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结构研究

时间:2022-09-29 10:20:17

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结构研究

摘 要: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类型及其编排对于提升竞技运动员的文化素养、拓宽其就业渠道、增强学校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基于“六三”制的整体课程观检视现行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在时空关系、比例关系及时间关系上存在的问题,提倡在多样性、整合优化、选择性、均衡性原则基础上均衡设置课程内容,合理设置课时比例。构建核心与边缘课程并重、必修与选修课程同步、显性与隐性课程交替的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新结构。

关键词: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课程结构

中图分类号:G8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0)04-0073-03

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在培养运动员的三级形式中是中级形式阶段,是我国培养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主阵地。鉴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及体育运动学校的功能定位,就学校办学思想而言,既要注重青少年运动员的运动成绩的提高,即“金牌效应”的追求,也要注重运动员在德育、基础文化课程等方面的综合发展,即“素质教育”的追求。但是,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重训轻文的弊病导致其在课程设置上出现运动训练课与文化课的比例失衡现象,其直接后果是青少年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缺失以及文化修养的下降。本研究立足于“六三”制整体课程观,系统探究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结构问题,以提升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没计的有效性,从而保证青少年运动员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以促进体育运动事业有效与持续的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选取辽宁省、广东省、河南省、浙江省等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相对集中的10所学校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调研 通过对“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国家体育总局信息中心数据库检索与该研究有关的文献,并进行整理与分析。

1.2.2 访谈法 走访了辽宁、广东、浙江、河南等体育局以及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的领导及主管人员,进行非结构式的访谈,获取有关资料,并做梳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从课程结构各要素的比例关系看,文化课程门类开设比较齐全,但差距较大由材料分析可知,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的文化课程开设了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计算机等基础文化课以及解剖学、心理学、生理学、保健学、教育学等体育基础理论课,开设的门类相对比较齐全。但是,由于体育运动学校的管理体制问题,一些设施没备要求相对较高的学科如计算机、英语听力教学等开设情况相对薄弱。与同级的普通高中学生相比,体育运动学校的文化课程在掌握的深度与广度上存在较大的差距。

2.2 从课程结构各要素的空间关系看,必修课设置过多、要求过高,但缺乏灵活性从十所体育运动学校的文化课程设置来看,必修课与选修课关系失衡,学科课与活动课设置不当,表现为统管过死的现象。例如,语文、数学、计算机等学科课程所占的比例过大,而其他如劳技课、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课程等活动课所占的比例较小。调查结果显示,开设劳动技能课的学校仅4所,占12.9%;开设历史课的有12所,占38.7%,开设地理课的有13所,占41.9%。这使得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结构体系显得僵化,设置不均衡,不利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2.3 从课程结构各要素的时间关系看,基础文化课与专业平台课的纵向组合有序性强,但掌握度欠缺由文献及走访可知,十所体育运动学校的文化课程受学科中心主义的影响,在课程实践中,从基础文化课程、体育基础理论课程、体育技术课程到专业训练课程等各类课程之间遵循了严格的逻辑开设顺序,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但是,鉴于各体育运动学校学生本身的学习动机问题、文化课教师的认识问题以及学校文化课教学评价的导向问题,学生对文化课程的学习兴趣不浓、效果不好。

2.4 文化课程、活动课程以及实践课程的课时分配不合理,缺乏必要的综合课程重训轻文的体育运动学校的一贯做为使得文化课程、活动课程及实践课程出现课时分配不合理问题,文化课程的课时被大量缩水,直接导致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文化修养的大滑坡。从资料分析可知,公共选修课仅占总时数的6.64%,专业课课时太多。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很少,自然科学和体育科学课程则相对较多。理论课的课时数较少,专项训练课比重太大,占总时数的46.69%。由此,这样的课时分配极不利于文化课程的开展,自然也不利于青少年运动员的成长。此外,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在设置上大都以单一课程形式出现,缺乏必要的综合性。文化课程课时分配比例的不合理是目前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现存的最大问题,课程设置上的单一性问题是造成青少年学生知识整合度差、知识迁移性差的问题根源之所在。

3 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结构体系的重建

3.1 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结构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3.1.1

均衡设置思想 按照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内容,是构建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结构、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关键。就文化课程而言,每一门课程在青少年和谐成长中都具有无法替代的价值,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的设置要体现德育为导向、智育为基础、美育及劳动技术教育起辅助的设计原则,充分关注全面发展与素质发展的均衡性,以保证青少年运动员的健康成长。

3.1.2 整体设置思想按照“六三”制的整体课程观构建课程结构,是构建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保障。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六三”分段学制,使青少年运动员的年龄跨度为小学和中学,基于课程的整体性特点分析,体育运动学校在课程安排上既要体现小学的基础课程,又要体现中学的课程,这既符合“六三”学制的整体课程观,也较符合知识传递的整体连贯性,更符合青少年运动员不同阶段的认知水平。所以,充分关注体育运动学校课程设置的整体性,以保证文化知识的合理解性掌握。

