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规避发展趋同的意义及应对

时间:2022-09-29 11:56:19

高等职业院校规避发展趋同的意义及应对

摘 要 高等职业院校规避发展趋同是经济社会发展倒逼的结果,这对于引导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育理念不成熟和创新教育合力不足是导致职业院校发展趋同的根源,而发展定位不准确、职教体制不健全、校企合作效率不高等是发展趋同的具体原因。高等职业院校规避发展趋同,彰显特色必须以保障教育根本目标为底线,同时坚持错位发展,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健全法律制度层面的保障性措施,科学化第三方监督和评价机制,为其创新发展营造宽容、和谐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 高等职业院校;发展趋同;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13-0055-05

20世纪末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直接推动了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而今,反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和发展现状发现,高等职业院校发展趋同在过去和现在都有较高普遍性,并在客观上成为束缚其进一步深入发展的阻力。从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预期和教育发展的大环境来看,高等职业院校可持续性发展必须以规避趋同、塑造特色为重要条件。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把打造特色,规避趋同作为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一、高等职业院校规避发展趋同的重要意义

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当今社会,高等职业院校能否有强劲的社会吸引力,关键在于自身是否有相对优势,即避同求异。尤其在社会转型发展,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和调整的大背景下,规避趋同将决定其在未来的前途命运。

首先,发展趋同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初衷,也不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实际。从总体上看,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设置的初衷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进而辐射周边乃至更广。在现代科技革命的的强劲推动下,我国经济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纵深发展,但是我国现在和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区域行业发展不平衡依然比较突出。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发展趋同既不符合职业教育差异化发展、错位发展的目标宗旨,也与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对高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实际不相符合。其次,规避趋同与党和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和期望是一致的。近些年来,党和政府明显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宏观指导,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服务地方”的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等,并基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和出台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等,如因地制宜规划职业教育布局结构、部分院校试行招生制度改革等。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职业教育要“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建成“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职业教育”。可以看出,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对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规避发展趋同提出现实要求,并且将其上升到国家上层建筑的层面。再次,高等职业院校规避发展趋同符合教育消费多元化、多样化的社会现实。在教育买方市场的趋势下,教育的创新发展及其程度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条件[1]。一方面,受教育者对于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选择性更强,关注的焦点已不再是过去的“有书读”,而是要“读好书”;另一方面,行业企业的用人标准更加务实。双方的联合与互动决定,高等职业院校发展趋同无异于将自己隔绝于教育市场之外。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旗帜鲜明地规避趋同,并在塑造特色上下工夫,如通过优化实习实训环节、规范职业资格标准认定等形成相对优势。

总之,发展趋同既会弱化高等职业院校的存在价值,也会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这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相符合。目前,从政府、高校乃至整个社会都已认识到高等职业院校打破趋同发展态势的现实意义,并积极探求破解趋同的对策路径。

二、高等职业院校发展趋同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成熟的发展理念和充足的创新发展教育合力

高等职业院校的趋同在宏观上表现为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趋同以及高等职业院校相互间的趋同,在微观上则表现为高等职业院校发展规划上如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培养规格定位等方面的相互学习借鉴,尤其是某些综合实力较弱的职业院校创新发展的能动性较差。高等职业院校既直接处于教育格局的整体联系之中,又密切联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因此,影响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关联因素是全方位的。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职业院校发展趋同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尚未形成成熟的发展理念和发展体系,具体表现在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认识不成熟,职教体制不健全,以及高等职业教育的利益相关者尚未就创新发展形成充足的教育合力等。

(一)理论认识不成熟、定位不准确助推高等职业院校盲目效仿的风潮

明确发展定位是高等职业院校科学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2]。但在复杂的形成和发展历史背景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具有跃进的冲动,目标定位意识总体较差。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趋同总体上表现为高等职业教育与学术型高教的趋同,以及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的趋同。一方面,由于我国自古就有“重学理、轻技艺”的传统观念,加之职业教育自身不成熟,而学术型高教发达,所以效仿学术型高教成为众多高等职业院校的首选;另一方面,在没有前车之路可以借鉴的情况下,部分职业院校把对方的成功案例作为可移植的内容简单加以效仿,尤其是某些整体实力较弱的院校表现更甚。这也是导致近些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局部领域持续微调的重要因素。可以说,高等职业院校在理论认识上不成熟,发展定位不准确必然造成价值导向上的扭曲,趋同是必然结果。

(二)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导向的职教体制相对不健全,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发展的成本被抬高

