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如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入手,通过背景资料的介绍,以及同类作品的链接等方法,最终得出“豁达乐观”的情怀这样的结论,我们的教学难点就已突破,似乎教学效果很圆满。但是我们的浓墨重彩带给学生的则是一头雾水,犹如隔靴搔痒,华而不实,最终还是未能解决实质问题,重点泛泛而谈,难点蜻蜓点水,依然还是难点。其实,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基于文本的学习这一层面的,它强调的是字词的掌握,重点句子的掌握,以及对文章的深切体味;第二个目标“体会豁达乐观的情怀”则是对文本的一个更高层面的学习,是对作品与作者的探究,是超出作品本身的学习,是为了形成对作者深层次的认识。第一个目标才是文本学习的重点,是本篇文章的教学主体,我们教师教学时的主要任务就是带领学生为完成这个目标做充分扎实的准备,真正达到我们教学的目的;第二个目标尽管也很重要,同时它还是教学的难点,我们大可不必舍本逐末,应抓住核心,分清主次关系,没必要面面俱到。文言文教学一定要加大对文本自身的学习,对此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当然我们在夯实文本学习与掌握的基础上,也可以搞一些文学层面的探究或文化层面的演绎,但一切皆要以我们的教育对象为前提,要结合实际,让文言文这朵奇葩开得更加艳丽。

上一篇:草 草根 及他 下一篇:人性化公证服务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