3.1.3 灵活设置思想 均衡设置各门课程的课时比例,整体设置小学与中学的衔接关系,并不是僵化的要求各门学科或领域在课程中平均设置,而是要有所侧重。应按照青少年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发展需要,根据课程的重要程度,按照一定的课时比例灵活设置课程。例如,文化课程和学科课程的比例约为81.9%,活动课程为18.1%;而每一学科课程的比例大约为20%,(可以根据情况做改动)。由于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的特殊性质,文化课程与实践课程安排应该更加机动、灵活。

3.2 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结构体系的构建原则

3.2.1 多样性原则 单一的课程结构只会造成课程结构的单一化,而多样性课程才是构建课程结构的前提。实践证明,单一的课程结构不利于课程整体结构的发展,也不利于课程整体结构的优化。因此,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

既要设置学科课程,又要设置活动课程;既要设置分科课程,又要设置综合课程;既要设置理论课程,又要设置实践课程。

3.2.2 整合优化原则 在设计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结构时,须加强各学科内部及各学科之间的整合,以突破学科界限,向跨学科和综合化的方向着手。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的特殊性使得其在文化课程构建过程中不能设置过多的课程。因此,其课程结构的构建就要采取整合优化的原则,选取适合青少年运动员的学习需求、利于凸显特色,适合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开展的课程。

3.2.3 选择性原则

考虑到未来青少年体育运动员的不同发展路径,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结构应根据学科发展、教学需要、学生实际及学校办学条件等方面因素,开设若干专业选修方向以及足够多的系列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这既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扩大知识面,满足学生的爱好兴趣,培养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又有利于提高本专业的专业学术水准,充分发挥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

3.2.4 均衡性原则 这一原则的提出,主要是为了保持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各个课程之间的平衡性。只有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等之间保持均衡的发展,才有利于青少年运动员的发展,利于青少年运动员对于知识的全面掌握,最终保证青少年运动员身心的和谐发展。

3.3 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结构体系的举措 为了保证青少年体育运动员的身心和谐发展,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不仅仅要考虑设置什么样的课程,更要考虑所选择的科目如何有效的组合、排列以保证所选课程效用的发挥。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结构体系主要有以下的几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单一课程与综合课程相互配置;第二种方式是核心课程与个别化课程的相互配置;第三种方式是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互配置;第四种方式是系统课程与微型课程相互配置;第五种是基础性课程与拓展性课程以及研究性课程相互配置。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的文化课程结构体系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采用其中的任何一种配置方案。

3.3.1 精减课程 由于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的特殊性,既要进行文化课的学习,又要进行必要的训练,这对学时的安排就显得十分紧张。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差,难于消化普通中学的所有课程。由此,必修课、限选课中的那些“可学可不学”、“可以自学”、“不学也能“懂”的课程须退出必修课,腾出课时补充十分必要的课程,做到少而精。学者吕爱风的调查表明,大多数校长赞成浓缩教材内容或者将浓缩教材内容与删减学科两种方法兼而有之。这就表明,目前的体育运动学校的文化课程设置过程中有一些课程设置的意义不是很大,可以用这两种方法来优化体育运动学校的课程结构。

3.3.2 既重视核心课程也重视边缘课程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新学科的不断涌现,是否将这些新的学科都纳入到课程之中这便成了一个争论的问题。由于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课程体系的容量有限和学校条件的限制,所有的新学科都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显然是不可能的,这须要将这些新学科按照某种标准划分,有些学科被纳入到学校课程体系。有些被排除在课程体系之外;有些进入核心课程,有些作为边缘课程存在。因此,为了促进文化课程的发展和课程体系构建的完善。不但要重视核心课程,还要重视边缘课程。

3.3.3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并重 必须课程是要求学生必须习得的课程,必修课程包含着民族、国家和人类社会共同的文化要素。选修课程是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等自由的选择一些课程,是为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开设的课程。要调整公共必修课的配置,加大选修课的时数;增设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以缓解读与训、教与学的矛盾。

3.3.4 注重隐性课程的开发 上文所说的一些课程在某种角度而言,可以划分为显性课程。但社会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学校的物质文化环境,学生的理想信念形成、学习态度培养都是隐性课程的重要领域。隐性课程意识的增强是课程构建的重要内容。可见,隐性课程的开发具有极大的重要性。随着隐性课程研究的越来越深,就应该注重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的隐性课程开发。

4 结论

文献查阅及走访调查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结构的研究表明,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结构的合理配置源于地方政府、学校、青少年个体诸要素的整合重视,提升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应有大局观念,应着眼于青少年未来的健康发展。整体、均衡及灵活设置运动学校的文化课程。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帮扶,各体育局的关心与态度、适切的竞技考评机制是促使文化课程结构合理的关键;整体、均衡及灵活设置运动学校的文化课程,需要着力打造运动学校的文化师资队伍,文化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及教育专业素养是促使文化课程有效实施的保障;整体、均衡及灵活设置运动学校的文化课程,需要激发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动机及情绪,精减多余课程、设置多样化课程、关注隐性课程的显性化表现,是提升学生学习激情的有效策略。

上一篇:有氧锻炼影响中青年女性身心健康效果的实证研... 下一篇:论创新教育背景下体育教育的角色实现