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让语文课堂更美好

时间:2022-09-29 10:29:54

想象,让语文课堂更美好

在一次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都喜欢文学;但是,不喜欢语文课。这是语文课堂亟待解决的问题。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强烈的活跃的想象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如何让学生想象的翅膀在课堂自由翱翔?如何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如何让语文课堂更美好?

一 想象,让汉字的光辉闪耀课堂

“万丈高楼平地起”,汉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在识字教学中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发挥想象,让静止的汉字灵动起来,能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这可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

1.利用汉字造字知识减少错别字

语文学习过程中错字别字,常常令人头疼。学生在默写“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时,常会将“染”写错。如果老师能引导学生想象“染”的内涵、具体情境:将布料置于水中,用木棒搅拌多次;“九”,在古汉语中是虚数,意思是“多次”。这样,学生就不会把“染”中的“九”多写一点成“丸”。

2.以点带面,触类旁通

《山市》中有一个词“睥睨”,本义是斜视,有厌恶和轻蔑的意思,学生很难理解。睥,从目从卑,卑乃地位低下﹑贱也。从卑的小篆书体可见其义,上面是酒器,下面是一只手。请想象为人侍酒的情形,当然地位低下。目光从卑当然轻蔑,所以斜视。由此延伸,卑从禾为稗,轻贱的谷物当然是稗子。卑从衣为裨,给低贱之人衣物使之受益,所以裨为益处,大有裨益。卑从月为脾,身心合一即为脾性。卑从口为啤,把酒杯送到口边当然是喝啤酒了。

3.紧扣语言环境,想象使汉字内涵博大精深

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文人在汉字运用上追求的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一字千金,一字传神。杜甫《望岳》“阴阳割昏晓”一个“割”字用得极好,请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一幅雄伟神奇泰山景色: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来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泰山真的是拔地而起,遮天蔽日!李白《望天门山》“两岸青山相对出”一个“出”字,可以让同学们想象得如痴如醉:揣一颗春风得意之心,弄一叶扁舟,置身于大江行舟上游望天门山,行舟愈行愈近,朦胧中,天门山愈近愈清晰。这是多美的画面啊!

一个个汉字活起来,语文课堂自然就活起来,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来了。

二 想象,使阅读课堂变得和蔼亲近

阅读,“形象”的感受,“情感”的激发,往往离不开想象,想象越丰富,对课文的感悟就越深刻,学生的阅读就越轻松,曾经似拦路虎一样的阅读就会变得和蔼可亲。想象阅读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想象诵读,走进意境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的重头戏,文章皆非无情物,一切景语皆情话。在教学有情有景的课文时,借助有感情地朗读,启发学生进行再造想象,边读课文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让学生欣赏到意境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用九个意象写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有形的事物与抽象的凄苦之情相通,同处于一个图景中,又成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这样使画面又添上一层悲凉的气氛。引导学生诵读时,要启发学生想象,走进画面,如临其境,找到与作者相似的感受,引起心灵的共鸣。事实证明,学生认真参与、积极投入朗读了,教师在紧要处稍加点拨,学生就会领悟得很快,语文课堂就会既充实又轻松愉快。

2.想象阅读,走近作者

现代文阅读,大多是对事件的认知,对景物的领受。如果能让学生通过想象走进事件中、走进景物画面中,阅读就会变得轻松有趣。阅读《背影》,就让学生把自己当做“我”参与到事件中。第一步,用第一人称复述课文主要事件,要求学生情感到位、情景再现;第二步,让学生表演父亲过铁道爬月台的过程;第三步,抓住几个重要镜头,揣摩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第四步,让学生谈谈八年后的今天,“我”为什么要写《背影》?

学生喜欢看电视,学生更向往当演员,将这些经典课文情景再现,让学生设身处地去感悟,阅读效果会更好,学生会更喜欢。

三 想象,让师生享受写作的愉悦

想象,就是对已积累的材料进行改造加工并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因为“嫦娥奔月”的千年梦想,才有今天“神舟飞天”——有了想象,科学技术才能够飞跃发展;有了想象,文艺创作才有了冲动;有了想象,文学艺术才会达到崭新的境界。昨天让人迷醉的《西游记》《皇帝的新装》等神话、童话,今天受人青睐的科幻小说、穿越剧等等,都是想象的硕果。

想象能力说起来很抽象,但实际却是可操作、可训练的,因此掌握几种常见的想象方式的训练方法,对于培养学生作文创新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想象类的作文不是天马行空的妄想,它必须在真实的基础上生产,展开合理性的想象,还要注意“新”与“趣”。比如写未来的武器,要写人类使用先进的武器来进行精彩的战斗,这样才突出“趣”字。

文学家巴尔扎克说过:“想象是双脚站在大地上行进,他的脑袋却在腾云驾雾。”想象,让师生享受神于天圣于地的写作愉悦;想象,让语文课堂生动而美好。

上一篇:物理教学中的探究实验 下一篇:体验性学习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