20世纪末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规模上的大扩张,截至2014年,各类高等职业院校超过1300所,在校生近1000万。但是,随着近年来适龄生源数的逐年递减,各职业院校的生存压力与日俱增。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关于职业教育的相关法律制度未能完全与时俱进,甚至存在不合理情况,如关于职业资格标准和校企合作的法制相对薄弱,民办高教总体上依然处于边缘地位等,而体制上的不健全又必然放大职业教育市场的不平等与不合理。一方面,高等职业院校相对于普通高校的弱势地位更加突出,创新发展压力更大;另一方面,在政府主导并且缺乏必要保障机制的情况下,高等职业院校“单打独斗”必然抬高发展成本。这在客观上形成一对矛盾关系,即政府大力推动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但由于体制上的不健全又对高等职业院校发展造成客观上的束缚,如高招中高等职业院校招生批次相对靠后等。因此,职教体制不健全必然导致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发展的风险成本被抬高,选择趋同成为重要的自保举措。

(三)高等职业教育的利益相关者在创新发展上未能形成足够的教育合力,趋同发展是化解分歧对立的重要选择

高等职业教育的利益相关者泛指与高等职业教育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主体,其主要包括教育管理者、在校师生及行业企业等,他们在客观上既对教育效果有所期待,又会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影响教育实践及其效果[3]。首先,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者是教育的投资主体或受投资主体委托者,是教育方案的制定者、执行者和监督者,其管理水平对院校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但在市场化的背景下,教育管理者需要综合考虑教育发展的整体和长远目标,尤其政府层面还要纵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所以在发展规划上因人因地制宜实属不易。这种职教管理上的泛化为职业院校的趋同化发展提供了可乘之机。其次,高等职业院校的师生对教育目标的认识存在对立和分歧。一方面,双向的不同评价标准推动职业院校教师自发地向学术型教育趋同,即从学校发展定位层面而言,教师应该积极地在高等职业教育方面有所作为,如把职业性、实践性更好地融入到专业教学中。但是现实中,社会却更习惯于对教师进行学术层面的价值评价,而且由于职业院校教师的行业企业工作经历总体较少,所以教师会自发地选择学习借鉴普通高教的教学经验。另一方面,从绝大多数学生及其家长角度而言,他们对学术教育具有先天的好感,而对职业教育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见。出于以上原因,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某种默契,即为投合学生及其家长的心理需求而倾向于实施学术型教育。再次,行业企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索取高于参与,即多数行业企业不愿积极主动地融入高等职业教育,只能由职业院校一家唱“独角戏”。在行业企业未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的背景下,以及部分高校也未能充分了解人力资源市场实际的情况下,职业院校发展的灵活性也被弱化。因此,在过去相当长时间内,部分职业院校最常见的教育模式是根据学科构架开展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效率总体不高。

总之,在高等职业教育尚未形成成熟的发展理念和充足的教育合力的背景下,职业院校创新发展的束缚因素多且大,发展趋同成为较普遍的必然结果。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在理论认识和体制建设上成熟起来,并推动职业教育的关联性因素在创新发展上形成较充足的教育合力,从而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高等职业院校规避发展趋同、彰显特色的应对举措

发展趋同是高等职业院校面临严峻生存压力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只有规避趋同并彰显相对优势,才能抵御强大的竞争压力并壮大自己。事实上,“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就是高等职业院校的优势,尤其“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决定其必然有区别于普通高校的特殊性。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必须以发展职业教育为基本立足点,坚持以保障教育的根本目标为底线,同时坚持错位发展,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法律制度层面的保障体制建设,促进第三方监督和评价机制的科学化,从总体上为其创新发展营造宽容、和谐的社会环境。

(一)把尊重市场的导向性建立在坚持“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基础上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从根本上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尊重市场导向是其生存发展之道。所谓高等职业教育以市场为导向就是高等职业院校必须紧密联系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迎合市场对高端职业人才标准的要求,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为此,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优化升级,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端实用型技能人才。目前,部分职业院校积极推行各种类型的校企合作,推行行业学院、现代学徒制等,这是职业院校坚持正确定位,尊重市场导向的典型案例。但是,强调市场的导向性并不意味着高等职业教育完全附庸于市场。因为从根本上说,教育的根本使命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市场本身却有与生俱来的负面属性,如趋利性、盲目性等。所以,教育必须坚守自己的底线,不应将市场作为最终和最高的指导原则[4]。事实上,市场并不否定差异化发展,相反会对某些有特色的发展刮目相看。高等职业院校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使命,更应自觉地遵守教育的根本宗旨。所以,高等职业院校规避发展趋同,塑造特色首先必须合理权衡并处理市场与职业教育使命之间的关系,把尊重市场的导向性建立在优先保障高等教育根本目标的基础上。

(二)坚持错位发展,彰显高等职业院校的特色优势

高等职业院校的错位发展主要表现在职业院校与普通高校的错位发展,以及职业院校相互间的差异化发展。首先,高等职业院校总体上没有普通高校众多的优势,如学科基础雄厚、文化积淀深等,但是经济社会发展赋予了其发展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崇高使命,这是普通高校所没有的优势。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坚定从事职业教育的信念,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与普通高教形成错位发展的态势。目前,某些行业企业紧缺大批高端技能型人才就是其广阔的发展空间。其次,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内严峻的竞争压力决定,职业院校彼此之间差异化发展是缓解目前生存压力的重要举措。一方面,职业院校要立足于国内甚至国际大市场,重点了解本区域内行业企业发展现状,并以此为依据设计出有地域性、行业性的职业教育办学思路。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在对自身情况充分了解的情况下,认清自身在体系内的相对优势,并进而合理定位发展方向[5]。当前,某些综合实力较强的“工程学院”“医护学院”就是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内规避趋同,塑造办学特色的佼佼者。

(三)加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促进高等职业院校的内涵提升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断头教育”“终结者教育”局面的根源在于职业教育体系尚不完备,高等职业院校发展不成熟。这与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作用是不相符的。因此,一方面,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赋予高等职业院校更多的生机与活力,从而为其创新发展提供体制上的便利,如高等职业教育投资和管理的多元化、完善第三方监督机制;另一方面,推动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建设,强化办学特色和增加文化积淀,以特色立校、质量强校[6]。可以说,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提升和体系趋于完备是职业院校规避发展趋同并彰显特色的核心环节。

(四)健全法律制度层面的保障性措施,科学化第三方监督和评价机制

多年来,我国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给予了相当多的政策性和法制性支持,如《职业教育法》的出台,高职院校的升格和示范院校的扶植建立等。但是,这些制度措施无法兼顾不同职业院校的发展历史与社会现实等。比较可行的方法是首先在《职业教育法》的基础上,遵循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的基本原则,各地因地制宜地实施不同措施,如在密切联系区域内行业企业发展,以及收集整理有关市场人才需求数据资料的基础上,既尊重市场,又加强政府宏观调控,通过建立有效的多方联动机制,积极推动职业院校创新发展。其次,在政策上,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创新发展提供便利。政府应该积极吸取经验教训,并通过优化政府政策的价值取向,为职业院校特色化发展提供法制保障。如为高等职业教育专门立法,将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纳入法制范围内,为院校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供便利等。政府法制层面的保障是高等职业院校打破趋同、创新发展的坚强后盾。再次,推动政府职能改革,促进职教监督的科学性。适应建设服务型、效能型政府的现代政治体制改革理念,政府应该做好掌舵者、服务者的角色,以服务监督为主,而不必事事躬亲。事实上,政府主导职教一方面能力会有不足,另一方面也会削弱职业教育主体创新的积极性。基于此,为提高政府工作的实际效能,应该优化监督职能,可以把监督权部分转让给某些专业机构,其或是有资质的民间机构,或是受政府委托的某些组织单位等,让其对高等职业教育实施全方位不定时的监督,并对高职院校的办学状况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从而为政府调控和院校补漏查缺提供有效依据[7]。从全面发挥监督职责的社会意义角度而言,监督和评价结果不宜直接决定院校的生和死,而是主要通过政府宏观调控,由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导引其命运。监督的常态化和效能化既能降低院校应急敷衍的可能性,又能提高监督评价信息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从而为职业院校创新发展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五)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创新发展营造宽容、和谐的环境

受“重学理、轻技艺”“崇尚脑力劳动、鄙视体力劳动”等旧观念以及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总体上不成熟而形成的负面效应的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舆论环境总体上不乐观。而事实上,只有整个社会在总体上树立对职业教育相对积极的舆论态度,高等职业院校才能大胆放开胸襟、开拓创新。因此,职业院校首先要加强自律,并精化教育教学,从而为自身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其次,政府层面要加快推进职教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相关法律制度,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正名。再次,舆论媒体要以积极正面的态度报道职业教育,尤其要对某些职业院校的改革,甚至失败的改革给予宽容。可以说,当整个社会形成对职业院校犹如对综合型大学那般热爱和尊敬的时候,就是高等职业教育创新突破的时候,那时自然也就不存在当下发展趋同的窘境。

实践表明,高等职业院校规避发展趋同、塑造特色是经济社会发展倒逼的必然结果。但是,规避趋同不是否定一切的“同”,打造特色也不是单纯地标新立异,而是通过丰富内涵、提高质量强化相对优势。针对我国高等职业院校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而发展趋同的现状,必须以优先把保障教育根本目标为前提,并坚持错位发展,健全职教机制,通过优化发展环境,从而为其超越同化、开拓创新提供坚实基础。

参 考 文 献

[1]石伟平,唐智彬.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9(13):20-24.

[2]沈海东,任君庆.高职院校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的定位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12(6):88-90.

[3]李名梁,李媛媛.利益相关者视角下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关键要素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5):69-74.

[4]丁钢.论高职教育的生态发展[J].高等教育究研,2014(5):55-62.

[5]刘教民.建设应用科技大学培养和造就高技能人才[J].教育发展研究,2013(17):1-6.

[6]高元龙.应用型高校教育文化效率提高方略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7):29-32.

[7]赵志群.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现状与展望[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7):64-70.

上一篇:ADC成网络市场的“网红” 下一篇:现实挖掘:大数据的美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